默认计划
(0人评价)
全语言理论与实践

《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研读

价格 300凤凰贝
该课程属于 课堂进阶•2018柳江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话题2.
    
关于如何营造一个真实的读写情境,作者特别重视对教室作为一个读写环境的规划,他提出的哪些具体做法是你特别认同并计划参照实践的?试分析并具体阐述你的计划。

    

作者提到的规划读写环境的具体做法,我特别认同并计划参加实践的有一点:让孩子从一开始就阅读完整、有意义的文章。   

    我接二年级,这些刚入一年小学的孩子是没有什么阅读课外书的经历的。所以,我要做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先从阅读绘本入手。 阅读完以后,布置学生完成写绘作业。第二学期,就开始读整本的书。先从那些可预测书籍开始吧如《小猪变形记》,先“班级大声读”的方式读。然后,一本一本地共读。并想法鼓动孩子自己买书读。到高年级,就安排默读课、读书交流课,让学生写读书笔记,等等。

诗人泰戈尔说过:“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得鹅卵石臻于完美。”相信这样循序渐进必将在孩子心中展现一幅语言长卷风景画。

 

话题3.
    
作者强调在起步或补救阶段,最好的书是可预测的书籍。什么是可预测的书?为什么要选可预测的书?你在阅读指导中有没有关注过该问题?有没有具体做法或教学案例?试阐述或举例说明。

“可预测的书籍”也就是指可预感其后面情节(内容)的书。可预测书中的“可预测”是读者对书中内容与自己生活经验极大的配对以后的一种心理推测行为,而当书中的内容与自己推测的内容相吻合,就极易产生一种阅读的愉悦,这种愉悦会更进一步吸引其深入阅读,并再推测,这样一个良性的阅读期待行为。而也是产生共鸣的一个重要表现。

以前也曾关注过,但没有想到“可预测的书籍”这样的专用术语。低年级阅读尤其需要这样的书籍,在一年级的大声为孩子朗读故事中,我常常将这样的机会交给听故事的孩子们,中途停下让他们预测一下后面的情节,有时停顿一下只为了让给学生一个填词的机会。因为在低年级阅读故事中常常会出现孩子们熟悉的内容和结构,甚至重复的句型或情节,以及循环的故事次序,这是对语言初级水平中一个非常有效的运用过程。孩子在调动自我生活经验以及当下的阅读感悟中尝试看出书本的内容的走向,猜出后续的发展,这不只量对他们理解能力的一种提升,更重要的是自信心的培养。任何人在获取自信心的行为中总是愉悦而高效的。而这,恰恰是孩子们阅读起步时所需要的。不仅如此,孩子们通过阅读可预测的书籍,还可培养基本的阅读习惯,以及学会如何运用预测,对文本内容增加了解,或巩固已理解的内容。

 

话题4.
   
作者提出,教师必须协助学生建立特定的阅读策略。这一点没有具体阐述。也有人认为,全语言在美国部分州的实验之所以失败,主要还是缘于此:即过于强调真实的语言情境,却相对弱化了学生基于阅读(习作)策略的语文能力训练。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你对阅读策略教学的实践或看法。

《全语言》中提到“计划教学上的双重程序,让学生在建构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能建立学习语言的策略”。 就语文这一特殊学科本身的,学科知识构建也是必须的,鉴于我们的教育环境,我认为,基于阅读(习作)策略的语文能力训练不能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可见,教会学生阅读,发展其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必然需要一定的阅读策略来解决它。我们需要,全语言更需要!

 

话题5.
    
书中一处提到日本的日记教学,其与我们通常日记不一致之处在哪里?试具体分析评价。

 

    关于这一点,书上是这么说的:在日本,学生的日记还有一个不同的功能,那就是通过与自己的对话来认识自己。老师相信,孩子最初的写作应该用来叙述自身的经验,让他们学会与内在的感觉接触。因此,老师通常不给评语,除非是孩子所写的内容同时触动了他们自身的经验与反应。

 前面两句话,我比较认同。我们思考一下,写作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写作?叶圣陶认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我们胸中有一段意思,一种情感,要保留下来,让别人知道,或者备自己日后覆按,这时候才动手写文章。 对比我的日常教学,这个“不一致之处”在于——老师通常不给评语。我也知道,写作是表达的需要,是通过与自己的对话来认识自己。但,但凡写过日记的人都知道,要坚持下去,很难。所以,我在批阅学生的日记时会给评语,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日记,与学生沟通心灵,拉近师生心理距离。二是鼓励学生,让他们获得一点自信,由此能坚持下来。

 

话题8.
    
如果我们下面来搞一些全语言的实验班,你是否有此兴趣?有兴趣的试说说你可预期的实验环境及设想。

对于全语言实验班我是很感兴趣的。而书中的这句话对我的工作设想有很大的启发:读写能力的发展,必须结合各种不同的条件: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学习;使用恰好够用的文字、语言结构及意义等方面的资讯;以适当的个人角度和文化角度去处理。

就班级的实验环境必然要考虑这样的几个问题:何谓“够用”?何为“适当”?从“个人角度”思考不只是一种研习形成,也不只是我们当前所说的“以人为本”,它更应该以“我”为中心地形成一种“场”,一个“唯我”的课程。实验环境具体体现在:布置“图书角”随手可以拿书可读,让书籍成为孩子的朋友;开辟了日记“展示栏”学会随手记分享,让快乐日记促进学生成长,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任何一本教材或一整套教材对语言阐述都不可能面面俱到,总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那么作为实验教师就需要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增减,对教材内容的顺序适当的调整,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并适时的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因为只有当语言融合在实用的情境中,语言才是最容易学习的。

[展开全文]

1.全语言教室:

    一个教室之所以能成为全语言教室,完全在于它能反映全方位的语言、学习、教学和课程观,硬环境则可以尽量灵活调整,以反映这些精神。(我们课堂上的分小组学习也是这样,为了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也为了更利用引导和组织,有时,成排成列的座位确实对活动造成妨碍,我们也对学生的座位进行灵活调整。这样一调整,不仅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神,更能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全语言关于“硬环境可以灵活调整”的做法是合理的。)

    作者认为,全语言教室要营造一个充满文字的读写环境,要按照主题来安排学习区,可以设立图书中心来提供学习资料。我们教室的“图书角”,一个小书柜,书不多,都是从学校的图书室借来的,大家轮流阅读,定期更换。我们可以在班上成立读书会、发起班上学生创作出版书籍等。尤其是后者——班上学生创作出版书籍,不是不可能,因为去年我们班里就有几个学生尝试写小说。如果把学生写的小说放到“图书角”供学生阅读点评,可能对学生的创作有推动作用。

                    

    全语言教室允许学生自己管理教室,教室属于学生,只要给予机会,他们自己就会将教室的各项学习材料安排妥当,方便取用、小心维护,也会自行制订各种学习器材的使用规则。“学生自己管理教室”,这一点是可行的,因为在我们现实的教学环境中,教室环境的清洁、桌椅的摆放、图书角的管理等,也都是学生自己管理。

    在教室里,老师与学生一起计划学习活动,讨论要做些什么、何时做、如何做,需要些什么材料、如何取得,以及谁会在哪里做些什么等等。孩子在从事学习活动时,应该让他们自己决定用什么语言方式去进行,让他们感到所做的是有用的、有趣的事。孩子才是语言学习历程的主人。

2.什么不是全语言

全语言坚决反对:

将程式化的技巧学习孤立与实际情境之外。

将阅读和写作历程依年级分割成不同阶段递进的技能,要求每一阶段技能的学习建立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之上,按部就班的发展。(我们目前就是这样,每个年段目标是螺旋上升的)

为了简化文章,刻意控制文章句子的结构、字词的难易度及出现量,或将此会议拼音形态组合。

将阅读及写作能力与“次技巧”的测验分数划上等号。

将阅读和写作教学抽离真正的读写活动以及实际的使用。

有些学习者会因生理或智能的原因而无法学习读写。

3.阅读和书写的原则

   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建构自己的意义,运用先前所学、所经验过的信息,去理解文章的意义。

    读者在寻求文章的意义时,不停地进行着预测、信息选择、确认先前的预测,以及自我修正的工作。

    作者在写作时,放进足够的信息和细节,让文章比较容易被读者理解。有效能的写作,能让预期中的读者理解:有效率的写作。则是以最少的信息达到让读者理解的目的。

   书面语言中,有三个系统同时交互运用:字形语音(graphophonic)系统(即声音与字母的对应型态)、语法(syntactic)系统(即句子的型态),以及语意(semantic)系统(即意义)。我们可以研究这三者如何在阅读和写作中运作,但是当它们被单独拿来教时,就会变得既抽象又不像语言了。这三者的运作,是发生在语用的情境里,以及在读写活动所发生的现实状况中。这些情境也会影响到阅读和写作的成败。

   读者阅读时的最大目标在于理解意义。

   作者写作时所要达成的是意义上的表达。

   作者在写文章或读者在理解文章时,都受到他们已掌握的知识的限制。

 

4.教学和学习的原则

   学校的语文课程必须利用学生内发的动机,并建立在他们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上。

   读写能力的发展,是先注意到语言的整体,再注意到局部;对形式和意义的掌握,先是模糊的,再逐渐精确;先以大约的形式出现,细微处再慢慢形成;从具体、包括情境,并且由较熟悉情境的语言开始,再进入到抽象、不熟悉或脱离情境的语言。

   表达(写作的目的)和理解(阅读的目的)的策略,是通过功能性的、有意义的、相关性的语言运用经验而建立。

   学习者需要先知道阅读和书写时有功能的,才会去发展控制阅读书写形式的能力。

   阅读和书写的技巧没有一定的发展顺序。

   读写能力是因为有个人和社会的需要而发展出来的。在读写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入学前都已经能读能写。

   教与学并不是一对一的回应。老

   语言教学总有双重程序:学生专注在通过读写活动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上,老师则专注在学生的学习发展和语言使用上。

   冒险是必要的。

   全语言不赞成外来的奖赏,更反对因未学习而遭受处罚。

   在读写活动中,老师最该问的问题是:“意义表达了吗?理解了吗?”同时,要鼓励学习者在自己读和写的过程中,问自己相同的问题。

   学习材料必须是有意义且相关的完整文章。

   传统语言教学往往将语言分割成为小片段,甚至重完整的文章中抽离以便进行反复练习。这样的情况一定要避免。

   欲评价一篇文章对特定读者的难易程度,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它的可预测性,可预测性越高,越容易读。

   一篇文章若不专注于表达作者的想法,让读者困难,而将注意力转移到文字的细节或其他事务上,就不合适做读写材料。

 

 

5.全语言强调哪些方面的完整性?

   全语言学习的基本要件:在完整的语言和社会情境中,把学习者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学习整体的语言。

   全语言强调对语言本身、学习者及老师的尊重。

   全语言学习的焦点,应该是在真实语言事件中所包涵的意义,而不在语言本身。

   全语言鼓励学习者冒险,并依照个人目的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使用语言。

   在一个全语言教室中,各种不同形式的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都被允许、被鼓励。

 

 

 

[展开全文]

 

1.与学习者生活经验有关;

2.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3.以意义为中心;

4.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5.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展开全文]

3. 仔细阅读《语言特质和学习难度对照表》,请在上下栏中找出各组的对应特质,列举案例或现象加以阐述或说明。

1.由下而上的学习观

 对成人而言,从小单位开始学起,似乎非常合乎逻辑,因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掌握了一个部分,就掌握了整体。但是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事实上,我们是先学整体,再注意到细节。 

    现在的教材已经向这方面接轨,例如词串教学,教材中已经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教学,体现了由整体到局部,保留了语言的完整性。而是将这些小片段放在完整、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让孩子学习。

2.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许多所谓的“技能”,事实上是有某些人主观推断出来的。…… 所以,当学校课程充斥着这种人工化、程式化的技巧训练时,学校就变成了一个充满挫折和迷惑的地方,让学生在失败中挣扎。

 3.错位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语言教学如果只是“为语言而语言”,或是让学生像语言学家一样去分析讨论语言时,原来的学习焦点――为使用语言而学习,就被混淆了。学习者会弄不清自己的学习目的,忘记了学习语言是为了表达或理解,而是会在学习语言的枝节上打转,如只关心某个音要怎么发才标准、某个字的笔画要怎么写才正确等等。

    这一点在普通话测试训练时,尤其明显。常常听到身边许多老师的发音非常的标准,可怎么听其朗读怎么觉得无味,就是因为其存在着“为语言而语言”的学习目标。

4.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对少数民族的儿童而言,他们已经觉得自己的世界与学校的视觉有极大的差异,于是,当语言课程只是一些无趣、和自己无关的练习时,这些孩子就会学得更加艰难;而听、说、读、写的内容,与他们自身的想法、生活或经验没有什么关系时,这样的学习更难极其这些孩子的学习兴趣。

    语言特质与学习难易度对照表中,有许多方面是一一对应的,如:

当语言是真正的、自然的,比较容易学;当语言是人工的、不实际的,比较难学。当语言是有趣的比较容易学;当语言是呆板且无趣的比较难学。故事是孩子最喜欢的语言题材了,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学生能较容易地学习语言。如孩子最喜欢语文教材中的神话、童话、寓言、故事,对朗朗上口的古诗也乐于接受,而对于一些说教性的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就不那么欢迎了。

    当语言是完整的比较容易学;当语言是零碎而片段的比较难学。当语言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比较容易学;当语言是无意义的、无法理解的比较难学。比如生字词放在课文或者古诗词中容易记忆其读音和字形,如果单独拿出来变成一个个单字时就比较难学。如在学习声调时把声调变成一首小儿歌读来朗朗上口,学生就容易记忆背诵标调规律,如果就枯燥无味讲述道理的时候,学生很难理解和记忆。当语言是与学习者有关的比较容易学;当语言是与学习者无关的比较难学。当语言是学习者自己想学的比较容易学;当语言是学习者被强迫而学的比较难学。比如学生的作文,如果让他们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们会写的具体而生动,如果写一些他们从未经历过的、而且又是他们不感兴趣的他们不愿意写由不得不写的时候,他们就会写得干巴无趣,学习语言也是一样的。

 

[展开全文]

第一次看《全语言的全 全在哪里》这本书时,感觉很难读懂,慢慢翻看译者序,对“全语言”有了一些了解,全语言融合了杜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观以及反思式教学观,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以及维果斯基所探讨的学习的社会因素等精义,超越了单一语言课程论。全语言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发,更是一种教育哲学观,是通过对语言、学习、课程、教学与教师四者的重新思考,而产生的有别于传统的态度。

[展开全文]

感谢沈导的提醒,我今天认认真真地读了序言、译者序和第一章内容。说实在话,由于个人学识浅薄,有些表述无法理解。这本书中对全语言的概念表述比较清晰,但各种观点阐述纷繁杂陈而意味深长。为了更精准地领悟其中的奥妙,看来细读多遍而后取

[展开全文]

《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读书计划详尽,任务颇多,不过只要沉下心来细读一番,我想一定会有许多收获.

[展开全文]

  每个孩子天生就有对语言的渴求,迫切了解事物是孩子的天性,学习口语的经验已经让孩子尝到了学习语言的美妙,他们可以理解周围的事物,可以表达自己的需求,可以与他人联系。而对于书面语言的学习则一定要把握住孩子这种内在的渴望,给他们的一定是他迫切需要的 。

[展开全文]

阅读《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课程提纲和研修计划后,初读此书终于有点明白了译者序中所讲的“本书虽然简短、浅显、单薄,却概括了全语言的主要精神。”此书虽薄但哲理性强,我需要把这本薄书厚读。

[展开全文]

让语言学习变得更为容易:1.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2.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3.以意义为中心。4.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5.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展开全文]

科技在不断进步,时代在不断变迁,而语言也是随着时代在不断地改变,以符合个人和社会的使用需要。比如我们常常会听到许多的网络流行语。其实,这到不是一个坏现象。我们学校和老师应该欣然接纳语言中充满活力和多变的本质。学生在方言和用语上所呈现的多样性,并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也大可不必用所谓的语言标准或合理性来要求学生,而是完全地支持学生在语言发展上的全面性及多样性。

[展开全文]

《全》一书提到:长久以来,家长、老师和学校一直不懂,为什么孩子的语言学习有时候很容易,有时候却相当困难;学校以外的语言学习似乎都没什么问题,进了学校之后,孩子们反而学得相当辛苦,困难重重。刚看到这些,我觉得确实如此。为什么孩子在外的表达没有什么问题,到学校,需要用语言表达时却不能很好表现出来。原来学校把完整的(自然的)语言,拆成抽象而细碎的小片段,把语言拆成单字、音节及单独的语音,认为幼儿学习简单细小的事物会学得比较好。这样的想法,乍看似乎很有道理,不幸的是,这么一来,我们也同时把语言变成一些与儿童的需要和经验无关的抽象事物,而忽略了语言最重要的目的——意义的沟通。

[展开全文]

1.全语言不只是一种语言教学法,它更是一种教育哲学观,是通过对语言、学习、课程、教学与教师四者的重新思考,而产生的有别于传统的态度。

2.“但是,许多实践工作者在面临教学上的问题和矛盾时,还是会再回到这本书中,重新阅读、思考、检视,以理清观念”由此看来,这本书是我们教学的引航灯,只有反复阅读和学习,才能理清观念,真希望沈主任不要回收此书。

3.就语言发展而言,学校必须和家庭一样,鼓励个人有冒险的精神。

4.然而,全语言课程方案接受孩子在冒险和错误中学习的事实。

5.如果语言课程能包涵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老师有充分的语言发展知识,并能注意、追踪和支持幼儿语言的成长,那么,学校才能真正的出尽学生的语言发展。

    初读序言和第一、二、三章,感觉到书的内容和我们的教学是紧密相连的,但需要我们深思其中的奥秘,在实践中反复阅读、思考和检视。

[展开全文]

一、什么是全语言教育?

过去的传意教育(Communicative approach),把语言的学习分为"听"、"说"、"读"、"写"四个范畴。根据全语言的理念,教导语言时,不该将语言分割成不同的技能,然后分别教授,而应该将语言视为是一个整体的沟通系统,让学习者够过亲身的经验来学习。

全语言语文教学包括以下各个部份:

课堂阅读环境:多鼓励学生阅读,从而改善学生的阅读及写作水平。

分享阅读:老师或家长在课室内读故事给学生听,并鼓励学生一起参与阅读

处理个别差异:根据个别学生而定的教学方法

独立阅读:让学生能一个人静静的独个儿阅读,而不用其他人伴读。

鼓励写作:让学生当作者,多多参与各种各样的写作活动,从而帮助学生把阅读时积累的语文技巧内化、融汇入自己的文笔内。

把语文技巧融入各学科的课程内鼓励家长多多参与

 

随想:书里说,幼儿不需要学习语音、语法、句式也能掌握说话能力。可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却在孩子已经会说话了的时候,再去教他们怎样发音。

二、如何让语言学习更容易?让语言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相关,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以意义为中心,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三、语言是什么?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方式。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成果。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来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必然会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本身产生影响语言又是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许多动物也能够发出声音来表示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体中传递信息。但是这只是一些固定的程式,不能随机变化。

书面语言大大的延展看人类的记忆范围,因为它可以储存大量的知识,超过任何人类头脑所能储存的容量,甚至让我们能和远距离的或其他时空的人,包括过去的作者产生联系。

语言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如果语言只属于我们自己,它就无法满足我们与他人沟通的需求,我们必须与我们的父母、家人、邻居及其他人共用一种语言。很有意思的是,“表达”和“理解”这两种社会需要,会削弱我们创造语言的个体张力,让个人的语言落入社会的惯用模式中。语言由系统化的符号组成,但符号本身并不具有意义。语言的意义是使用者赋予的,并不附在符号本身上面。事实上,社会以及个人。都不断的添加、更换、修改所使用的符号,以符合新的需要, 新的意义。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学习的,双语或多语的环境下的孩子并不会因为人们讲不同的语言带了困难。

四、语言学习的历程

语言学习中功能先于形式: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形式的主要,总是在感受到实用功能之后才产生。幼儿知道他们想用语言来做什么,这个想法刺激他们去操控语言的形式,让语言能帮助他们满足需要。

语言学习是由整体至部分:我们先在熟悉的情况中,发出完整的话语,稍后才会注意到像音或字之类的语言细部,进而发展出控制这些细部的能力,并慢慢地去开始实验它们之间,以及他们与整体意义的关联。

语言学习中的理解与表达:对学习者而言,语言惟有在社会情境中,在使用的情况下,才具有意义。也只有这样,语言才容易学习。

语言学习时要提供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让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运作,让学生在学校内和学校外的语言发展历程相同。

 

[展开全文]

    本中第一章就道出了我一直以来的困惑“孩子的语言学校以外的语言学习似乎都没说明问题,进了学校之后,孩子们反而学得相当辛苦,困难重重。”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日常生活中能言善道的孩子到课堂后确实十分的困难?细读语言特质与学习难易度对照表获得了启示。那教学中我们有是如何把碎片完整化,把语言教学意义化,这是实践中期待!

     第二章第三章分别指出:语言要达到沟通的目的,就必须在使用的情境里,有一个完整的系统。 人类学习语言,是由整体开始,再逐渐进入局部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在一个整体的情境、经验中,才能学会其中比较片段的语言成分或技巧。想来情景教学意义是不是尤为重要?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情景教学对于真实的社会情景当中还是欠缺的,因为社会情景是真实的、和生活相关的语言,它是存在实际意义的。 

 

[展开全文]

初次听到《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这个书名,我很是期待,以为又将学到一个全新的教学理论或具有可操作性教学经验了,于是有点迫不及待地想弄明白“全语言的全,究竟全在哪里”,捧起书以为这书里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写有现成的答案,但第一次初看以后,却令我大失所望,感觉一片茫然,懵懵懂懂,是懂非懂,于是再次反复阅读琢磨,似乎有点清晰地眉目,以下这些句子让我对“全语言”有个初步的感知,也引发我进行深思

1.全语言融合了杜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观及反思式教学观、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以及维果斯基所探讨的学习的社会因素等精义,超越了单一语言课程论。

2.全语言不只是一种语言教学法,它更是一种教育哲学观,是通过对语言、学习、课程、教学与教师四者的重新思考,而产生的有别于传统的态度,要了解全语言的内涵,大概都要从这四个方面去思考。

3.全语言不是一种教学法,而是一些观念、态度和原则。

4.学校采用的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实质上阻碍了孩子们语言的学习。在我们刻意地想把语言变得比较容易学时,事实上却是把它变难了。因为学校把完整的(自然的)语言,拆成抽象而细碎的小片段,认为幼儿学习简单细小的事物会学得比较好,其实这样一来,我们也同时把语言变成一些与儿童的需要和经验无关的抽象事物,忽略了语言最重要的目的——意义的沟通。而在家中,我们不需要将语言切割成简单、零碎的片段,幼儿一样能学会口头语言。

(以上这些情况告诉我们:在孩子必须用语言表达自己,了解他人,而且看到周围的人在有意义地、有目的地使用语言的情况下,他们学习语言的能力是相当惊人的。也就是说只有当孩子必须使用语言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学习才有目的,才能发挥功用。因此,我们老师可以依照学生各个阶段的成长需求来设计教学活动,这样学校内的语言学习也就可以和学校外一样容易了。如此一来,不论是学生或是老师,都会觉得语言学习变得更有趣、也更具激励的效果。学校里的学习经验,也自然与学校外的经验结合,进而延伸。全语言课程方案就是如此地将语言、文化、社区、学习者老师们结合成一个不可分割、息息相关的学习网络。

[展开全文]

在我们刻意地想把语言变得比较容易学时,事实上却把它变难了。怎么会这样呢?

因为学校把完整的(自然的)语言,拆成抽象而细碎的小片段,认为幼儿学习简单细小的事物会学得比较好。这样的想法,乍看似乎很有道理,于是我们把语言拆成单字、音节及单独的语音。不幸的是,这么一来,我们也同时把语言变成一些与儿童的需要和经验无关的抽象事物,而忽略了语言最重要的目的——意义的沟通。

 

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由下而上的学习观

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错位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以意义为中心

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语言是什么?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工具。

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

 

语言为什么重要?

为了能在人类社会中正常地运作,人类也必须学会沟通。孩子必须与周围的人保持持续的、紧密的沟通,二语言正是他们进行沟通的关键。凭借语言,孩子逐渐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也知道其他人对世界的看房的。孩子学习语言,正是因为语言是生存的工具之一。

语言是思考和学习的媒介。

学者史密斯认为,认知发展的㓟三个阶段:⑴觉知,幼儿觉察到某一个经验中的特定层面;⑵形成概念,幼儿将自己的原有想法,投射在当下新经验下,形成某种概念;⑶呈现,将知识或概念转换成某种形式,表达出了。

语言就是人类最常见的呈现方式。

语言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学习语言是一个社会的,更是个人的创造历程。

学习语言的历程

功能先于形式——由整体至部分——学习如何理解和表达——提供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运作——学校内和学校外的语言发展历程应该是相同的

 

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媒介,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重叠。

书面语言有许多重要功能:环境文字、职业文字、信息文字、休闲文字、仪式文字

 

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其实学习书面语言和学习口头语言的方式相同,都是为了满足需要,而在真实的读写事件中不断地使用,直至学成。然而,在学校的情境中,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经常遭遇困难。这并不是因为书面语言比口头语言难学,或是两者学习的方法不同,而是因为我们想使它比较好学,却反而把它变难了。

史密斯认为,比较“辛苦”的方法,是尝试找出学生正在做的事,并且协助他们去做这些事。事实上,学生在做的事,不过是试着要了解文字和意义而已。帮助他们的方法,就是讲学校营造成一个读写环境,为孩子创造各式各样的读写事件,同时有具备洞察力的老师在场,持续地关注、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展开全文]

什么是全语言教学?

全语言教学是一个从1990年代开始兴起的语言教学方法。全语言教育的教育目的在改进语文教学。虽然全语文教学的运动,在北美可以视为是对字母拼读法教学的反思。但当全语文概念传入中文的语文教学时,其内涵及意义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全语言教学理沦是国际儿童语言教学中流行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话言的学习是在完整的情景、真实的言语实践中形成的,是儿童主动参与和建构的过程,内此儿童语言的学习应完全与其生活融为一体,强调让儿童在自然情景中有意义地使用语言,使听、说、读、写融为一体。

 

全语言主张语言历程应该回归到真实世界中。传统的将一个句子拆得支离破碎的分析、拼音教材、作业簿应该收起来,而是应该透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实际使用语言的机会,要求孩子问问题、聆听对方的回答、对回答内容的响应等,从听说读写中全方位学习语言。

序言

摘记:全语言不只是一种语言教学法,它更是一种教育哲学观,是通过对语言、学习、课程、教学与教师四者的重新思考而产生的有别于传统的态度。

第一章

摘记:让学生有机会实际使用语言;鼓励学生谈论他们学习的失误,要求学生问问题、聆听对方的回答,对回答的内容作回应或作更进一步的讨论;建议学生记录生活里发生的事,与他人分享经验;指导学生为获取资讯而阅读,注意生活周围的文字或欣赏一则美好的故事。

第二章

语言是什么: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工具,我们用语言反映经验,并以符号呈现。语言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语言要达到沟通的目的,就必须在使用的情景里,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同时又符号、系统和一个使用情境,才能发挥作用。(对啊,使用情境多么重要,为什么我们学习使用母语觉得简单自然,而学外语就相对困难,不就是使用的情境少么)

  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学校应欣然接受语言中充满活力和多变的本质。学生在方言和用语上呈现多样性,并不是什么坏事。(我们课程标准要求请讲普通话,哈哈哈)

若要外语教育成功,学校的外语课程必须包含真实的具有功能的使用语言的机会,如“身历其境式的学校”(我们的孩子可以普通话、柳州话无障碍的切换,应该就是我们在学校为他们提供了说普通话的情境,在家里为他提供了说柳州话的情境,有些孩子还能熟练运用壮语,那是因为家里有和他用壮语对话的老人,由此可见,要学好语言,需要语境。)

第三章

要能掌握一种语言,首先必须掌握该语言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必须学习者亲自去尝试、发明和创造,才能类推出规律来。(但是,我们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帮学生总结好了语言的规则和规律,自认为让孩子少走弯路,更轻松的学习,没想到反而把学习变得难了)

“由于大部分家长对婴儿最初的语言尝试都采鼓励的态度,也就减少了婴儿冒险的威胁,他们能够自在的犯错,一试再试,语言通常由幼儿发起,父母扮演追随、跟踪和反应的角色,而让幼儿自己设定学习的步调,控制语言的发展。”   (是啊,正因为这样,婴幼儿语言学习迅速,可是我们作为一个班,几十个孩子的老师,怎么能够做到给他们这么多犯错的机会,兼容那么多的步调?)

 

[展开全文]

授课教师

研修营导师组

课程特色

文档(7)
作业(3)

学员动态

L6曾永红 的作业"单元作业:《全语言的全,全在哪..."已被批阅
L9靖萍 的作业"单元作业:《全语言的全,全在哪..."已被批阅
L1粟燕燕 的作业"单元作业:《全语言的全,全在哪..."已被批阅
L7刘良君 的作业"单元作业:《全语言的全,全在哪..."已被批阅
L8韦姣媛 的作业"单元作业:《全语言的全,全在哪..."已被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