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计划
(0人评价)
“阅读教学”模块
价格 免费
该课程属于 课堂进阶•2015昆山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第一朵杏花》第七小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绿色通道内的一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解题: 走近“杏 花 ”

1.师:(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 )同学们,这是一棵杏树。瞧 ,树上盛开着朵朵杏花。(板书:杏 花 )此刻,如果你正站在树下观赏着杏花,你会看到些什么呢 ?(组织学生交流 )

2.师 :同学们观察到了杏花的颜色、形状 (甚至闻到了它的香味 ),真不错。其实,人们看杏花,通常情况下只是观察它的样子。可是,也有人跟我们不同,他还会留心观察杏花开放的时间,而且是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板 书:第一朵 )他是谁呢?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

【设计意图:课始,先为学生呈现一幅图片,组织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杏花,把学生 “拉入 ”观察杏花的“场 ”。接着,趁热打铁,在这个“场 ”中,为学生推开另一扇观察之“窗 ”杏花开放的时间,凸显这观察视角的重要性,这样不仅能唤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能把对杏花的观察与观察杏花的人巧妙“链 接 ”起来,实现了下一教学环节的自然过渡。】

二、了解人物:走进 “竺可桢”

 1.师:(出示竺可桢形象的图片)他就是那个留心观察杏花的人 — — 竺可桢。 (板 书 :竺可桢 )(组织学生认读 “竺 ”和“桢 ”,注意这两个字的字音和字形)

  1. 师 :谁能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和生活,说说你对竺可桢爷爷的了解?谁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 ?

(学生介绍后,教师再作补充,突出他在气象学和物候学方面的巨大成就,以及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师明确“物候学”含义:主要研究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迁徙繁殖和环境的变化等) 

3.师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 《第一朵杏花》,讲述的是竺可桢爷爷研究物候学的小故事。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 。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体会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 、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必须对“物候学 ”作适当的说明。对竺可桢的生平、成就作足够的介绍 ,扫除学生细读文本,感悟人物精神时的“障碍 ”,促使学生能始终沿着一条清晰的道路行进,从而使阅读变得轻松、从容、深刻。】

三、走进“文 本 ”,掌握生字词

1、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要求: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大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通读句子;标出小节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师 :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课文,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

课件出示 :“株、泛、仰、皱、曾、确、估、掌”8个生字,学生先自由读,接着老师指名拼读,然后去掉拼音读,放到词语(一株、泛出、仰起脸、吹皱 、曾经、精确 、估计、掌握 、绽开)里读,理解“掌握”一词含义为“把握,掌管”;快速认读。

(检查字的读音, 区分翘舌音和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再朗读,记住字音)

2.师:字词会读了,句子能读好吗 ? (出示句子,逐一指导 )

(1)“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片淡淡的粉红。 ”(注意停顿技巧的指导:适当讲解“阳光明媚”、“泛出” 的意思)

(2)“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注意“仰”的后鼻音;读出天真和疑问语气)

(3)时间像飞箭,转( zhuǎn   zhuàn )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注意“皱”的翘舌音,理解“吹皱”一词含义;明确此句为排比句)

(4)“竺爷爷顷(qīng  qǐng)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 即(jí  jì)兴(xīng  xìng)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选择性练习,注意易读错的三个字;积累表示时间短的词语:转眼间、眨眼间、一转眼、弹指一挥间  )

(5)竺爷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 ’‘也许 ’这类字眼 ,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① 师:在第五组句子中,两次出现了“精 确 ”,说说“精确”的意思,找一找它的反义词。

② 师:谁能说说“大概”“估计”是什么意思。

③ 师:掌握、规律分别是什么意思? 你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来说说有规律的事物吗 ? (组织学生交流 )

④ 师:同学们读懂了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现在能正确、流利地读好这两句话吗 ? (指名读后齐读)

3.师:请同学们认真读全文,要努力把课文读通顺,读完后再想一想,课文写了竺可桢爷爷的什么故事。(自由读后,再指名读 )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把字音读准,把词语读 懂,把句子读好,把课文读通,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 ;字、词、句的教学都突 出了各自的重点,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不仅帮助学生感悟、积累、运用了语言 ,还为深刻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竺可桢爷爷说的话打下了基础,体现了教 学的有效性; 朗读句子的过程中,教者不仅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还适时地融入语言文字的训练,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重点词语,穿插学生熟悉的多种形式的练 习,如选择正确的读音、词语搭配、找近义词等,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

四、走入“场 景 ”,理清文章脉络

1.师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描写了几个场景,在每个场景中分别发生了什么事 ? (组织学生根据表格提示进行交流 )

场景

时间

地点

人物

发生了什么事

2.师: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 ,请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 (生交流,师点拨 )

3.师:请同学们再一次朗读课文,要读得流利些,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两个场景。(生齐读 )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理清层次,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细读文本后不难发现,课文在讲述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故事的过程中,为读者呈现了两个生动可感的场景,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活动等。教学中,可对 学生作一些必要的提示,化难为易,引导学生边读边想 ,在头脑中“画 ”出这样的场景,再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这样,既能巧妙地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内容,又能落实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可谓一举两得。】

五、写好“每 一笔 ”— — 用心指导 。规范书写

1.师:下面我们要来书写今天所学的八个生字。这些字中大多是左右结构 ,而且是左窄右宽,其中只有“皱 ”字左右等宽。请同学们先观察一下字的结构,注意这些特点。(学生观察 、揣摩 )

2.师:这节课上,我们重点来学写“皱 ”“曾”这两个字。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得既端正又美观呢?先看老师写。(教师示范,从笔画的落笔位置及书写的技巧两方面作具体指导 )

3.师:现在清大家静下心来,认真写好课文后 “用钢笔描红”中的这两个字,然后完成其他字的描红。(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

4.师: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注意书写的工整和美观。

【设计意图: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书写态度与习惯的培养,注意书写指导的细节,紧紧依靠教材提供的训练材料和训练平台,用心地指导学生写字。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强调书写的要求,即端正、美观 ,然后作具体指导,以较难写的字为突破口, 指导学生先观察再书写,先揣摩再实践,先写好每一笔 ,再写好每个字,确保写字教学有一定的质量,促使学生每次的书写练习都有点滴进步】

[展开全文]

《烟台的海》第五小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及目标】

教学内容:《烟台的海》(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读本课的生字,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生字新词。

          3、能在合作交流中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

  1. 板书 :海。同学们,你们见过海吗?在你的脑海中,海是怎么样的呢?(学生自由交流)
  2. 在你们的描述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大海的美,还感受到了你们对大海的向往和喜欢。今天,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走进烟台的海。(板书:烟台的)
  3. 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呢?你觉得课文会写些什么呢?(预设:烟台的海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4.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读懂课题对理解文章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里,带领学生读题质疑,一方面是想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锻炼解题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本文指明方向。

 

二学习字词

  1. 同学们,读课文前,老师有一些小要求,一起看:

A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B不理解的词多读几遍并做好标记

C 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烟台的海的,分别写出了烟台的海怎样的特点?

  1.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 声音慢慢变轻了,我想每一个同学都应该读完全文了吧!一起来看看本课的词语,你掌握了吗?

出示词语:锲而不舍 惬意

          石凳  恬静

          如痴如醉 湛蓝

          嬉戏  过滤          

    前赴后继 蔚为壮观 崇山峻岭

  1. 谁愿意来读一读?(边正音边理解练读)

A指名读第一行,你有什么小小的发现?(这两个生字读音相同)齐读

B指名读第二行,这两个生字在读音上要注意什么呢?(注意前后鼻音)齐读

C指名读第三行,这两个生字在读音上要注意什么呢?(都是翘舌音)齐读

D指名读第四行,这一行上的生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比较难写,你想提醒同学特别注意哪个部分的书写呢?(学生说)齐读

E指名读第五行,这一行的词语在词意上比较难理解,先一起来看“前赴后继”。

前赴后继: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读了句子,你理解了吗?谁来说说看: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

再来看:蔚为壮观:每到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

(要理解好这个词,就要理解好“蔚”这个字。老师查了下工具书,它有这么多义项。你选哪一个呢?(茂盛;盛大;(云气)弥漫;蔚蓝)连起来便是形容盛大壮丽的景象。

最后我们一来理解 崇山峻岭:夏天,来自南太平洋的风使许多南面临海的城市感到湿漉漉的,而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过胶东半岛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到达北面临海的烟台时,只剩下凉爽和惬意。(联系句子想想这是怎样的山?怎样的岭?连起来便是高大陡峻的山岭)

  1. 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三个词语。你看理解词语的方法真多。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还可以结合生活情境。当然,方法不止这些,比如还可以找找近义词,看图理解,给字组词等。
  2. 现在让我们完整的读读这些词语,这次要努力把字音、字形、词义记心间。(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无论在哪个年段,字词的学习都是必不可少。在这里,我将词语分成五行,有目的地出示,意在让学生在朗读中去发现每一行的注意点,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词语,解决字音、字形和字义。

 

三理清脉络

  1. 刚刚我们用很多方法学习词语,现在赶紧走进课文吧!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烟台的海的,分别写出了烟台的海怎样的特点?(学生交流)
  2. 作者是按照“冬、春、夏、秋”的顺序来写的,找找哪几个自然段在写烟台四季的景?(2-5)那每一个季节烟台的海是怎样的呢?(学生分别说,最后教师板书:凝重、轻盈、浪漫、高远)
  3. 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有一个词直接概括了烟台的海四季的特点,你找到了吗?(板书:独特)
  4. 那文章的结尾写了什么?(总结全文,赞颂了烟台的海和人)
  5. 通过我们一起学习和分析,文章的脉络便一目了然了。(教师总体介绍)
  6. 这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烟台的海的独特之处,那么作者为什么把它说成是“画”,是“广阔的背景”,是“壮丽的舞台”?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学习课文,要注重强化整体联系,侧重建立篇章意识。在这里,我以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烟台的海的,分别写出了烟台的海怎样的特点?而入,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去阅读和筛选信息,从而引导他们自主地理清文章的脉络。

 

  • 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尝试当一回小导游介绍某一季节的烟台的海。

【设计意图】作业的设计与选择很重要。在这里,我给学生布置说的作业,一方面是去帮助他们巩固课堂所学,另一方面则是为下节课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附:板书设计:        3、烟台的海

                           独特

                            

                冬      春     夏    秋

      

               凝重    轻盈    浪漫  高远

                         

                           总结                   

[展开全文]

《第一朵杏花》第八小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3.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插图 )你看到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杏花有关的课文。

2、出示课题《第一朵杏花》,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二、提出疑问,初读课文

1、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2、3 ,思考课文描写了几个场景。

请学生回答。(预设:2个场景)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完成表格。

场景

时间

地点

人物

发生了什么事

 

 

 

 

 

 

 

 

指名完成表格。

第一场景:

(1)完成表格,问:课文的那几个自然段描写了这个场景?

(2)出示课文第一至五自然观,指名学生朗读。

(3)出示词语“泛出”,读词,理解词语意思。

怎样的显现叫泛出,我们理解词语要结合一定的语境,把词语放进句子中,细细读一读体会一下,出示句子(自由朗读),指名学生回答怎样的显现叫泛出(淡淡的、隐隐约约的)齐读。

  1. 看来结合语境可以很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让我们再来看一个生词,“仰起”,指名读词,出示句子,一起再来读一读。

问:什么叫仰起?学生回答,指导写字。

(5)再问,有关看我们还有很多词语,从上往下看叫什么(俯视)自由补充

第二场景:

(1)完善表格,问:课文的那几个自然段描写了这个场景

(2)出示课文第六至十五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

(3)出示句子“竺爷爷顷(qǐng  qǐng)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 即(jí  jì)兴(xīng  xìng)冲冲地快 步走到前院。”指导字音朗读。

(4)那这一场景讲了什么?谁能结合表格用一句话来说说?

 

3、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谁愿意来读一读?

出示课文第十六自然段,指名学生读。

4、这一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老师很关注(出示词语“精确”)读词。

谁能在本段中找出“精确”的反义词?

预设:大概、也许、估计、推断。教师明确“精确”的意思:极准确;非常正确。

6、竺可桢爷爷为什么凡事都要求“精确”呢?

补充出示竺可桢生平简介,教师简介。

7、那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段讲了什么?

8、小结并朗读全文

7、指导书写字“确  估”。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收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小故事,下节课交流。

 

 

 

 

[展开全文]

《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五小组教学设计讲述

教学目标:

1.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品味课文,理解课文通过对比描写所塑造的“林冲”和“洪教头”鲜明的人物形象,并练习复述课文。  

3.体会明快、洗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学生在阅读中初步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环节一、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 

 1.揭题(评书式导入激趣)  《水浒传》一百零八将咱今天单表一人,他 “东京汴粱人士,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官至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人送外号豹子头——林冲。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回忆1—3节,在你脑海中浮现出了哪几幅画面?指名回答。 

3.回味形象。  

洪教头执意比武让我们感受了怎样的洪教头?(傲慢无礼、自以为是)与他形成鲜明对比,又刻画了怎样的林冲?  

【设计意图:教学从整体入手。上课伊始,通过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引入,唤醒学生的记忆,达到与本节课的教学顺利衔接,简洁明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紧扣文本,多元理解,突出学科特性。提出“什么样的林冲”、“什么样的洪教头” 两个问题,把学生的多元理解与语言文字的品味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理解有根有据,引导学生在寻根问底的探究中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导向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积极性。】 
  (二)品言得意识英雄  

1.4—8自然段你看到了哪几个画面? 

2.品读初战画面,平淡的字眼品精彩。  

(1)自由朗读第4、5自然段,对林冲和洪教头二人初次交手的情景,把你觉得写得特别好的语句划下来。(学生读书,圈画) 

(2)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 预设一出示: 
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 来! ”  

①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②比较句子: 
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 来! ” 然后说:“来,来!”
 感受与原句表达的不同。 

预设二出示:  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
 抓住“只好”、“请教”体会。 预设三出示:  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冲向林冲。   抓住“吞”“猛敲”“冲”体会。 

(3)指导有感情朗读。  看似平淡的字眼里实际是精彩无限,我们仔细逐磨。这就是水浒语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啊! 

 3.品读第六节,感受林冲的机敏。(语言背后的玄机)  

(1)默读。用刚才学的抓关键词的方法,你能读出来看似平淡的语言里实际藏着玄机吗?自己读读,看哪些地方写得有意思,用笔圈画出来。 

(2)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所关注的语句。 

预设一:“洪教头提起棒就要打”  

预设二:“小人戴着枷,就算是输了吧。” 

 他真的输了吗? 再读读林冲的话。体会出什么? 

(3)讨论:柴进到底希望谁赢? 抓住“二十五两重的大银”来讨论。  

(4)师小结:刚才我们尝试通过关键词的品读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4.品读第七节。(招式背后的形象) 

(1)自由读,画关键词,想象比赛画面。  

(2)同桌互读,感悟比赛场面的紧张精彩以及人物的形象特点。 

(3)交流读后体会。  

(4)引读感受招式对比背后人物性格冲突。  当洪教头用尽浑身功夫使出“把火烧天”的狠招时,林冲只是把棒——一横。 当洪教头跳起来举棒劈头打来时,林冲只是往后———一退。 当洪教头虽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时,林冲只是抡起棒———一扫。 

(5)练习讲故事。出示关键词,想画面讲故事。  

【设计意图:于永正老师在《话说对话》中强调:“对话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要注意引导,这样才能把课堂构建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才能真正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教学以学生为本,可让他们拥有更多自主、探索的权利,变封闭为开放,让他们去反复研读课文,咀嚼文本的精华;体悟内蕴精华,领略文字情意。于民主对话、多维对话、文本对话中领悟课文语言的内涵,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从而获得课文的意蕴和主旨,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    

环节二、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拓展视野论英雄 

(1)讨论失败原因。  灰溜溜走开了的洪教头,回家后总结失败的原因就是武功太差了,你觉得呢? (学生写后讨论)

 (2)教师总结。  洪教头输就输在没有真正懂得一个字——武。把武字拆开就会得到一个“止”和一个“戈”。戈是古代的一种长兵器,戈字也就有了争斗的意思,而止戈就是学武之人应该运用所学之力,去制止争斗。所以“武”字真正含义就是:以武止戈,以德服人。林冲不正是这样吗? 

2.复述课文。  在理清故事发展顺序的基础上,用抓关键词想画面的方法,练习复述课文。 

3.体悟写法,仿写练习。  

(1)学生概括林冲与洪教头的性格特点,并思考:为什么作者可以这样让我们感受到人物的鲜明个性呢?师小结对比描写的写作方法。 

(2)运用对比描写,写出一个人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在教学完课文,我会再次让学生小结出林冲与洪教头鲜明的人物性格特点,并提出为什么作者可以这样让我们感受到人物的鲜明个性呢?一下子就能辨认出这是林冲,那是洪教头。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上课文后面的提示,让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一种写作手法,对比描写,告诉学生在习作时,要突出某人、某物的与众不同,或者使其个性、特点更鲜明,就可以运用对比描写。】      

 

作业设置:  

推荐阅读:在《水浒传》中,像林冲这样的好汉,还有很多,快去读读《水浒传》吧,那荡气回肠的文字,波澜壮阔的场景,栩栩如生的人物,一定会让你心驰神往,回味无穷。 

 【设计意图: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有关“水浒传”方面的书,并要求每人要记牢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或水浒人物的趣事。在课堂上进行讲故事竞赛。课内外密切结合,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让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展开全文]

林冲棒打洪教头第六小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学会从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特点,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写两组描写林冲和柴进的词,相机指导书写。

2、通过对第一节课的学习,再结合听写的词语,用一两个词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自由说:武艺高强、谦和忍让。。。。。。

【设计意图】巩固识字写字教学,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二、新授

1、师提问:通过刚才的初读课文,林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教师总结学生发言,谦和忍让是他确实是他可贵的品质,你从课文哪里看出林冲的忍让?

(由于是高年级段的阅读教学,主要采用批注式教学,在圈画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方法:在描写人物时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展开描写,善于抓好细节,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就跃然纸上。)

比如在教学:

一忍:躬身施礼

林冲寻思,庄客称他教头,想必是柴大官人的师父了,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洪教头全不理睬。

抓住关键字词,对比林冲洪教头动作体会林冲谦和有礼的品质。

二忍:起身让座

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头说:“这位是林教头。”林冲起身让座,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

对比林冲洪教头动作体会林冲谦和有礼的品质。

三忍:不敢不敢

洪教头向柴进问道:“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柴进说:“这位林武师非比他人,乃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柴进说:“哦,你可别小瞧了他。”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林冲连说“不敢,不敢”。

对比林冲洪教头的语言体会林冲的忍让谦和。通过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四忍:只好提起棒

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

对比林冲洪教头的语言动作体会两人的性格特点。林冲真人不露相。

五忍:

战了四五个回合,林冲纵身跳出圈外,叫了一声:“我输了!”柴进问:“还没见二位较量呢,怎么便输了?”林冲说:“小人戴着木枷,就算是输了吧。”

抓住林冲的语言感受其隐忍,同时还有机智。

比如教学第七节,抓住:“迫于无奈,忍无可忍,一棒扫倒,点到为止”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倡导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敢于表述看法,积极应对。在理解林冲忍让的性格特点时,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从哪里看出了林冲的忍让”,这是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阅读,捕捉重要发现和独特体验,尝试解说表现,展现个性。

3、用学习林冲的方面来学习洪教头,引出对比。

【设计意图】由半扶半放到全放的过程。

三、作业:课后阅读关于《水浒传》中其他英雄人物的故事。

[展开全文]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第八小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汤姆心理活动变化。
    2、品味父亲话语的含义,从中受到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师:同学们,课文讲述了汤姆和爸爸在夜幕初垂的时候,去湖中小岛钓鱼的事。(板书:钓鱼)
    1、课题为什么要加双引号?
    2、“必须”什么意思?爸爸说这话的语气怎样?(低沉的、不容置疑的)
    3、你会读课题吗?(练习朗读)
    二、品词析句,感受钓鱼
    师:汤姆是一名钓鱼爱好者,他钓鱼的水平怎么样呢?(学生自读2—4自然段)。
    1、出示填空:汤姆把鱼饵 上鱼钩,然后 起鱼杆,把钓线 向远处。突然,汤姆 到水下有动静,鱼竿弯成了弧形,汤姆一阵 , 有大家伙上钩了!汤姆 地把鱼竿拖出水面。(口头完成)
    2、你从所填的这些词语感受到汤姆的钓鱼水平怎样?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3、爸爸的“微笑”、“赞赏的目光”意味着什么?也许爸爸心里在说——(学生想象说话)。
    4、当鱼竿弯成弧形时,汤姆一阵惊喜,一定有大家伙上钩了!(出示句子:哇!一条他从末见过的大鲈鱼!)(板书:钓到)汤姆这时的心情怎样?(练读句子)
    三、思考讨论,品味含义
    师:正当汤姆高兴万分的时候,爸爸却让他把这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放掉!(板书:放掉)我们一齐做汤姆的爸爸,让汤姆把鱼放掉!(读句子)。
    1、如果是你,愿意吗?汤姆呢?
    2、(出示句子:“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练习读,注意读出不情愿的心情。
    3、爸爸为什么让汤姆把鱼放掉?(读爸爸的话),从爸爸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钓鲈鱼有规定)
    4、想象:也许湖边有块有关钓鱼规定的木牌。会怎么写呢?
    5、听了爸爸的话,汤姆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汤姆说“放心吧,”他让爸爸放什么心?汤姆心里是怎么想的?
    6、汤姆的爸爸可没这么想。(出示爸爸的话)。爸爸说这话的口气怎么样?“斩钉截铁”什么意思?你明白爸爸这话的意思吗?
    (一有人看见要遵守规定,二没人看见,也要遵守规定,自觉遵守规定。)
    7、汤姆知道已经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了。心情怎样?
    8、课文读到这儿,我们看到汤姆这次来钓鱼心情是不断变化的,钓到大鲈鱼的喜悦被爸爸坚定的话语冲得无影无踪。
    (分角色朗读,再次感受汤姆的心情变化。)
    四、升华内容,认识人物。
    师:故事到这儿,可以结束了。可作者又写了一段话。正是因为这段话,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了汤姆这个孩子。
    1、“一直铭刻”、“一直回响”说明什么?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汤姆?(汤姆牢牢记住了爸爸的教育,成为一个自觉遵守规定的人)
    2、从这个故事中,你们觉得汤姆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五、拓展延伸,巩固教育。
    1、自觉遵守社会规定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规定需要我们自觉遵守?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平时对遵守社会规定做得怎么样。
    3、谈谈自己学了课文的收获。

[展开全文]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第七小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感受汤姆心情的变化,认真品味父亲话语的含义,从中受到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题激趣、三次读课文)

一、质疑课题导入

1、师:(生读课题)请学生观察本次课题,与以前学的题目有何不一样?

引导学生关注标点符号:双引号,明白课题是说的一句话。

2、继续引导学生关注感叹号,体会语气的坚定。顺势引导关注“必须”

3、师:看了这个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这么说?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结果如何?

 教师整理问题,带着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二、初读文本

  • 检查朗读情况【读词、读句】

2、整体把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故事脉络,帮助学生借助填空为复述课文铺垫

默读课文,思考一开始我们的问题:爸爸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说话的语气如何。结果如何。

学生默读,有层次地请多名学生填一填:

(出示)               ,爸爸          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机评价并小结:这句话清楚了,文章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也就清楚了!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2节,感悟语言表达的精妙

1、指读第2自然段,看看汤姆是怎么钓鱼的,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套、甩、抛)(动作熟练、钓鱼高手)

2、小结动词用得很精准,继续关注本段另外三个动词(划破、沉入、泛起)体会语言美

二、抓汤姆心情变化,学习复述

在整个钓鱼、放鱼的过程中,汤姆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呢?从哪里能够看出来?

自读课文余下部分,找出能表现汤姆心情的词句,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 指名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说说汤姆的心情
  • 读好关键字词,将词带入句子,再读好表现心情的整句。
  • 在感悟心情的同时,让学生说说产生这种心情变化的原因,自然地引出爸爸的话,感受爸爸的人物形象,即他的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相机评价,并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
  • 惊喜

抓关键词(惊喜、大家伙、感叹号、哇、从未、急忙……)指导朗读

  • 不情愿

抓关键词(很不情愿、嚷、为什么)

  • 无奈

抓关键词(只好、慢吞吞)

  • 遗憾

抓关键词(叹了口气,这辈子,再也)

三、复述课文

  • 你能根据板书完整地将这个故事讲出来吗?
  • 自己说—组内说—小组代表说
  • 互评—教师评价

 

 

 

[展开全文]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第七小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感受汤姆心情的变化,认真品味父亲话语的含义,从中受到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题激趣、三次读课文)

一、质疑课题导入

1、师:(生读课题)请学生观察本次课题,与以前学的题目有何不一样?

引导学生关注标点符号:双引号,明白课题是说的一句话。

2、继续引导学生关注感叹号,体会语气的坚定。顺势引导关注“必须”

3、师:看了这个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这么说?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结果如何?

 教师整理问题,带着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二、初读文本

  • 检查朗读情况【读词、读句】

2、整体把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故事脉络,帮助学生借助填空为复述课文铺垫

默读课文,思考一开始我们的问题:爸爸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说话的语气如何。结果如何。

学生默读,有层次地请多名学生填一填:

(出示)               ,爸爸          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机评价并小结:这句话清楚了,文章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也就清楚了!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2节,感悟语言表达的精妙

1、指读第2自然段,看看汤姆是怎么钓鱼的,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套、甩、抛)(动作熟练、钓鱼高手)

2、小结动词用得很精准,继续关注本段另外三个动词(划破、沉入、泛起)体会语言美

二、抓汤姆心情变化,学习复述

在整个钓鱼、放鱼的过程中,汤姆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呢?从哪里能够看出来?

自读课文余下部分,找出能表现汤姆心情的词句,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 指名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说说汤姆的心情
  • 读好关键字词,将词带入句子,再读好表现心情的整句。
  • 在感悟心情的同时,让学生说说产生这种心情变化的原因,自然地引出爸爸的话,感受爸爸的人物形象,即他的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相机评价,并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
  • 惊喜

抓关键词(惊喜、大家伙、感叹号、哇、从未、急忙……)指导朗读

  • 不情愿

抓关键词(很不情愿、嚷、为什么)

  • 无奈

抓关键词(只好、慢吞吞)

  • 遗憾

抓关键词(叹了口气,这辈子,再也)

三、复述课文

  • 你能根据板书完整地将这个故事讲出来吗?
  • 自己说—组内说—小组代表说
  • 互评—教师评价

 

 

 

[展开全文]

《世界多美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了解小鸡在蛋壳里发育直到破壳而出的常识,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兴趣引入,复习旧知

1.通过多媒体播放小鸡的叫声,引出本课课题。

2.复习词语:世界 美丽 蹲着 孵小鸡 黄乎乎 蓝湛湛 绿茵茵 碧澄澄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温故知新必不可少。通过这一环节多种形式的读词,检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为本课教学的开展做好铺垫工作。

 

二、品读课文,发现变化

(一)美丽的世界

1、生自由朗读全文并思考:世界美在哪里?

2、根据学生回答,讲解“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

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叠词,加深印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原来世界这么美丽呀”

3、初识省略号,让学生知道世界是五彩斑斓的,远不止这些,你还能想到世界是哪些颜色的呢,让学生扩充类似的词语。

出示:它看见(      )是_____的,(      )是____的,(      )是_____的。

【设计意图: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美好的生活画面需要用五彩斑斓的笔和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这一环节的设计,先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比较、说话等形式品读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再让学生通过想象,学习用文中的语言来说说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内化课文的语言。】

(二)黄乎乎的世界

1、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鸡出壳前的世界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语进行概括。

2、教师引读,让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找出小鸡出壳的关键字(先——后——)

3、小鸡醒来后看到的世界是什么颜色的?(黄乎乎)

4、指导朗读

   师指导学生抓住“许多”、“先——后”、“整个”、“都”等词语读好第一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小鸡破壳而出的心情。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三)、体会变化过程

1. 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小鸡是怎样破壳的?引导学生回答出:“啄呀啄呀”、“小小的洞眼”等词语,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读出小鸡破壳过程的艰辛。

2. 通过同桌互读的方式,让学生找出“撑—叫—站—说”这一系列动词,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动作表演,让学生感受到小鸡想到外边见识美丽世界的强烈愿望。

设计意图:以读为本,注重培养语感。在本环节中,有层次、有重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朗读训练,采用多种形式,学生自读、练读、美读、赛读、动作表演读,教师再发挥范读的效用,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朗读氛围,感染学生,实现以读悟情。

 

三、回顾课文,理清顺序

1、回顾总结,课文中的小鸡宝宝还在蛋壳里的时候:

【释例】:它以为世界是(黄乎乎的),小鸡通过努力,啄了一个(小小的)洞眼,看到了(蓝湛湛的)天空,(绿茵茵的)树木,(碧澄澄的)小河,难怪小鸡宝宝要说———读课题。

2、齐读课文。引导学生从小鸡的视角出发,感受大自然的美。

【设计意图:借用填空帮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深化学生内心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总结课堂,使教学过程完整。】

 

四、生字教学

1、指导写字:鸡、站。

2、教师巡视并指导。

3、同桌互相评价,再写。

【设计意图:教学中的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也要把评价权下放,提倡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即让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使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写字时,时刻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展开全文]

第三小组《青蛙看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青蛙心情的变化,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篇童话故事的内容浅显易懂,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理清了这篇课文的行文思路是:青蛙为什么要看海,怎样看到海以及结果怎样;其实这篇课文还暗含了一条隐形的线索既青蛙心情的变化,在理解基础上的朗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通过了解青蛙看海的经过,回顾青蛙的心路历程,从而明白“我们只要认准目标,不怕困难,一步一步的向前走,终究会实现自己的愿望”的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体会青蛙登山之难和不放弃的精神,来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华。

教学环节:

一、复习词语:

青蛙   湖边   看看大海

苍鹰   善于   展翅飞翔

松鼠   台阶   一级一级

(1)指名每人读一行

(2)指名学生根据这些词语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1.这三组词语的编排具有目的性,通过复习词语帮助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精读课文,体会青蛙情感的变化。

(一)常住湖边,渴望大海

    播放音乐出示大海图片,联系一上学习过的小诗《大海睡了》来感受大海的美丽,激起学生看海的欲望。从而体会小青蛙想看海的迫切心情。让学生圈画出关键字词“长期”、“湖边”、“很想”,体会情感之后再朗读。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给学生真切的感受,让学生有一个自由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如果自己是小青蛙,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情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心情。再回归文本,通过圈画关键词,来实现一种自我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后通过赏读来充分地体会渴望之情)

(二)苍鹰指路,体会小青蛙的失望之情

在教学第2、3自然段时,采用简笔画、青蛙图片、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法,再现课文情境,给学生强烈的真实感,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出青蛙和苍鹰的对话指导学生在朗读、评价、感悟中批文入境。体会青蛙登山的艰难和此刻青蛙失望的心情,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旨在指导学生通过运用对比来感受看海的困难,具体对比:一是山的高和青蛙渺小,二是青蛙和苍鹰之间能力悬殊。进而运用分角色读、带动作读等多种朗读形式来深刻感受这两种对比,从而体会登山的艰难。在指导学生朗读青蛙的话时,运用有效恰当的评价鼓舞学生的朗读热情,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松鼠引登,重拾希望。

  学生分角色朗读演绎青蛙和松鼠的登山过程。找出关键词“一级一级”,“累了”,“渴了”再让学生想象说一说路上还会遇到哪些困难?然后采访学生如果你是小青蛙你会放弃吗?为什么?让学生抓住关键词结合想象来读好这句话,读出青蛙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通过分角色练读、演读,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使他们自由地倾吐创意的想法激情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幸福地体验心灵的快乐。)

 

(四) 看到大海,感受成功的喜悦

1、展示美丽的大海,指名学生朗读第十二自然段:“啊!大海就展现在他们眼前”

提问学生小青蛙此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点出喜悦之情。

2、想象说话:登上了山顶,看到了大海。小青蛙会对小松鼠说什么?依据前文的铺垫学生能够点到本文主旨:只要认准目标,不怕困难,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究会实现自己的愿望。

【设计意图】:这里我们突破教材的局限设计了说话练习。这样调动学生自身积累的知识对教材进行了再创造,使教材内容新鲜而充满浓厚的情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口头表达能力。)

 

 

 

[展开全文]

课时目标
1、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动作词语,体会并复述汤姆钓鱼过程。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提示语的作用,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3、在读中感悟故事中蕴涵的道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
一、 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哪两件事吗?
二、精读课文
1.那汤姆是怎样钓鱼的呢?请大家自由朗读第2到4自然段,找出表示钓鱼的四字词语,用笔圈出来。
用上这些词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钓鱼的过程?
【设计意图:作者正是运用了这一系列准确的动作,表现了汤姆钓鱼的过程。中年段阅读目标中也提到学生要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借助连贯性动词帮助学生降低复述的难度。】
2、请大家默读1-4自然段,找出表现他心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汤姆一阵惊喜,一定有大家伙上钩了!)
3、相机点出“惊喜”。那汤姆为了什么而惊喜呢?请大家快速地读一读第4自然段。
(他钓到了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
4、体会心情,指导朗读,读出惊喜
(指名读第4节)
5、学生自由朗读第5第12小节,用横线划出汤姆心情的句子,在旁边尝试着写出你体会到的心情。
6、学生交流:你找到了哪句话?从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心情?你是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说话训练:我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
    ①“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了起来。(板书:不情愿)
        指名读、齐读。
    ②他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鱼钩,把鱼放回水中。(板书:无可奈何)
③汤姆叹了口气,心想:我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板书:遗憾)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指导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达作用。】
 
 7、为什么汤姆的心情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带着疑问,再读课文。
   出示句子:“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指导朗读,强调必须。
  8.引出放鱼的原因:“现在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介绍相关规定。
9. 汤姆最终听爸爸的话,放掉了这条大鲈鱼,他后悔吗?为什么?(出示最后一小节)
10、哪一句话铭刻在了汤姆的记忆里?(出示句子: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三、作业
(1)把这个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
(2)说说生活中需要遵守哪些规定吗?。

 

[展开全文]

        第一课题第2小组

       苏教版二下《识字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柏、杨、柳、椅、秧”;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 比较“木 禾”容易混淆的偏旁,看图读熟与此相关的词语。 

3.借助图画感知古今文字的发展演变,对形近偏旁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识字兴趣,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

一、复习导入

1、回忆旧知:出示日、月等图片,了解象形字。

【此设计巧妙地联系已有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明确新的学习内容的特点,是通过形近偏旁的比较来识字,并通过师生对话,让学习目标自然浮出水面。这样,学生借助对学习内容的初步感知,就可以明确本节课需要重点学习的容。显然,糊里糊涂地学肯定比不上有的放矢地学。】

2、读课题。

3出示图片,初识“木”和“禾”。

二、学习词语

1、出示词语,认读。

2、认读第一行词语。你们发现了什么?

    进一步认识木字旁。

    (1)学习松柏。

    齐读。

    (2) 学习杨柳。读词。

    出示图片

    齐读。

    (3)出示桌椅。

    它怎么会跟树木有关?

    (4)说话练习。

齐读词语。

【本课的教学不应局限在让学生掌握字词的音、形、义等显性知识层面,还应积极从教学内容生发开去,挖掘字词背后的文化魅力,以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使学生感悟语言文化的魅力,增进对学科价值的认同和理解。】

 3.出示词语,认读。

(1)这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禾,认识禾字旁。

(3)出示图片,教学秧苗。

(4)相机教学稻谷。

出示图片秧苗、稻谷的图片。分清它们。

(5)学生理解三个词语之间的关系。

说一说带有禾字旁的字,都与什么有关?

(6)练习说话。

齐读词语【此设计介绍禾字旁的词语时,首先注意展示相应的农作物的图片,介绍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弥补城市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也便于学生在记忆字形时能够利用头脑中的实物表象。】

4.贴图巩固。

齐读两行词语。

【学生对于“松柏”“杨柳”这些树木可能还不够熟悉。此环节中图文对照,形成联系,指导学生将词语跟插图比照,建立词语跟具体形象的联系,使学生初步形成概念。】

三、生字教学。

1、出示书上表格,教师总结。

    出示生字,认读。

2、出示椅、柏、秧

    出示笔顺图,认读,组词。

3、出示图片,从图片上认识“杨”和“柳”

    范写,描红,临写。

    出示学生作业,改写。

    出示改写后的图片。

柳,同上。

四、作业

板书:

木        禾

松柏      秧苗

杨柳      稻谷

桌椅      庄稼

[展开全文]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青蛙看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富有寓意的童话故事,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形象生动,如亲临其境,充分深入角色内心世界,把握不同角色的心理状态,加强理解。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1 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设计意图】第一学段学生识字教学应以音、形教学为重点,因此可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通过组词理解,丰富学生词汇的积累。

3、懂得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设计意图】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二、质疑导入,激发情趣

   在认读课题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引导学生对《青蛙看海》课题的质疑,引出三个问题:

1、青蛙为什么要看海?

2、青蛙是怎样看到大海的?

3、青蛙看到大海了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乃是一种自主精神,一种怀疑心态,一种探索意识。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很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促进主体的发展。

二、角色迁移,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部分,解决问题一,小青蛙生活在湖边,很想看看大海。

(1)小青蛙生活在湖边,它怎样才能看到大海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2、那么,“登山看海”对于小青蛙来难不难?学生很容易回答出“难”。然后抓住“难”字问学生“难在哪里?课文的哪句话能体现登山难?”学生找得都很准,一句是“天哪,这么高的山!”另一句是“我没有一双像你一样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么上地去呢?”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山的高,通过简笔画画一座山,让同学描绘一下山的高。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直穿云霄、高耸入云”等等。紧接着让学生表演“吸了口凉气”的动作,体会山的高,最后再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山之高。

【设计意图】简笔画的板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创设了身临其境的氛围,让学生成为文中的小青蛙,会不由自主的吸口凉气,情不自禁地喊出来,理解、诵读一步到位。

3、认读第三自然段苍鹰的话,使学生明白要看到大海,就必须登上这座高山。

4、师生分角色朗读1~3自然段。

【设计意图】师生合作读课文,在教师的参与引导下,让学生快乐学习,教学相长。

5、通过引导学生说一说小青蛙听了苍鹰的话后的心情,引出新朋友:松鼠。让学生默读4~11自然段,分别画出松鼠和青蛙所说的话。在交流过程中指名学生逐句读松鼠说的话:“你想看海吗?”

“这石阶你能跳上去吗?”

“再跳一下!”

“好,你一定能看到大海。”

让学生结合标点符号的变化在读中体悟松鼠的热情、乐于助人。

指名学生逐句读小青蛙说的话:

“是啊,这山太高了,我上不去。”

“这有什么难的!”

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结合标点符号体悟小青蛙由没信心到有信心的心理变化过程。

6、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小青蛙和松鼠的对话

【设计意图】分别画出松鼠、青蛙说的话,培养学生默读思考的能力,从而认识不同的说话格式。通过针对性的评价,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课件用不同的字体把整个对话过程完整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一目了然,方便分角色朗读。

7、通过创设情境,请学生表演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往上跳。思考小青蛙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拓展训练:小青蛙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它放弃了吗?从中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青蛙?

【设计意图】生动的情境能迅速把学生带入到课文内容中去,这里创设了教师与全班学生人人都能参与的情境,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训练学生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体会小青蛙永不放弃、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

8、引读最后一段,山顶贴上小青蛙和松鼠的图片。

9、全班通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巩固字形

学习生字“苍”、“登”、“善”教师指导,学生练写。

1、认识“登字头”,书写时长撇长捺要舒展。

2、猜谜语认识“善”:小羊腰里有两块糖,一口全部吃光。书写时横画比较多,横与横之间要紧凑,间距差不多。

3、“苍”中间的“人”写得要舒展。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