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计划
(0人评价)
传统语文教育的借鉴与反思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研究

价格 300凤凰贝
该课程属于 经典诵读•2017凤凰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我国历史悠久,单就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来说,内容就很多,学习起来甚费时日,结合语文教育教儿童少年早一些点点滴滴地记些事实掌故,是有必要的;历史上有些人物事迹,对儿童少年颇有启发教育的意义,知道些也有益处;由于有故事内容,比较符合儿童的兴趣,再加上使用韵语,便于记诵,这对识字教育当然很有帮助。

使用韵语和对偶,第一,合于学习语文的规律;第二,合于汉语汉字的特点;第三,是千百年来长期实际经验的总结。对偶跟押韵一样,从声音上来说,和谐顺畅,读来上口,听来悦耳;从内容上说,或者连类而及,或者同类相比,或者义反相衬,给人的印象特别鲜明突出,容易联想,容易记忆。

韵语读物可以说是古人设计的一座跨越口语和文言之间那条鸿沟的桥梁。在文言时代,它是从师资走向阅读的很好的过渡。

[展开全文]

集中识字教材《急就篇》,还有一路教材——各种杂字。如果说经典的“三百千”过于书面的话,那么各种杂字就是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的教材了。各种韵语读物,都是继承了《急就篇》的经验而有所发展的。

《千字文》就内容论,虽然只用了有限的字,却并不是一千个单字的堆积,而是组织成通顺的、能够表达一定意义的若干句子,这些句子的安排又大致前后连贯,相当有条理。整齐押韵的传统,便于儿童朗读背诵,并且押韵自然,没有勉强硬凑的地方。所选的字都是古书上常用的,没有很生僻的字,多数据自也是普通的结构,艰涩难懂的句子很少,引古书,用典故的地方有一些,不太多,也不算艰深。

《三字经》的语言是相当通俗的,除了个别的句子外,没有勉勉强强硬凑字数,硬押韵的毛病。从句法上看,可以说得上是灵活丰富,包罗了文言里各种基本的句式,既有训练儿童语言能力的作用,又使全书的句子显得有变化,样式多,不枯燥。

杂字书有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通俗;第二,结合特定对象的生活实际,注重日常应用;第三,带有显著的地方色彩,乡土风味。

传统识字教育的三项重要经验:1.集中识字。2.当分者分——认和讲,认和写。3.使用整齐韵语。而脱离实际,死记硬背,没有趣味,则是相当突出的问题。

[展开全文]

三、识字教育与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相结合

(一)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

1.儿童守则——从《弟子职》到《弟子规》

2.妇女守则——从《女诫》到《女儿经》

3.格言谚语—一从《太公家教》到《小儿语》,到《昔时贤文》

(二)轶闻掌故

1.《兔园册》现残存半篇序文

2.李翰《蒙求》和王令《十七史蒙求》

3.《纯正蒙求》采用《蒙求》的方式

4.《幼学须知》和《龙文鞭影》

这两本书各有特点,《幼学须知》广泛吸取多种蒙学的材料,涉及的方面很广。《龙文鞭影》吸取蒙求书的材料,更多地吸取古代神话、小说的材料,内容活泼。

(三)历史知识

1.韵语通史——从《史学提要》到《鉴略》

2.多种断代“蒙求”及其他

(四)各科常识

1.《名物蒙求》

2.“新学”——《算学歌略》等

(五)书法训练

(六)经验和问题

1.使用韵语和对偶,这两个特点应该充分运用于儿童的识字教育,这是珍贵的遗产。

2.向阅读教学过渡

韵语读物是一个过渡的桥梁,在文言文时代,它是从识字走向阅读的很好的过渡。

3.严重的缺点

突出的缺点是不符合儿童的理解能力。

 

 

 

 

 

  专就传统的语文教育而论,可以说早已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一套步骤和方法。大体说来,从开始识字到完成基本的读写训练,这整个的语文教育过程是由三个阶段构成的。开头是启蒙阶段,以识字教育为中心;其文是进行读写的基础训练;第三是进一步的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

  以识字教育为中心的启蒙阶段,有的又分作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集中识字。第二步是把识字教育和初步的知识教育以及封建思想的教育结合起来,巩固已识的字,继续学习新字,开始熟习文言的语言特点,同时学到一些必要的常识,为第二阶段进行读写训练打下基础。这样,全部语文教育也可以说包含从集中识字开始的四个步骤。

  古代的教学制度不是很明确的,语文教育的每个步骤,用的时间可长可短,各个步骤也可能是互相交错,而不是逐一衔接。前边所说的,是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概括出来的一般的情况。前人并没有明白地这么说过,各个时期、各个地方的实际作法,也很可能跟这里所概括的有出入。不过,根据种种可用的资料看来,这样一个粗线条的描写是大体能够反映出传统语文教育的基本面貌的。

[展开全文]

二.初期识字教育和写字训练

集中识字的主要教材:三、百、千。溯源:《急救篇》

各种“杂字”《千字文》(南北朝 周兴嗣)的广泛流传,以及后人对它的改编补充等。

《千字文》的特点:内容上,组织成了通顺的有一定意义的句子,句子的安排大致前后连贯,有条来;从语言上看,保持了整齐押韵的传统,便于朗动背诵,押韵自然,选字不生僻,句子结构较为普通,艰涩的句子少,引用古书典故较少。

改编本未能广泛流传的原因:内容艰深,文句古奥,不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和初步识字的需要。

《三字经》( 宋代 王应麟)

《开蒙要训》及其他

杂字 俗语俗字 实用性强 流行于民间

举例:进退维谷的文言文教育

[展开全文]

一、导言

(一)为什么要研究传统语文教育和教材

   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还不够理想,有作得比较好的或者很好的,但是比例不大,也有作得相当差的。这种情况,对于以后各层次的教育很不利。总的说,对现代化建设是不利的。因此,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不少教师重视了,作了不少研究工作和各实验。然而,苦于成效不十分显著,或者在某一处或某一点上有些成效但未能推广。今天,在已经或即将进入信息社会的时代,语文教育本身就肩负着很重的责任,它已经不仅仅是为别的学科、为接受更高的教育服务的了。

    语文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症结何在呢?

  因素自然是多方面的。单从学术研究这个角度来说,有一个非常重要之点,即,没有足够的重视传统,正确的对待传统。

(二)为什么要从研究历代的语文教材人手

    古今中外,语文教材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最为敏感。它反映产生它的社会背景,包括文化传统、风土习俗等等,反映当时社会主导的思想意识,以及教育观点、教育政策,可以说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的综合性教育读物。语文教材充分体现本国母语的特点,使得思想教育、知识教育以及语文教育便于为儿童、少年所接受。语文教材又受母语特点的制约,如果使用教材得法,语文教材又会起到规范语言,纯化语言,促进语言发展的作用。所以研究教材的意义很大,收获会是多方面的。但是,教材并不易收集。小孩子念的书,念完就破烂不堪了,或者当作废纸除了,极少人注意收集保藏,书商也不屑于卖这种不值钱的书。作者为此花了很不小的力气,花了很长时间。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特点,有点什么贡献的话,资料收集得多一些是很重要的一条,居然还变成了一份《蒙学书目》。虽然它不可能是十分齐备、完善的。

(三)社会背景和语言文字

古人说汉字有六种造字的方法,实际上从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所谓“形声”字逐渐成为汉字的主体。所谓“形声”,就是说,这个字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形旁”,表义,一部分是“声旁”,表音。这三个特点合起来,产生了这样三个后果:容易造成整齐的句子,可以通篇是三字句,或四字句,或五字句;容易构成对偶;容易押韵。且不说这些后果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单就编写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而论,是非常有利的。

  我们将会发现,本书引用的传统语文教材大都充分运用了汉语汉字的这些特点,对它们的作用本书都将在适当的地方再加申论。

  至于汉字在初学阶段有困难,与急需进行的阅读教学之间有矛盾,古人也想出了对付的办法,本书后边也将详加评述。

(四)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理解要更全面一点

   我们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理解会更全面一点。总之,蒙学、蒙书是祖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对此研究很不够并且往往有所偏。

(五)几点说明——本书与1962年《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的关系

  专就传统的语文教育而论,可以说早已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一套步骤和方法。大体说来,从开始识字到完成基本的读写训练,这整个的语文教育过程是由三个阶段构成的。开头是启蒙阶段,以识字教育为中心;其文是进行读写的基础训练;第三是进一步的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

  以识字教育为中心的启蒙阶段,有的又分作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集中识字。第二步是把识字教育和初步的知识教育以及封建思想的教育结合起来,巩固已识的字,继续学习新字,开始熟习文言的语言特点,同时学到一些必要的常识,为第二阶段进行读写训练打下基础。

[展开全文]

传统语文教学的再认识是必要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科学、教育出现了新的形势,提出了新的要求,旧的经验用到现在已经起不到他的价值了。我们要善于运用旧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语文是有很多好的东西的,比如学好语文要“过三关”(字关、句关、篇章关)就是从传统教育中提取出来的。

语文的学问主要是语言文字之学,语文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他源于封建社会的传统,无疑贯穿着封建观念的形态在里面。语文教学需要被再认识。

传统语文的头绪很简单,一是花大力气对付文章,一是花大力气对付汉字。的确以前的寒窗苦读只为挣得一个官衔。三国时曹丕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语文教育已经完全沦为封建统治服务的科举考试的附庸。但单就教学而论,花力气对付汉字 是符合实际的。第一,汉字有他的优越性,但在初级阶段是相当难学的。第二,历史上特别重视书面功夫。第三,读的文言文与实际使用的口语有很大的距离,读写文言要靠文字功夫。

传统语文的四大弊端:一、脱离语言实际。语文教学只管书面上的训练_———识字、读书、写字、做文章,完全抛弃了口头上的训练——听话的能力和说话的能力。封建后期,越来越不理会口语能力了,对儿童只进行“扫洒应对”的教育。所谓“应对”,属于伦理教育的性质,教的是长幼尊卑的称谓以及对尊长唯唯诺诺那类言辞。

二、脱离应用实际。语文教学只管读、写,而读的、写的都是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实际应用的东西无关。

三、忽视文学教育。只教小孩子念点短诗,不再把诗列为教学内容。

四、不重视知识教育。这里的知识,只指与语文教学直接有关的语文知识。

张志公先生认为传统语文的四大流弊:一、脱离语言实际。语文教学只管书面上的训练——识字、读书、写字、做文章,完全抛弃了口头上的训练——听话的能力和说话的能力。封建后期,越来越不理会口语能力了,对儿童只进行“扫洒应对”的教育。所谓“应对”,属于伦理教育的性质,教的是长幼尊卑的称谓以及对尊长唯唯诺诺那类言辞。二、脱离应用实际。语文教学只管读、写,而读的、写的都是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实际应用的东西无关。三、忽视文学教育。只教小孩子念点短诗,不再把诗列为教学内容。四、不重视知识教育。这里的知识,只指与语文教学直接有关的语文知识。现在在基础教育中并不教文字、训诂、声韵的知识。

张志公所梳理的关于当代语文教学的“一个初步设想的粗线条的轮廓.(一)要统筹规划

(二)关于幼儿语言训练

(三)“分进合击”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验方案及其他

(四)从初中起,增设“文学”课

(五)按照知识与实践的合理关系组织语文课

 

 

[展开全文]

 

在这次的培训过程中,有过欢乐,有过疲劳,有过收获,更有过思考。而所有的一切将是我的教师生涯中的又一新篇章,是我人生中的又一次提高和进步通过这些天的培训学习,我学到了很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这些天的培训学习也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不断用新知识武装自己,做一名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我们要有一湖水,一潭水,才能给学生所需。这次培训正好给了我饥渴的身体一汪清泉,在此我要衷心地感谢各位专家辛勤地付出。以下4点为自己的感悟。

合作、成长、智慧

合作的力量最温暖

成长的力量最强大

智慧的力量最持久

[展开全文]

导论主要从“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的第一书”、“从传统语文教育中寻找经验”、“呈现传统语文教材的基本面貌”、“占有史料与研究评鉴相结合”、“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为我所用”、“古为今用,走民族化语文教育发展之路”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导言”的阅读中,我和大师一起追问为什么要研究传统语文教育和教材?为什么要从研究历代的语文教材入手?先生说:“语文教材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最为敏感。它反映产生它的社会背景,包括文化传统、风土习俗等,反映当时社会主导的思想意识,以及教育观点,教育政策。”一语道破玄机处。从教二十年,最深切的感受就是首先要弄明白教什么的问题,溯源于此,有醍醐灌顶之感。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初期识字教育和写字训练。传统识字教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集中识字教材,二是偏向俗语的“杂”字教材。前者主要有:《急救篇》、《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这也是古代人学习的主要教材。后者有:《开蒙训要》、《新编对相四言》等。张志公先生还特地谈到了三项重要经验:“集中识字”、“当分者分——认和讲,认和写”、“使用整齐的韵语”。在写字训练中也有一套独特的步骤。从字的大小来说,先中楷后小楷大楷,从具体操作策略上来说,先描红后影写,在米字格或圆格写,最后去格写。

第三章主要讲了识字教育与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相结合。为了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和统治阶级的需要,除了以集中识字为目的来编写教材,还要把以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为主的一批蒙书列为传统语文教育的教材中。如,妇女守则——从《女戒》到《女儿经》,儿童守则——从《弟子职》到《弟子规》,格言谚语——从《太公家教》到《小儿语》,到《昔时贤文》。还有一些轶闻掌故、历史知识、各科常识的蒙书。

读完以上内容时我最大的感受不是内容本身,而是油然而生的对先生钦佩之情。如此多的原本考究,涉及到的年代、作者、版本、实录,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学问。反省自己,知道了什么叫浮躁。单就将这些内容一一翻阅、校对、梳理就足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了。第二大的感受就是豁然。二十年来一直跟着改革的潮流在追,一直没有弄明白为什么小语专家们要这样改那样改?他们的依据是什么?翻开这本书我自认为找到了答案。张志公先生的研究就是给小语改革的进行时注入的是源头活水,传统语文教育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依托。翻开这本书我是打心眼里感谢凤凰的。感谢凤凰语文遴选的这样一个系列。而我个人认为这个系列是应该以这本书作为开首为好。如果第一本读的是这个,我在《笠翁对韵》的研修中可能会更为投入。我们需要在溯源中弄清方向,从而不随波逐流,不轻言放弃,进而坚定脚步,深入实践。

[展开全文]

初期识字教育经验和问题;

1.三项重要经验:集中识字;当分者分—认和讲、认和写;使用整齐韵语。

2.问题教训:集中识字还不是最理想的办法;要面向儿童。

3.回顾清末的改革:分课教学;集中识字和使用韵语的方法都相继废弃。

[展开全文]

张先生在书中导言中写道:语文教育的效果不理想,一个非常重要之点,即没有足够重视传统、没有正确地对待传统。张老先生总结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第一阶段,集中识字,认字与讲、用、写字分开,使用整齐韵语;第二阶段识字教育与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相结合,韵语和对偶是教材和教学的主要形式,帮助孩童从单纯的识字向有意义的阅读慢慢地过渡;第三阶段初步的读写训练,教学生读诗和练习属对;第四阶段,进一步的读写训练确立了“文”“道”不可偏废的原则以及熟读、精思、博览的阅读方法。

中华几千年灿烂文化离不开“一套或几套行之有效的语文教育的办法”,张老先生总结其有成套的汉字教学体系、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和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传统蒙学教材根据汉语的特点以及儿童喜欢诵读的特点,将文字组合成三言或四言(或多言)一句、句末押韵的形式来编排,几字一顿,富有节奏,韵脚相押,音韵和谐,让儿童乐读易记。汉字又是主形文字,只有识得一定量的汉字之后才能进行初步的读写。为了提高识字效率,古人在编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教材时采用的是单字连缀、力避重复的思路,这样就有利于集中识字。张志公先生就认为,这三本书“合起来总字数是2720,除去复字不算,单字恰好是两千左右”,这样集中识得两千左右的字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初步的读写训练了。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现代教科书代替了传统蒙学教材,在内容方面进行革新是必要的,但传统蒙学教材的形式也被完全抛弃则值得商榷。

传统语文教育方法是针对汉字汉语特点以及中国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实施的,是在上千年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清末以来,中国传统教育像其他传统文化一样被西方现代文化改造,在制度、观念、知识和方法等层面逐渐被西方现代教育所取代。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中,我们在借鉴西方教育方法的同时,更应该将传统语文教育方法发掘出来、承传下去。

  学校是文化再生产的重要机构,语文教材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所以我们有责任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融进语文教材,在现代教育中赋予其新的价值,让语文教材真正能起到塑造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的作用。

[展开全文]

初期的识字教育和写字训练

先教纯体,再教合体

 

[展开全文]

导论部分的研读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研究分析传统语文教育的大致方向,更好地建立一个关于传统语文教育的研究框架。

[展开全文]

新版导论是王本华写的,主要对本书结构、价值和最值得关注的点做了扼要清晰地梳理。

原版导论是孟宪范写的,主要是从研究的角度对本书做了评论。

[展开全文]

集中识字可能存在的问题有:识字的教材过于艰涩,学生难以理解;识字的方式过于枯燥,无法提起兴趣。那么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也许可以换一换教材,换一换方法。例如用上儿童感兴趣的识字卡片,用上孩子喜欢的方式,那么集中识字还是可以实现的。也许内容较于前人来说有很多不足,但有学习,有进步,也是一件好事。

[展开全文]

     初读笔记                           

     本书的导论是王本华先生所写,主要从“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的第一书”、“从传统语文教育中寻找经验”、“呈现传统语文教材的基本面貌”、“占有史料与研究评鉴相结合”、“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为我所用”、“古为今用,走民族化语文教育发展之路”六个方面进行阐述。而原版导论则由孟宪范先生所写,主要阐述了研究动因,研究的科学精神以及研究方法中的科学理性。

    在导言部分,张志公先生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传统语文教育和教材?为什么要从研究历代的语文教材入手?先生认为语文教育很重要,但是现阶段的语文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的的症结就是没有足够的重视传统,正确的对待传统,因此研究传统语文教育和教材非常必要。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材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最为敏感。它反映产生它的社会背景,包括文化传统、风土习俗等,反映当时社会主导的思想意识,以及教育观点,教育政策。”所以必须从研究历代语文教材入手。随后先生谈到了社会背景和语言文字,提出了古人早期教育的观点,然后梳理了蒙学的发展情况。

    第二章主要讲了初期识字教育和写字训练。传统识字教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集中识字教材,二是偏向俗语的“杂”字教材。前者主要有:《急救篇》、《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这也是古代人学习的主要教材。后者有:《开蒙训要》、《新编对相四言》等。张志公先生还特地谈到了三项重要经验:“集中识字”、“当分者分——认和讲,认和写”、“使用整齐的韵语”。在写字训练中也有一套独特的步骤。从字的大小来说,先中楷后小楷大楷,从具体操作策略上来说,先描红后影写,在米字格或圆格写,最后去格写。

    第三章主要讲了识字教育与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相结合。为了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和统治阶级的需要,除了以集中识字为目的来编写教材,还要把以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为主的一批蒙书列为传统语文教育的教材中。如,妇女守则——从《女戒》到《女儿经》,儿童守则——从《弟子职》到《弟子规》,格言谚语——从《太公家教》到《小儿语》,到《昔时贤文》。还有一些轶闻掌故、历史知识、各科常识的蒙书。

   当然传统语文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缺陷,所以在继承和发展时需要格外注意,要懂得将传统和现在相结合,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展开全文]

     古人也是比较重视儿童早期思想教育问题的。从书中举例家长让孩子模仿大人言语行动、待人接物、祭祀、知天文地理等方面就可以看出,并编写了大量的蒙书。

     儿童守则、妇女守则、格言谚语这类的蒙书虽然在编法上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利于记忆,但思想内容上完全是教儿童怎样学着乖乖地做封建社会的驯服臣民。

    轶闻掌故、历史知识我觉得还是比较有意思的,每句包含一个历史人物或者传说人物的故事,能够提高儿童学习兴趣,加上语言整齐押韵,利于儿童背诵。

    前一部分降到早期的写字训练,从描红到脱格,是练写字的基本功。基本功扎实了,就进入书法训练的阶段了。第一步是临摹楷书。仍是从中楷开始,最长被临摹的是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东坡四大书法家。临摹阶段完成后,就逐渐进入书法艺术境界,那就不是蒙学阶段的事了。

[展开全文]

     识字教育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主要教材有我们熟知的“三、百、千”,《急就篇》确实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接触到,也有了新的认识。

     《急就篇》西汉史游编撰,全书2144字。大致是把常用的单字编集起来,使之成为三言、四言、七言的韵语,以便记诵,尽可能避免重复字,同时尽可能使每句都成话,能表达一点意思,借此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多少教给儿童一点常识。第一部分是“姓氏名字”,第二部分是“服器百物”,第三部分是“文学法理”。

     唐代一下,《急就篇》被新的识字课本所替代,但各种韵语读物可以说都继承了《急就篇》的经验而有所发展。

     《开蒙要训》是跟《千字文》先后同时的另一路识字教材。用四言韵语,介绍自然名物、社会名物、寝处衣饰、身体疾病、器物工具、行动操作、饮食烹调、耕作、树木、鸟兽等等。涉及面比较广、封建伦理较少,但编发略呆板。

    古人在写字训练方法上还是比较科学、行之有效的。先写“中楷”,次“影写”,再次在“米字格”或“圆格”中写,再次除去“米”和“o”,最后在白纸上写。     

      

[展开全文]

      做学问实属不易,尤其是这次看到传统语文教育的探索道路,凝聚了几代前辈的心血。不仅仅是他们的教育成果,还有他们的严谨、科学的探求精神,都值得我们年轻一辈学习。

     孟宪范先生在导论中提出了张志公先生研究的科学精神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方法即对待历史的理性原则和以现代语文理论作为传统语文教育的认识工具。其中,对待历史的理性原则表现在三个方面:1.清楚地看到历史和今天的联系。2.清楚地看到,尽管明清以来对于传统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传统中确有可资借鉴的东西,包括正反面的经验。2.从传统中汲取了正反两面的经验。

     传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为着不同的需要去研究,所以更需要这些前辈具有科学的研究精神和研究方法。用最简单的话就是“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为我所用”。

    我们现在做学问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省力很多,但是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科学有效的研究,绝不能拿来即用。

    

 

     

     

     

[展开全文]

授课教师

研修营导师组

课程特色

文档(10)
下载资料(7)
作业(3)
图文(3)

学员动态

蓝色星 的作业"第二单元研读要求及作业安排的作..."已被批阅
雅萱 的作业"第二单元研读要求及作业安排的作..."已被批阅
下一页控白 的作业"第二单元研读要求及作业安排的作..."已被批阅
别较劲 的作业"第二单元研读要求及作业安排的作..."已被批阅
不带荼蘼 的作业"第二单元研读要求及作业安排的作..."已被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