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计划
(0人评价)
传统语文教育的借鉴与反思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研究

价格 300凤凰贝
该课程属于 经典诵读•凤凰二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小学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打好现代汉语的基础。现代汉语有三个元素,第一个元素是普通话,第二个元素是汉字,第三个元素是拼音。从这个角度来说,“注·提”实验是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它符合我们国家的语文方针、语文政策。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1985年在《“注音识字,提前读写”与语文教学现代化》一文中指出:“‘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这个实验,在现代化中国有他重要的作用。”“注·提”实验推行汉语拼音,体现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眼光和胸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张志公说:“语文教学改革说到底就是一句话,要现代化。语文教学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绝不能脱离实际。语文教学改革,要追求速度、效率、实用,并和现代社会的节奏相适应。今天是信息时代,一旦落后了,也可能一辈子赶不上。”⑧由于“注·提”实验具有前瞻性,所以它始终处在小学语文教改的前沿,能适应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注·提”实验具有独创性,这种独创性主要表现在发挥汉语拼音多功能作用走发展语言路子以及学生自主学习上。这表明它有其他教改试验不能替代的作用,并将不断创新,蓬勃发展。“注·提”实验具有开放性,它既继承了我国传统的“诵读识字,声入心通”的教学方法,又充分运用了语文现代化的研究成果,同时借鉴了外国的母语教学经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
“注·提”实验是用拼音帮助学生在启蒙阶段及早读写,更多更好地认识汉字,而不是用拼音取代汉字,更不是搞拼音化,走汉字拼音化道路。

[展开全文]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初读笔记一

  • 导言及导论

1.为什么要研究传统语文教育和教材?

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的效果不理想,有做得比较好的或者很好的,但是比例不大,也有做的相当差的,这种情况,对于以后各层次的教育很不利的。症结何在呢?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一个非常重要之点,即没有足够的重视传统,正确对待传统。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四千多年,其中大部分是封建社会,封建主义在不少方面仍然延续着。文化或者文明在其中这么久,其中必然有异常优秀的,也有糟粕。因此,客观冷静地科学地认真研究传统,十分必要。

2.为什么要从研究历代语文教材入手?
根据古代历史的记载,从春秋战国时代起,各诸侯国互相交往,派出的“外交”人员都那么能言善辩。从西周时代起,历朝历代,出现了那么多优秀的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以至自然科学、应用科学著作。从这些事实似乎可以推断,古人有一套或者几套行之有效的语文教育的方法。

3.社会背景和语言文字

4.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理解要更全面一点

二、初期识字教育和写字训练

(一)集中识字教材‘

集中识字的主要教材就是所谓的“三 百 千”,写字训练,在古代,孩子很小就开始习字,但刚开始并不容易,对此,古人采取的办法是把识字和写字分开,不让两件事同步前进,互相干扰。这是我国传统识字写字教学的宝贵经验,一直沿用至今。我觉得有两点好处:对于识字而言,可以不受写字牵累,保持较快的速度。对于写字而言,可以更加突出写字的一些规律,让学生从最基本的笔画写起,打好写字基本功。

(二)三项重要经验

1.集中识字。

2.当分者分——认和讲,认和写。

3.使用整齐韵语。

三、识字教育与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相结合

(1)在这些识字教材中,处处能体现古代对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的重视。如反映“忠”“孝”方面的,在许多教材中都到,如《千字文》中的“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再如《小儿语》云:

与人讲话,看人面色,意不相投,不须强说,当面说人,话休俊厉,谁是你儿,受你闲气,当面证人,惹祸最大,是与不是,尽他说罢。

(2)经验和问题

1.使用韵语和对偶

2.向阅读教学过渡

3.严重的缺点,最大的问题在于今天和今后将如何运用传统经验的问题。

四、初步的读写训练

随着蒙学教材进一步发展,它的内容和文体也日益广泛并趋于完善。从最初的识字,到各方面内容的涵盖。

(一)阅读散文故事

1.名无掌故——《书言故事》

2.人物故事——《日记故事》等

(二)读诗

1.咏史诗

2.《千家诗》

3.《神童诗》

4.《小学弦歌》

这些蒙学教材因其自身有一定的独特性,而在中国现代社会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悠久的影响力。它既是中国优秀的教育传统,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J554 路边的风景

 

 

 

[展开全文]

学习内容: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P1-P73

  1. 导论
  2. 导言
  3. 初期识字教育和写字训练。
  4. 识字教育与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相结合。

初读随记:

  1. “导论”和“导言”部分的阅读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张志公先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学者,他在语文教育研究方面付出大量的精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的蒙学教育教材研究这一领域,他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等著作中,总结了传统语文教育的“集中识字”、“识字与写字分开”以及“属对”教学经验。提出:传统语文教育有三大体系,即汉字教学体系,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和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张志公特别提出,传统语文教育“重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考虑到当时的社会文化的背景,能有这样的看法,是很不容易的。
  2. “初期识字教育和写字训练。”以及“识字教育与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相结合”部分的阅读,中不仅对先秦两汉时期至清末蒙学教材的发展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更对传统教育的识字教育经验有了新的认识。其中印象最深的除了集中识字的重要性之外,就是传统教育中的写字训练。古人训练写字,先从训练基本功:从“描红”到“仿影”,循序渐进。而纵观我们现在的写字,甚而至于有的幼儿园开始教写字,先写后识,这是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在识字教育的写字问题上,我觉得我们还需要慢下来。

 

[展开全文]

《传统语文教材教育论》初读笔记一

导论及导言

1、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的第一书,有哪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这是第一本相对系统的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的专著。为什么说它是“第一书”呢?志公先生研究传统语文教育,是从探索蒙学的发展情况入手的。在先生之前,对蒙学和蒙书进行比较系统研究整理的人或著述少之又少。张志公是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的第一人。所以,我称这部书是“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的第一书”。

第二层意思,这是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的人必读的一本书。

 

2、研究的动因。

为了使建构我国自己语文教学体系有一个历史主义的基础,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张志公对传统语文教育进行了系统研究。

 

3、研究的科学精神。

一、开拓精神。

人们不断开辟精神。以传统语文教育作为研究对象,这一选择本身就表现出志公先生的开拓精神。所谓开拓,指见前人所不及见,言前人所未及言,殊非易事情。

二、批判精神。

张先生在对于传统的研究中表现了不以己蔽己的科学批判精神。正是由于有这种精神,张先生的学术思维才能始终处于对问题不息的探索之中,从而使他的学术思想充满了活力。

 

4、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体系:

建立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建立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建立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经验:语文教育从汉语文的实际出发,并且充分运用汉语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着眼于语文的工具性,采取让学生多读多写、在训练中掌握语文能力的原则和方法,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重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自己能够不断地增长读书、作文的能力。

传统语文教育的四大积弊:完全脱离语言实际,语文教学全部以书面训练为内容,根本不顾及口语实践,并且教的是与实际语言相距很远的文言;完全脱离应用实际,交给学生读的是古代圣贤的经典和历代名家名著,要求学生写得是模仿前人,甚至是完全程式化的毫无实际用处的八股文;严重忽视语文知识教育,对于当时十分发达的文字学、训诂学、声韵学等,教学中基本不涉及,只是死记硬背;严重忽视文学教育,教的是经史子集,多模仿背诵。

志公先生提炼的三大体系、三大经验充分体现了汉语的特点、语言的实践运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和教材编写来说,具有积极地意义。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也可以从四大积弊中反省今天的语文教学,并剔除糟粕,提取精华,用以指导诵读经典。

 

5、初期识字教育和写字训练

识字教育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在这个方面,前人用的工夫特别大,积累的经验也比较多。很突出的一个作法是在儿童入学前后用比较短的一段时间集中地教儿童认识一批字——两千左右。

1)、初期的识字教育主要采用集中识字的办法,一年左右的时间识字两千左右。“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是传统语文识字教育的经验总结。

2)、初期的识字教育还有另一路识字教材——杂字书,其有几个突出的特点:通俗;结合特定对象的生活实际,注重日常应用;带有显著地地方,乡土风味。

3)、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每个字表示一个带声调的音节,有一定的形体,表示一定的意义。古人采取了识写分流的方法,不同步前进。主张先描红,后仿影,最后脱格,强调练写字的基本功。

 

 

[展开全文]

《传统语文教材教育论》初读笔记一

导论及导言

1、为什么要研究传统语文教育和教材?

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是最基本的,或者说,是教育的第一个层次。儿童、少年,只有先学习了语文,才能进一步学习自热的、社会的各种常识。再进一步,学习各种或某种专科知识和技能,更进一步,研究探求更高深的知识、理论和技能。

 

2、研究方法中的科学理性。

1)对待历史的理性原则。张先生对于历史传统既不“捧杀”,也不“骂杀”,而是采取一种客观冷静的,分析认识的态度,充分体现出理性的原则。

2)以现代语文理论作为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的认识工具。

科学意味着理性。理性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原则。它不仅表现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总的来说要有一种理性的态度,还表现在具体研究中要讲究方法的科学性。

 

3、研究的科学精神。

一、开拓精神。

人们不断开辟精神。以传统语文教育作为研究对象,这一选择本身就表现出志公先生的开拓精神。所谓开拓,指见前人所不及见,言前人所未及言,殊非易事情。

二、批判精神。

人的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二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要加紧地逼近客观真理,因此就要求科学研究者不断地突破人类已有的认识的局限性,包括自己认识的局限性。张先生在对于传统的研究中表现了不以己蔽己的科学批判精神。正是由于有这种精神,张先生的学术思维才能始终处于对问题不息的探索之中,从而使他的学术思想充满了活力。

 

4、识字教育与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相结合

1)、思想教育,借助教育强有力的手段——语言、文字,用一个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或者行为准则去教育下一代。这一点上,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时代在前进,让孩子们读传统,诵经典,需要去糟粕,取精华。

2)、知识教育分为三类:一是儿童守则,从《弟子职》到《弟子规》;二是妇女守则,从《女诫》到《女儿经》;三是格言谚语,从《太公家教》到《小儿语》到《昔时贤文》。这三类都属于训诫类的韵语读物。就其内容,大多无足可取;就其方法,可以借鉴。

3)、知识教育还包括轶闻掌故类、历史知识类、各科常识类。轶闻掌故类以典故知识为主要内容,既教识字,同时又讲故事,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这种方法今天的诵读活动中常常见到。

4)、综上所述,无论是哪一类的知识教育内容,都采用了韵语和对偶的方式,“谐于唇吻,便于记忆”,寓识字与故事、轶闻、常识、历史之中。这是合于学习语文的规律,合于汉语汉字的特点,也是千百年来长期实际经验的总结。声音上,和谐顺畅,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上,连类而及,同类相比,义反相称,容易记忆。

 

5、读后反思:

低年级主要是识字教学,多采用儿歌、图画等形式,学生兴趣盎然。而文言文大多字数较多,识字教育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我们可选择集中识字的主要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展开全文]

《传统语文教材教育论》初读笔记一

导论及导言

1、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的第一书,有哪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这是第一本相对系统的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的专著。为什么说它是“第一书”呢?志公先生研究传统语文教育,是从探索蒙学的发展情况入手的。在先生之前,对蒙学和蒙书进行比较系统研究整理的人或著述少之又少。张志公是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的第一人。所以,我称这部书是“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的第一书”。

第二层意思,这是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的人必读的一本书。

 

2、研究的动因。

为了把握全书的旨趣,有必要先考察一下志公先生为什么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对传统语文教育进行系统研究。

对于这一问题,志公先生本人在1984年曾作过明确的回答。这里,他个人的特点是:当时作为人民教育出版社汉语编辑室主任,他始终亲与其事。这一点很重要。为了使建构我国自己语文教学体系有一个历史主义的基础,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他对传统语文教育进行了系统研究。

 

3、研究的科学精神。

一、开拓精神。

人们不断开辟精神。以传统语文教育作为研究对象,这一选择本身就表现出志公先生的开拓精神。所谓开拓,指见前人所不及见,言前人所未及言,殊非易事情。

二、批判精神。

人的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二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要加紧地逼近客观真理,因此就要求科学研究者不断地突破人类已有的认识的局限性,包括自己认识的局限性。张先生在对于传统的研究中表现了不以己蔽己的科学批判精神。正是由于有这种精神,张先生的学术思维才能始终处于对问题不息的探索之中,从而使他的学术思想充满了活力。

 

4、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体系:

建立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建立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建立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经验:语文教育从汉语文的实际出发,并且充分运用汉语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着眼于语文的工具性,采取让学生多读多写、在训练中掌握语文能力的原则和方法,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重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自己能够不断地增长读书、作文的能力。

传统语文教育的四大积弊:完全脱离语言实际,语文教学全部以书面训练为内容,根本不顾及口语实践,并且教的是与实际语言相距很远的文言;完全脱离应用实际,交给学生读的是古代圣贤的经典和历代名家名著,要求学生写得是模仿前人,甚至是完全程式化的毫无实际用处的八股文;严重忽视语文知识教育,对于当时十分发达的文字学、训诂学、声韵学等,教学中基本不涉及,只是死记硬背;严重忽视文学教育,教的是经史子集,多模仿背诵。

志公先生提炼的三大体系、三大经验充分体现了汉语的特点、语言的实践运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和教材编写来说,具有积极地意义。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也可以从四大积弊中反省今天的语文教学,并剔除糟粕,提取精华,用以指导诵读经典。

 

5、初期识字教育和写字训练

识字教育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在这个方面,前人用的工夫特别大,积累的经验也比较多。很突出的一个作法是在儿童入学前后用比较短的一段时间集中地教儿童认识一批字——两千左右。

1)、初期的识字教育主要采用集中识字的办法,一年左右的时间识字两千左右。“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是传统语文识字教育的经验总结。集中识字的主要教材是“三百千”。说到三百千,志公先生追溯了《急就篇》,单字编集,成为韵语,交给常识;《千字文》不仅注重了识字的量,还注重了句子的安排前后连贯,有条理,做到了押韵自然,内容丰富。

2)、初期的识字教育还有另一路识字教材——杂字书,其有几个突出的特点:通俗;结合特定对象的生活实际,注重日常应用;带有显著地地方,乡土风味。

3)、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每个字表示一个带声调的音节,有一定的形体,表示一定的意义。但汉字笔画复杂,笔画多,结构复杂,要想写好,真够难为孩子的。古人采取了识写分流的方法,不同步前进。主张先描红,后仿影,最后脱格,强调练写字的基本功。

小结:借鉴传统识字教育的经验和问题,反观今天的识字教学,识写分流,多识少写延续了传统识字教育的经验,同时使用整齐韵语也是我们今天识字的教学方法之一。

 

6、读后反思: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认知特点,如何让孩子们具备初步的阅读文言的能力?我们可以选择浅显易懂的文字,配插图和小故事,采用多种形式带学生读,理解文本,从而轻松掌握文字。 

 

[展开全文]

读书笔记(一)

导论

《以史为鉴,走民族化与科学化相结合之路》

关于教材

  • 中国古代出了很多能言善辩的人,有不少文学、历史、政治等方面的著作传世,可以推断“古人有一套或几套行之有效的语文教育办法”,就现在看,要找到这些办法只能求之于流传下来的教材。
  • 教材能客观反映传统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观察、了解思考、分析、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
  • 教材能敏感地反映社会发展的变化,是语文教育、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的综合性读物。
  • 教材能充分体现本国母语的特点,使得各种教育易于被学童接受,又能起到规范语言、纯化语言、促进语言发展的作用。

 

志公先生将传统语文教育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初期识字教育和写字训练,属于启蒙阶段。

第二个阶段:识字教育与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相结合,是以启蒙教育为基础的进一步的识字教育阶段。

第三个阶段:初步的读写训练。

第四个阶段:进一步地读写阶段。

 

[展开全文]

《传统语文教材教育论》初读笔记一

导论及导言

1、为什么要研究传统语文教育?

对志公先生来说,既是兴趣,更是需要。出于什么的需要?借鉴国外的教材,固然可行,但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其语言文字、言语习惯、文化传统等都与国外迥异,只好自寻发展。从传统语文教学中还能寻找经验,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语文教育发展之路。

2、传统语文教育的四个阶段:一、初期识字教育和写字训练,属于启蒙阶段,教材主要是“三百千”,写字训练主要是描红、脱格;二识字教育余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相结合,是以启蒙教育为基础的进一步的识字教育阶段,教材主要是《弟子规》等,同时有了书法训练,从第一阶段发展到临摹;三、初步的读写阶段,教材主要是《书言故事》等,这一阶段开始教学生读诗和练习属对;四、进一步的读写阶段,教材主要是《文章轨范》等,确立了文道不可偏废的原则以及熟读、精思、博览的阅读方法。

志公先生的这本书也是按照这四个阶段来编写的,呈现了传统语文教材发展的基本面貌。第一阶段的集中识字、认字与讲、用、写分开、韵语识字的三条经验,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材编写及教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也是志公先生编写此书的目的所在——从传统中提取经验,构建现代语文教材教育论。

3、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体系:建立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建立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建立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经验:语文教育从汉语文的实际出发,并且充分运用汉语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着眼于语文的工具性,采取让学生多读多写、在训练中掌握语文能力的原则和方法,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重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自己能够不断地增长读书、作文的能力。

传统语文教育的四大积弊:完全脱离语言实际,语文教学全部以书面训练为内容,根本不顾及口语实践,并且教的是与实际语言相距很远的文言;完全脱离应用实际,交给学生读的是古代圣贤的经典和历代名家名著,要求学生写得是模仿前人,甚至是完全程式化的毫无实际用处的八股文;严重忽视语文知识教育,对于当时十分发达的文字学、训诂学、声韵学等,教学中基本不涉及,只是死记硬背;严重忽视文学教育,教的是经史子集,多模仿背诵。

志公先生提炼的三大体系、三大经验充分体现了汉语的特点、语言的实践运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和教材编写来说,具有积极地意义。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也可以从四大积弊中反省今天的语文教学,并剔除糟粕,提取精华,用以指导诵读经典。

 

初期识字教育和写字训练

1、初期的识字教育主要采用集中识字的办法,一年左右的时间识字两千左右。“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是传统语文识字教育的经验总结。集中识字的主要教材是“三百千”。说到三百千,志公先生追溯了《急就篇》,单字编集,成为韵语,交给常识;《千字文》不仅注重了识字的量,还注重了句子的安排前后连贯,有条理,做到了押韵自然,内容丰富。

2、初期的识字教育还有另一路识字教材——杂字书,其有几个突出的特点:通俗;结合特定对象的生活实际,注重日常应用;带有显著地地方,乡土风味。

3、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每个字表示一个带声调的音节,有一定的形体,表示一定的意义。但汉字笔画复杂,笔画多,结构复杂,要想写好,真够难为孩子的。古人采取了识写分流的方法,不同步前进。主张先描红,后仿影,最后脱格,强调练写字的基本功。

4、总结传统教材识字教育来看,主要有三项经验:集中识字,识写、识讲分流,使用整齐韵语。同时,传统识字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集中识字采用死记硬背的办法,小和尚念经,不免枯燥和乏味;识字时未能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不符合儿童日常生活的语言实际,往往以“成年人的主管意愿欺侮小孩子”。

小结:借鉴传统识字教育的经验和问题,反观今天的识字教学,识写分流,多识少写延续了传统识字教育的经验,同时使用整齐韵语也是我们今天识字的教学方法之一。读后反思:如何让孩子们具备初步的阅读文言的能力?如何挑选适合小学阶段诵读的文言?如何正确处理教材和课外诵读经典的关系?

 

识字教育与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相结合

1、思想教育,借助教育强有力的手段——语言、文字,用一个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或者行为准则去教育下一代。这一点上,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时代在前进,让孩子们读传统,诵经典,需要去糟粕,取精华。

2、知识教育分为三类:一是儿童守则,从《弟子职》到《弟子规》;二是妇女守则,从《女诫》到《女儿经》;三是格言谚语,从《太公家教》到《小儿语》到《昔时贤文》。这三类都属于训诫类的韵语读物。就其内容,大多无足可取;就其方法,可以借鉴。

3、知识教育还包括轶闻掌故类、历史知识类、各科常识类。轶闻掌故类以典故知识为主要内容,既教识字,同时又讲故事,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这种方法今天的诵读活动中常常见到。

4、综上所述,无论是哪一类的知识教育内容,都采用了韵语和对偶的方式,“谐于唇吻,便于记忆”,寓识字与故事、轶闻、常识、历史之中。这是合于学习语文的规律,合于汉语汉字的特点,也是千百年来长期实际经验的总结。声音上,和谐顺畅,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上,连类而及,同类相比,义反相称,容易记忆。

怎样把儿童的思想、知识跟经史子集练习,从识字到阅读呢?集中识字到多读韵语读物,但要避免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脱节,注重方法的指导。

[展开全文]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初读笔记一

 

一、导言

(一)为什么要研究传统语文教育和教材

   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还不够理想,有作得比较好的或者很好的,但是比例不大,也有作得相当差的。这种情况,对于以后各层次的教育很不利。总的说,对现代化建设是不利的。因此,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不少教师重视了,作了不少研究工作和各实验。然而,苦于成效不十分显著,或者在某一处或某一点上有些成效但未能推广。今天,在已经或即将进入信息社会的时代,语文教育本身就肩负着很重的责任,它已经不仅仅是为别的学科、为接受更高的教育服务的了。

    语文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症结何在呢?

  因素自然是多方面的。单从学术研究这个角度来说,有一个非常重要之点,即,没有足够的重视传统,正确的对待传统。

(二)为什么要从研究历代的语文教材人手

    古今中外,语文教材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最为敏感。它反映产生它的社会背景,包括文化传统、风土习俗等等,反映当时社会主导的思想意识,以及教育观点、教育政策,可以说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的综合性教育读物。语文教材充分体现本国母语的特点,使得思想教育、知识教育以及语文教育便于为儿童、少年所接受。语文教材又受母语特点的制约,如果使用教材得法,语文教材又会起到规范语言,纯化语言,促进语言发展的作用。所以研究教材的意义很大,收获会是多方面的。但是,教材并不易收集。小孩子念的书,念完就破烂不堪了,或者当作废纸除了,极少人注意收集保藏,书商也不屑于卖这种不值钱的书。作者为此花了很不小的力气,花了很长时间。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特点,有点什么贡献的话,资料收集得多一些是很重要的一条,居然还变成了一份《蒙学书目》。虽然它不可能是十分齐备、完善的。

(三)社会背景和语言文字

古人说汉字有六种造字的方法,实际上从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所谓“形声”字逐渐成为汉字的主体。所谓“形声”,就是说,这个字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形旁”,表义,一部分是“声旁”,表音。这三个特点合起来,产生了这样三个后果:容易造成整齐的句子,可以通篇是三字句,或四字句,或五字句;容易构成对偶;容易押韵。且不说这些后果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单就编写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而论,是非常有利的。

  我们将会发现,本书引用的传统语文教材大都充分运用了汉语汉字的这些特点,对它们的作用本书都将在适当的地方再加申论。

  至于汉字在初学阶段有困难,与急需进行的阅读教学之间有矛盾,古人也想出了对付的办法,本书后边也将详加评述。

(四)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理解要更全面一点

   我们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理解会更全面一点。总之,蒙学、蒙书是祖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对此研究很不够并且往往有所偏。

(五)几点说明——本书与1962年《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的关系

  专就传统的语文教育而论,可以说早已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一套步骤和方法。大体说来,从开始识字到完成基本的读写训练,这整个的语文教育过程是由三个阶段构成的。开头是启蒙阶段,以识字教育为中心;其文是进行读写的基础训练;第三是进一步的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

  以识字教育为中心的启蒙阶段,有的又分作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集中识字。第二步是把识字教育和初步的知识教育以及封建思想的教育结合起来,巩固已识的字,继续学习新字,开始熟习文言的语言特点,同时学到一些必要的常识,为第二阶段进行读写训练打下基础。

二.初期识字教育和写字训练

集中识字的主要教材:三、百、千。溯源:《急救篇》

各种“杂字”《千字文》(南北朝 周兴嗣)的广泛流传,以及后人对它的改编补充等。

《千字文》的特点:内容上,组织成了通顺的有一定意义的句子,句子的安排大致前后连贯,有条来;从语言上看,保持了整齐押韵的传统,便于朗动背诵,押韵自然,选字不生僻,句子结构较为普通,艰涩的句子少,引用古书典故较少。

改编本未能广泛流传的原因:内容艰深,文句古奥,不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和初步识字的需要。

《三字经》( 宋代 王应麟)

《开蒙要训》及其他

杂字 书 俗语俗字 实用性强 流行于民间

举例:进退维谷的文言文教育

 

三、识字教育与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相结合

(一)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

1.儿童守则——从《弟子职》到《弟子规》

2.妇女守则——从《女诫》到《女儿经》

3.格言谚语—一从《太公家教》到《小儿语》,到《昔时贤文》

(二)轶闻掌故

1.《兔园册》现残存半篇序文

2.李翰《蒙求》和王令《十七史蒙求》

3.《纯正蒙求》采用《蒙求》的方式

4.《幼学须知》和《龙文鞭影》

这两本书各有特点,《幼学须知》广泛吸取多种蒙学的材料,涉及的方面很广。《龙文鞭影》吸取蒙求书的材料,更多地吸取古代神话、小说的材料,内容活泼。

(三)历史知识

1.韵语通史——从《史学提要》到《鉴略》

2.多种断代“蒙求”及其他

(四)各科常识

1.《名物蒙求》

2.“新学”——《算学歌略》等

(五)书法训练

(六)经验和问题

1.使用韵语和对偶,这两个特点应该充分运用于儿童的识字教育,这是珍贵的遗产。

2.向阅读教学过渡

韵语读物是一个过渡的桥梁,在文言文时代,它是从识字走向阅读的很好的过渡。

3.严重的缺点

突出的缺点是不符合儿童的理解能力。

 

 

[展开全文]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初读笔记一

 

导论:《以史为鉴,走民族化与科学化相结合之路》读书笔记

【关于标题的疑问】

1.“民族化”相对来说好理解,大意是民族的语言自然有其民族化的特征,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语言的特点。想起汉字独特的音节、造型、构字规律等。读文,导论中找到可以印证的句子——“语文是一个民族性很强的科学。它不仅受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的制约,而且还收到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心理特点的影响。”

存疑:民族文化传统与心理特点,到底所指何谓。

  1. “科学化” 不好理解 指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还是指作为一门专门学科进行研究?

语文学科的科学化研究是不是指研究符合认知规律的教材、教法?

据罗胖子讲,科学研究方法始于牛顿那个时代。

摘记:科学研究中的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类比和假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

摘记导论二中的一段话,或可以参考:科学意味着理性。这里,理性是一种精神,一种原则。它不仅表现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总的来说,要有一种理性的态度,还表现在具体研究中要讲究方法的科学性,或者说讲究方法的理性因素。

“用现代语文科学知识去分析问题”

 

 

【从传统语文教育到近现代语文教育的摸索之路】

清末:西学东渐,废科举兴新学,参照外国的办法实行分科教学,教育开始朝科学化方向发展。语文学科自寻发展。 《马氏文通》

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旧思想交锋,白话文进入课堂。

民国初年:教材百花齐放……国语、国文分而治之。

新中国成立:“语文”将其合二为一。

 

【张志公先生的传统语文教育和教材的研究历程】

初探: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收集、整理,成果——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集中识字、识字写字分开、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语文教学过三关(字关、句关、篇章关)

二探:文革后至80年代  成果——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经验,四大弊端。

三探:90年代 成果——《教材论》

 

【语文教育和教学为什么不能绕过教材】

 

【传统语文教育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期识字教育和写字训练,属于启蒙阶段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第二阶段:识字教育与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相结合,以启蒙教育为基础的进一步的识字教育阶段。(弟子规、女儿经、昔时贤文……)

第三阶段:初步的读写阶段 开始读经(四书五经)、阅读简短的散文故事、浅显的诗歌(《书言故事》、《日记故事》、千家诗……) ;教读诗,练习属对。

第四阶段:进一步的读写训练。(《文章轨范》《古文关键》《古文观止》……)阅读教学原则:文道结合;熟读、静思、博览。写作训练原则:“词”“意”并重;先放后收;多作多改;八股文。

 

【张志公先生的处方】

·“双进合击”的语文教学思想与“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语文教改实验。

存疑:看后文,应该是“分进合击”)

·“一条龙”的整体课程改革思路与志公版语文教材

·重视知识教学与中学语法教学的两次改革

·加强口语教学的设想与实践。

 

导论《科学研究中最需要的科学理性精神》

——读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

读书笔记:

传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为着不同的需要去研究。

清人戴震:为学“不以人弊己,不以己弊己”

《教材论》的研究方法:对待历史的理性原则;以现代语文理论作为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的认识工具。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识字、写字、读写,分别按各自规律进行教学

·注意口语训练、思维训练。

 

  • 导言

读书笔记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的综合性教育读物。语文教材充分体现本国母语的特点,又受母语特点的制约,如果使用得当,语文教材又可以起到规范语言、纯化语言、促进语言发展的作用。(存疑)

【社会背景和语言文字】

汉语文字的特点,造成了三个后果:容易造成整齐的句子;容易构成对偶;容易押韵。

传统语文教材大都充分运用了汉语汉字的这些特点。

 

【蒙学发展的粗轮廓】

秦汉时期:

《礼记·学记》中的记载: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古代设学施教,每一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设有学校叫庠,每一遂设有学校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有大学。新生每年都可入学,隔年考试一次。第一年考察学生离析经文义理和辨别志向所趋的能力;第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敬师长,能否和学友和睦相处;第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广学博览,亲敬师长;第七年考察学生在学术上的见解和择友的眼光,称之为“小成”。第九年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触类旁通,知识渊博通达,临事不惑,不违背老师教诲,称之为“大成”。然后就足可以教化臣民,移风易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人心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纲要。《记》中说:“幼蚁时时学习它(幼蚁时时术学衔土之事,而成大垤,犹如学者时时学问,而成大道)。” 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汉书·艺文志》关于“小学”的记载: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音、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汉兴,萧何草律,亦着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

.古代的人八岁进入小学,所以《周官》的保氏掌管着教养国君主子的事,教给他们六书,称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它们是造字的根本所在。汉朝建立后,萧何创造了律令,也写了这样的条文,说:“太史考试学童,能够背诵九千字以上书的人,纔能当史。再用六体来考试,成绩最好的任命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官民上书,字有不端正的,就要揭发举报。

 

 

  • 初期识字教育和写字训练

集中识字的主要教材:三、百、千。

溯源:

《急救篇》

各种“杂字”

《千字文》(南北朝 周兴嗣)的广泛流传,以及后人对它的改编补充等。

《千字文》的特点:内容上,组织成了通顺的有一定意义的句子,句子的安排大致前后连贯,有条来;从语言上看,保持了整齐押韵的传统,便于朗动背诵,押韵自然,选字不生僻,句子结构较为普通,艰涩的句子少,引用古书典故较少。

改编本未能广泛流传的原因:内容艰深,文句古奥,不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和初步识字的需要。

《三字经》( 宋代 王应麟)

《开蒙要训》及其他

杂字 书 俗语俗字 实用性强 流行于民间

 

举例:进退维谷的文言文教育

 

  • 识字教育与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相结合
[展开全文]

授课教师

研修营导师组

课程特色

文档(10)
下载资料(7)
图文(3)
作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