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计划
(0人评价)
“汉语拼音与口语交际”模块
价格 300凤凰贝
该课程属于 课堂进阶•2015昆山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我喜欢的一句名言第六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从自己积累的名言中选择一句自己喜欢的名言,与同学交流并说说这句名言给自己的启发,做到表达准确、清晰。
2、能说说这句名言在自己现实生活中起明显作用的事例,并谈谈它带给自己的人生启示,做到表达通畅、有序。
3、能制作名言小书签,并相互赠送。让学生在互赠名言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际。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名言。

学习过程:

活动一:引出话题

1、  出示课文《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中笛福的名言,引出话题。

2、  认真阅读练习六“口语交际学习提示”,勾画训练要求。

3、  汇报获得的信息。(最喜欢哪句名言,名言给予的启发,把喜欢的名言做成书签送给朋友)

设计意图:联系旧知,由笛福的名言,引出话题,亲切自然,消除学生紧张情绪,达到欲言的目的。

 

活动二:分享互动

1、  创设情境,读书节活动中有一项叫“情定书签”,要求:将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人名言写在自己的制作的书签上送给自己的朋友。

2、 交流名言

3、 老师出示自制书签,说说书签上的名言及理由。

4、 学生交流、评议。

5、  小组合作制作书签

6、 赠送书签

设计意图:口语交际需要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说的欲望,所以我们借读书节活动中的“情定书签”活动,引出此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及要求,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认真倾听、互动评议,把学生从学习中带入创设的情境中,再由情境走向真实的生活。

[展开全文]

《我最喜欢的一名言》第五小组教学设计讲述

一、教学目标:

1、能交流名言,说出这句名言对自己的启发。

    2、学会动手制作小书签并赠送给朋友,培养学生团结协助的精神。

3、培养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积累名言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对话。

1、出示书中情景图,猜猜他们在干吗?指名读名言,说说对你有什么启示?

(设计理念: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说话的兴趣,我以“看图猜谜名言”为入手,激发学生对名言的理解,以名言开头直奔课题。)

2、你们还知道哪些名言?指名学生交流名言,读一读,解释什么是名言。

(设计理念: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积累和收集有的名言警句”,为了突出这一点,我让学生在这个环节里,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名言,每人都说一句,名言就多了,为学生积累名言警句作了铺垫。)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练习6的口语交际《我喜欢的一句名言》。(板书课题)

(二)采访交流。

1、最近校园电视台要来采访大家,说说自己喜欢的名言,老师今天先跟大家演练一下。

2、老师当记者,采访学生,引导学生说清喜欢的名言并说明理由,说出名言给你的启示。

3、再由学生当小记者,模仿老师采访的模式,去采访同学,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

(设计理念:因为口语交际要突出“创设情景”,因此,我以采访的形式作为情景,与学生对话作为示范目标,引导学生说话的情景交际。把学生带进情景中,让学生有话可说。)

(三)演讲情景。

1、让学生进行演讲,说说自己喜欢的名言,为什么喜欢或你能从这句名言中得到什么启示。

2、PPT出示发言者以及听众应注意的事项

说:声音要响亮,语句要通顺。听:专心倾听,提出建议。

4、小组里演练。

5、派代表上台演讲。

6、 评价(表扬说得较好的学生)

(设计理念: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创设了演讲的平台,让学生进行演讲,并且评价,从而把说话得以训练,交际情景也得到了升华。)

(五)书签互赠对话。

1、引入:“大家都懂了许多名人名言了,可都是自己懂自己的,是否想和其他朋友一起分享呢?把名言制成小书签并赠送给朋友,是一个很好的渠道。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增加朋友或同学间的情谊,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其他朋友一起分享你的心得。”

2、课件出示小书签图片,让学生观察,然后制作。

3、展示书签,做得较好的上台展示。

4、赠送书签活动,说说自己为什么送这句名言书签送给同学?

(设计理念:在这个环节中,我也不失时机地创设了又一个情景,又一次让学生进行得到说话的训练,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友谊之情。)(六)全课总结:

1、谈谈自己的收获?

2、老师送学生一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3、教师总结:名言可以给人启迪,具有催人奋进、使人聪慧的魅力。一句名言可以改变人的生活和学习,希望同学们继续收集名人名言,使之成为自己的座右铭!

(设计理念:“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是十分关键的,因此,我让学生谈收获为目标作为总结,在以一句名言为结束语,从而回归了口语交际的主题“我喜欢的一句名言”。这样的课让学生回味无穷,收获甚多。)

(七)布置作业:

1、回家向家人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名言,说说理由谈谈启示。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