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计划
(0人评价)
传统语文教育的借鉴与反思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研究

价格 300凤凰贝
该课程属于 经典诵读•凤凰二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识字教育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在这个方面,前人用的工夫特别大,积累的经验也比较多。很突出的一个做法是在儿童入学前后用比较短的一段时间(一年上下)集中地教儿童认识一批字──两千左右。清人王筠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旧、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纯体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①

集中识字的主要教材是所谓“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了探讨“三,百,千”的情况,不能不追溯一下它们的前辈《急就篇》;另一方面,也不能不考察一下在群众之中跟它们相抗衡的另一路教材──各种“杂字”。

 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私塾教育,私塾老师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能让儿童过了识字关。学习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让儿童背诵认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课本,便能识两千多字。识字之后便开始进行诵读训练,即大量诵读经典之作,熟练之后再由老师讲义,古代叫“开讲”。古今神童的标准大不相同,古时候就有神童,但标准要高得多,《三字经》上对神童的描写是“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做正字”。古代的儿童只要读了一年私塾,六、七岁过识字关是很正常的,七、八岁能吟诗作赋才是神童,而不象我们现在,六、七岁的儿童能识字阅读竟被称为“神童”,真不知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古代的识字教育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呢?其实我们只要仔细地了解一下古代所采用的识字教材,就能发现其中奥秘所在。中国的识字教材有十几种,上下约2600年的历史,都是遵循了以下几个规律:音韵定位、四字一句、集中识字、字不重复。

历史上,小孩入学的年龄参差不齐,一般说,“六岁入小学”,但实际学龄一般较晚,所以又有“八岁入小学”之说,即使是照虚年龄说的,也够晚的了。七八岁,甚至八九岁的孩子若继续“小和尚念经”似的识字,太不合适了。一是把早期教育拖得太晚,浪费了教育下一代的一段大好的、重要的时机,二是脱离儿童语言发展、思维智力发展、求知愿望的发展太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必为儿童无言的(或无意识的)拒绝;再加夏楚等种种恶性惩罚,孩子们于是逃学,如厕,打打闹闹,《红楼梦》写的“茗烟闹学”,把蒙馆的丑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古代入学较迟,但如今社会却有很多家长让孩子提前入学。未满6周岁儿童入学者,有很多是很难拔尖的,大多表现一般(少数案例除外)。这其中有一个道理:我们都知道,成人之间,如果年龄相差一两岁三四岁可能根本看不出什么差别,因为他们的生理心理已经发育完成,差别自然很难看出来;即使有差别,那也是遗传和后天形成的,而非生理心理发育所致;但五六岁的孩子,正处于迅速生长期,相差半年的孩子就有可能出现很大差别,半年或一年以后的孩子与以前相比,可能变化很大。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比同班同学大一岁或一岁多的孩子一般明显成熟很多。所以,还是别让孩子提前入学为好。

[展开全文]

——J560格尼

【初读笔记】

读了张志公老先生的这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虽然只是略略了解,但还是不禁为老先生地这种钻研的精神所感动。古往今来,识字教学的研究很多,识字教材也很多,张志公老先生对这些教材进行一一梳理和分类,并进行了解读。里面列举地内容对不同时代、不同版本、不同解读都做了分析,毋庸置疑这些都需要进行大量阅读和资料的整理。研究真是一件艰辛的事情,需要巨大的付出和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才能让人潜下心来细读、鉴赏。这些都让我由衷的钦佩!

    通过这本书的学习仿佛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拓宽了我们的视野。纵观古今,如果我们能够古今结合,仔细斟酌、辩证地选用教学方法,严格编选教学内容。这样,可能离我们的教学目标就会越来越近了。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将这些想法实践、改进。

[展开全文]

授课教师

研修营导师组

课程特色

文档(10)
下载资料(7)
图文(3)
作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