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计划
(0人评价)
全语言理论与实践

《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研读

价格 100凤凰贝
该课程属于 第二期凤凰读书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第四章 学校从全语言的观点来谈

学习理论

语言理论

教学理论

1、全语言老师了解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学习开始的时刻。他们协助、支援、督视、鼓励、催化,但不控制学习。他们期望孩子能成长,并且为此作周全计划,但绝不以一套主观的标准来强求学生。

全语言老师从不自我满足。他们努力让课程与学习者的生活相关,让学校内的语言经验和校外的一样真实相关。他们尽力帮助孩子扩展语言能力,让他们通过语言的学习,持续地学习更多其他事物。

2、学习区和学习资源——全语言教师通常按照主题来学安排学习区,提供设备,让学生在学习各领域的知识时,能将语言系统地融入学习活动中。学习区和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要互相结合。全语言教室允许学生自己管理教室。

全语言的学习材料——对全语言课程来说,最适当的学习材料莫过于学生需要、想要读和写的东西。能有多样化的书本和阅读材料很重要,不过,让材料能随手取得,配合立即的需求,同样是不可忽略的。

 

 3、写作和阅读都是充满活力的、不断改变的过程。作者写作时,必须思考决定,在文中要提供多少信息,以便读者能推断出或再建构作者所要建构的意义;而读者在想要了解作者文章的意图时,也同样受到自己的文字知识、价值观和经验等的整体影响。

 

4、全语言教室里充满了书籍、杂志、报纸、字典、符号、标识、海报和其他所有适用的环境文字。学生也带来各种他们感兴趣的,或者课程需要用的书面语言材料。

  他们参与的方式,可以由他们代写口述故事,或是替物品贴上标签,在布栏上张贴公告,或者只是体验一下如何创造出这样一个充满文字的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旦是孩子自愿的,感兴趣的东西,学习起来特别轻松。语言也是一样,学生自己经历,自己创作,不管学习什么如果有了兴趣之后,学习的动力才会更强。对于儿童来说,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才会去钻研知识,有了学习的兴趣话,他们才会更专心地学习自己想要掌握的知识。如何将学校内的知识转化成孩子的学习需要,如何让孩子一直保持学习的兴趣是一直困扰我们老师的问题。

 

 

 

第五章 全语言的”——什么使它

1、全语言学习的焦点,应该是在真实语言事件中所包涵的意义,而不在语言本身。

2、全语言鼓励学习者冒险,并依照个人目的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使用语言。

3、在一个全语言教室中,各种不同形式的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都被允许、被鼓励。

4、拼音法则指的是口头语言的声音系统和书面语言的字母系统彼此之间的相对应关系。以拼音法则来教阅读和书写,主要就是教字母和字音的配对。拼音教学的逻辑是:所有的字母都可以转译成为章,所有的音都可以写成字母。而只要通过这双重转码,就可从事阅读和书写了。然而,这样的读和写,只制造出一串串的音或字母,无法产生出有意义的语言。

5、观察儿童:全语言教师就是持续的儿童观察者。他们会在非正式的情况下观察并作评量。全语言教师将观察的结果,作为评量和修改教学计划的依据。最有用的评量方式则是自我评量。

6、大多数的全语言教师会以学生的个人档案袋来取代测验成绩,在档案袋中保存学生的书写作品、阅读经验记录,以及其他各类活动的样本等。

【语言的发展和知识内容的学习始终是融合在一起的,是课程的两个方面,即我们在学习知识内容的同时,也就让语言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我们所能提供给学生的课程内容必须是从学生的校外经验和兴趣出发的,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事件和真实的听说读写,所以这对老师课程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真实”是全语言的本质。孩子在从事学习活动时,应该让他们自己决定用什么语言方式去进行,让他们感到所做的是有用的、有趣的事。孩子才是语言学习历程中的主人,所有的学习都应该是为自己而做,而不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功课,或为了取悦老师。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他们所做的必须是具有个人意义的学习活动,所以,老师应该将课程的最终目标设定为:提供学生选择机会和拥有权,让课程内容与学生产生高度相关性。】

 

[展开全文]

D385旋羽全语言初读笔记1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在好奇什么是全语言,为什么要学全语言,对老师和孩子而言有意义吗?是 从各个方面以不同的形式教孩子语言吗?而真正拿到这本书开始读的时候,才发现了对语言学习不一样的认识。我还是不能很准确表达出自己的读后感想,但最震撼 的一点是明确的:语言的学习,不是一个从部分到整体的过程。这个观点让我开始反思和对比自己在教学生学语文和教自己家孩子学说话的经历,是的,我们都以为 把语言变成一块一块地教给孩子再排列组合起来是让语言学习变得容易的一种途径,事实上恰恰相反,孩子的语言的学习和发展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我们忽略了意 义,忽略了整体,忽略了孩子表达的需要。这种南辕北辙的做法在学校里现在是普遍现象,认识全语言,具有全语言的意识确实是必要的。

第一章 全语言 发展语言较容易的途径

比较容易学习的语言特质

比较难学习的语言特质:

真正的、自然的

人工的、不实际的

完整的

零碎二片段的

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

无意义的、无法理解的

有趣的

呆板而无趣的

与学习者相关的

与学习者无关

属于学习者个人的经验

属于他人的经验

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与实际生活不相干

具有社会功能

不具任何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对学习者而言没有明显的目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者被强迫学习

学习资源是唾手可得的

学习资源是难以取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学习者完全没有自主权

随想:通 过对比看出,语言学习的难与易,语言特质上是对立的。我们平时提倡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已。受变格启发,我想到上星期带班级孩子去看 电影的一件事:路上经过一座桥,我告诉孩子要上坡、下坡,孩子很开心,有个孩子开始拼po,其他孩子也来劲了,ni、lu什么的都出来了。虽然只学过简单 的拼音,但这样与实际联系起来的情况让孩子特别兴奋,学习的积极性都增加了。后来我就隔几天让孩子去学校里找找学过可以拼的词。不知道算不算理论联系实际 了。

  1. 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由下而上的学习观

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错位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1. 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容易?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以意义为中心

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第二章 语言是什么?为什么?

为什么只有人类有语言?1、只有人类才有抽象思考的能力。2、只有人类需要人际互动,依赖语言。

2-1语言是什么?

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和只是的成长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工具。能够让孩子在成长中建立自己的生命观、文化观。

我们用语言来反映经验,并以符号呈现。能够让我们分享所知,获得别人的知识。

书面语言大大地延展了人类的记忆范围,克服时空的障碍。

语言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

每个人都有发展语言的天赋,我们逐渐发展、修正自己的语言,使它合乎规范,但又保留自己的个人特征。

语言由系统化的符号组成

符号本身并不具有意义,语言的意义是使用者赋予的,而不附在符号本身上面。

语言要达到沟通的目的,就必须在使用的情境里,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同时又符号、系统和一个使用的情境,才能发挥作用。

随想:这里和语用学里讲的有些一致,说写者、听读者、语言和交际环境,才能有成功交流。

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

任何一个人类族群,都有口头语言,但不一定有书面语言。

一个全语言的课程,接受学校从各种角度来处理语言的全面性。

个人和社会的持续变化,带来了语言的不断改变。

2-2 语言为什么重要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

推动语言学习的动力,是沟通的需要。

语言是用来学习的

语言是思考和学习的媒介。语言是人类最常见的呈现形式,语言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个人学业的成功与否。

双语或多语环境

学语言的唯一理由:学的是他们所需要的。

第三章 语言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要掌握一种语言,首先必须掌握该语言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必须学习者亲自去尝试、发明和创造,才能类推归纳出规律来。

学习语言是一个社会的,更是个人的创造历程。教语言,其实是一种回应,鼓励孩子尝试。

所有的学习都涉及冒险,鼓励可以减少冒险的威胁,学校也应如此。

3-1语言学习的历程

功能先于形式

人类使用语言是因为它具有实用的功能,使用者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才会去进行各种语言形式的实验。

由整体至部分

婴 幼儿的单个发声,都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人类学习语言,是由整体开始,再逐渐进入局部的。我们先在熟悉的情况中,发出完整的话语,稍后才会注意到像音或字之 类的语言细部,进而发展处控制这些细部的能力,并慢慢开始去实验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整体意义的关系。整体永远多于各局部的总和,而且,任何局部的价值或 意义,都只能在真正的说话事件中、在完整的话语里,才有可能学得完整。

学习如何理解和表达

孩子学习的是一个意义符号的系统,而语言正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

提供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

听说事件中所使用的是口头语言,包括说话和听话人,他们的意图和目的,以及它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说话时的状况和情境。读写事件使用书面语言,与听说事件拥有相同的特性,但通常不具备现场情境,因此书面的文字必须提供线索,以便于读者或写者建立一种“情境感”。

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作用

外发的创造力让孩子不停地发明语言,持续打破语言的限制,扩展他的使用范围;内收的凝聚力则来自周围的人群,持续将孩子的语言集中到一个共通的意义和形式上去。

学校内和学校外的语言发展历程应该是相同的

学校内的语言有独特的功能。

3-2 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

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媒介,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重叠。

书面语言具有口头语言的地所有基本特质,就是在有意义的语言活动中,所使用的符号和系统。但并非口头语言的记录,它还包括许多其他复杂的层面。

书面语言有许多重要功能

如:环境文字、职业文字、信息文字、休闲文字、仪式文字等

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人们因为需要创造和学习书面语言。

学生在做的事,是要试着了解文字和意义,帮助他们的方法,就是将学校营造成一个读写环境,为孩子创造各式各样的读写事件,同时有具备洞察力的老师在场,持续地关注、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展开全文]

  一犁春雨《全语言的全,会在哪里》序言、123章初读随记

        作者序

怎么样的“完整”(whole),才称得上是完整呢?

本书地讨论到全语言的完整性时,所描述的全语言教师及教学特质,都只是作者个人的观点。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描绘例证方运动的本质,包括它的理论甚而,重要观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更明确地说,本书将会。

描述我们对语言及语言发展的观点。

呈现全语言在读写发展上的立场,包括对阅读和书写或写作发展的看法。

为家长和老师提供一些基本原则,帮助儿童发展读写能力。

介绍各种成功的全语言课程方案。

提供建议,协助老师建立一个全语言方案,或是由旧课程转型为全语言课程。

最重要的是,全语言课程方案是由全语言教师所导引经营的教育方案。配上或许能帮助老师体会并认识到这一咪,并且能如此界定自己的角色。

【感悟】读了作者序后,便觉得应该是语文老师应该读的书。

    译者序

在美国,全语言运动始自于老师对教学和课程的一种反叛。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回归基本能力的呼唤中,在以技能为导向的传统课程点主导地位的情况 之下 ,老师们检查了自己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情况,面对学生语言学习上的困难和失败,者们开始对由教科书主导的教学和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语言课程产生了怀疑。

全语言不只是一种语言教学法,它更是一种教育哲学观,是通过对语言、学习、课程、教学与教师四者的重新考虑,而产生的有别于传统的态度,要了解全语言的内涵,大概都要从这四个方面去思考。“whole  langunge”一词看似笼统、简略,但是,事实上,“whole”一字也就是整合、完整之意,蕴含全语言的精神。不管是对名词的投机,还是对内涵的探讨,本书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文献。

全语言既然不是一种教学法,而是一些观念、态度和原则,自然无法以呈现教学过程 的方式来介绍;只参考教室实践,也无法掌握全语言的精髓,而全语言最重要的基础、原则和精神,大概都含在本书中。实践工作者通常不喜欢理论,希望能够直接进入教学和活动层面。但是,许多实践工作者在面临教学上的问题和矛盾时,还是会再回到这本书中,重新阅读、思考、检视,以理清概念。

配上一向被称为“全语言的圣经”,是了解全语言最重要的指引:本书虽然简短、浅显、单薄,却概括了全语言的主要精神 。

【感悟】“全语言的圣经”,对于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应该是思想的引领,精神的提升。

  • 全语言发展语言较容易的途径

孩子入学前,就已经基本掌握了语言,他们十分希望

了解周围的世界。如果学校把语言切割成小片段,有意义的事物就变得毫无意义;而无意义的事物,是孩子们很难理解的。抽象的学习片段,也让孩子难以掌握、不容易记住。孩子们便逐渐认为,学校只是一个学习无意义事物的地方。

    几乎所有的婴儿,不需经过正式的教学,才能在很短的时间仙学会流利地说自己的母语;但上学之后,有些孩子支承语言学习上发生问题,尤其在学生书面语言时,更是问题多多。尽管这些孩子有关教学认真的,昂贵且编辑完整的教科书,在语言学习的路上仍然走得十分艰辛。

我们开始寻找这个矛盾情形背后的真相。

许多老师再度从孩子身上学到一件事:让语言保留它的完整性吧!只有当孩子必须使用语言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学习才有目的,才能发挥功用。学校开始将程式化的语文教科书,拼字教材、写字练习簿搬走,把写胶练习、作业簿、笔划练习本等统统束之高阁,甚至丢进废纸篓。取而代之的是学校谈论他们学习的事物;要求学生问问题,聆听对方的回答,对回答内容作回话或作更进一步的讨论;建议学生记录生活进而发生的事情,与他人分享经验;指导学生为获取资讯而阅读,注意生活周围的文字,或欣赏一则美好的故事。

【感悟】孩子的语言学习是需要一定的场景的,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也是他们汲取语言效率最高的时候。

  1. 什么情况下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一、由下而上的学习观

但是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人产,事实上,我们是先学整体,再注意到细节。因此,对字母、字音、词语、句子等这些语言中的小片段,全语言老师不会单独去处理,而是将这些小片段放在完整、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让孩子学习。

【感悟】不能断章取义。

二、错位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语言教学如果只是“为教语言而教语言”,或是让学生像语言学家一样去分析讨论语言时,原来的学习焦点——为使用语言而学习,就被混淆了。学习者会不弄不清自己的学习目的,忘记学习语言是为了表达和理解,而只会在学习语言的枝节上打转,如只关心某个音要怎么发才标准、某个字的笔划要怎么写才正确等等。

    1-2什么情况下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一、与学习者生活经验

对学习者而言,语言必须是完整的、有意义的,而且是与生活经验相关的。

二、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学生必须是为了自己生活上或学习上的需要而使用语言。在校外,语言会发挥作用正是因为人们要表达,或要了解想知道的事。而在全语言教室里,学生对自己的语言学习有版主权;他们可以决定使用语言是为了什么目的、如何去使用、何时使用等,而老师也能尊重学生的这些权利。

三、以意义为中心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通过语言学习了其他的事物。学习语言,和通过语言来学习事物,是同时进行的;我们并非通过学“阅读”这个词,而学会了阅读,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读故事、杂志、报纸、电视指南、告示同时学会了阅读。

四、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学校所提供的语言课程,应该立于善于利用学生入学前已具备的语言能力,以及他们在学校以外的学习经验。全语言课程方案尊重学习者个人的特点,包括:他们是谁来自何处、说话的方式、阅读的内容、入学前的经验等等。如果学校尊重每一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也就没有所谓“学习困难”的学生了。

五、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由权

学校的课程应该能在学习上授权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在发展读写能力时,运用语言的自主性愈大,学习成功的机会也就愈高。

【感悟】学生是语言的主人。

  • 语言是什么?为什么?

孩子的语言,会因为需要的增加而快速成长。在他们通过语言学习事物时,同时学习了语言本身以及与语言有关的知识。语言学习的这三种向度,从一开始就在完整的语言情境中同时进行着。

没有了语言,我们会如何呢?我们可能不会变笨,但会深感挫折。因为有了语言,我们才能分享、互相学习、共同计划、才能相互沟通。

2-1语言是什么?

一、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和知识的成长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工具。通过语言,孩子在成长中逐渐建立自己的生命观、文化观,并了解自己所属文化里和各种意义。当孩子掌握 了一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和价值观。语言,让人们的各种思想能够微妙而复杂地连结在一起。

二、语言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

语言并非是少数人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发展语言的天赋,甚至在必要的时候,有些人还可以学会两种以上的语言。只是 穿上共识的事实,不应该抹煞了个人的学习语言上的独特成就。我们从婴儿时期开始,就有人与他人沟通的需要和能力,甚至会创造自己的语言。

三、语言由系统化的符号组成

符号本身并不具有意义。语言的意义是使用者赋予的,而不附在符号本身上面。

语法,就是统整语言的系统,这包含的是语言使用的规则。有了这些规则,说相同语言的人们才能了解彼此的意图。语法让我们知道 字的前后顺序和字的语尾变化。这些,老师孩子们在上学前所学到的重要知识。

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

每一代的语言,多少都跟前一代有些不同。

【感悟】语言具有时代性。

  1. 语言为什么重要?

一、语言是用来沟通的

凭借语言,孩子逐渐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也知道其他

人对世界的看法。孩子学习语言,正是因为语言是生存工具之一。这样的学习目的既明确又清晰,语言的学习也就自然变得容易了。

【感悟】语言是来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

     这时,孩子的语言会因为需要的增加而快速成长。在他们通过语言学习事物时,同时学习了语言本身,以及有关语言的知识。从一开始,语言学习的这三种向度,就在完整的语言情境中同时进行。【感悟】三种向度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二、语言是用来学习的

语言就是人类最常见的呈现形式。在每个人一生 的学习历程中,最重要的是必须有机会将所知道的事物,以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且在呈现的过程中,同时学会所要学习的事物。也因此,语言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个人学业的成功与否。

三、双语和多语的环境

因此,千万不要认为讲双语的少数民族儿童学习一定比较弱。事实上,只有有他们的双语长处不被肯定,并且学校的学习没有能利用他们的语言特长时,他们都会呈现学习上的弱势。

【感悟】学习语言需要环境,需要花费功夫和时间。

 

第三章  语言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婴儿的每个“咿咿”、“呀呀”的发声,事实上都是一句

完整的话,代表的意义可能是“过来抱抱我,我需要一些照顾、关心”。婴儿在这个时期中,每现代战争“词虽然是一串无法区分的语音,但事实上,在那个特定的情境中,发声的婴儿已经归纳出特定的意义。

     语言能力并非天生的,也不是靠模仿学得的。人类学习语言,绝不像实验室中的老鼠走迷宫那样,仅靠刺激反应就可以完成。要能掌握一种语言,首先必须掌握该语言的规则,而这睦规则,必须学习者亲自去尝试、发明和创造,才能类推归纳出规律来。

     【感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3-1语言学习的历程

一、功能先于形式

人类使用语言是因为它具有实用的功能,使用者为了达到某个目的,都会去进行各种语言形式的实验。所以,在发展语言形式概念的过程中,使用者难免会犯下一些错误。我们通常都能容许婴幼儿犯这类语言错误。但是当孩子年纪稍大,犯下语言上的错误时,欠的容忍度却降低了,好像认为在语言发展上,应该可以不犯任何错误,就一步一步地往上发展。然而,全语言课程方案接受孩子在冒险和犯错中学习的事实。不管是孩子涂鸦、字母倒写、自创拼字、自创标点符号,或是阅读及书写上与原文有差异等,这都是令人喜悦的现象,因为这表示他们正在发展驾驭语言的能力。

【感悟】也许只有在不断的错误中提升并提高能力。

二、由整体至部分

事实上,人类学习语言,是由整体开始,再逐渐进入局部的。

所以,想让语言学习变得容易,就必须帮助深层次者从整体出发,再去注意语言的细节。

三、学习如何表达和理解

在学校中,人们常常将语言从有意义的、具功能性的真实使用情境中抽离,将语言变得不像语言。事实上,对学习都而言,语言惟有在社会情境中,在使用的情况下,才具有意义。也只有在社会情境中,语言才容易学习。从生命的初始,语言就和孩子心灵内在的感受性息息相关。如果我们将语言变成不具意义、难以理解的东西,那么,语言学起来绝对不容易。

四、提供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

听说事件中所使用的是口头语言。其实,一个听说事件所包含的,不只是语言本身,还包括说话和听话的人,他们的目的和意图,以及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当然还包含了说话时的状况和情境。

读写事件中则使用书面语言。读写只手与听说事件拥有相同的特性,但有一点例外。在一个听说事件中,说者和听者都在场,而且常常互换角色;然而在大部分的读写事件中,通常只有写都或读者一方在场。因此,写都在写的时候,心中必须有读者的存在,而读者在阅读时,心中也必须有写者的存在。虽然读写事件也有它特定的情境关系,但通常不包含听说事件中必须具备的现场情境。因此,书面的文字必须提供线索,以便于读者或写者建立一种“情境感“。

【感悟】其实孩子也可以通过阅读具备这种能力。

五、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运作

以下这个比喻,说明这两股力量是如何塑造孩子的语言发展。第一股力量是由内往外扩张的个人创造力,这股力量让孩子们不停地发明语言,持续地打破语言的限制,扩展它的使用范围。别一股力量则是由外往内集中的凝聚力,来自周围的人群,持续地将孩子的语言集中到一个共通意义和形式上去。

【感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因为有了一定的阅读甚而,运用表达便尝试着用自己揣摩、推敲过的语言进行运用,真有“语不惊人誓不休”之势。

学校内和学校外的语言发展历程应该是相同的

反过来说,学校中那些特意的安排,让学习语言变得很难的情况,即使在学校以外的情境中,也同样会妨碍语言的学习。

【感悟】对学生是有所束缚。

3-2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

书面语言具有口头语言的所有基本特质,那就是在有意义的语言活动中,所使用的符号和系统。人们很容易将书面语言视为一种口语的记录,而不是完整的语言的系统。

一、书面语言并非只是口头语言的记录,它还包括其他复杂的层面。

一、书面语言有许多重要功能

在文明的社会中,书面语言有许多重要功能:环境文字;职业文字;信息文字 ;休闲文字;仪式文字。

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让阅读变得困难的十二种简单方法》文中指出,这些方法都经过设计,特别把语言拆成许多小片段,希望使它更容易学习。但是,正因为这些小片段已经脱离了使用的功能,而且又在语言情境教技巧,重点只放在文字本身,反而让阅读变得更难学习,甚至对某些学生而言,是根本不可能学会的。帮助他们的方法,就是将学校营造成一个读写环境,为孩子创造各式各样的读写事件,同时有具备洞察力的老师在场,持续地关注、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感悟】孩子们的读写能力,需要有全语言教学理念的

老师引领,促进孩子们读写能力的发展。

[展开全文]

D398庄庄的春天《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读书笔记1

【读书摘抄】

第一章    全语言  发展语言较容易的途径

肯·古德曼教授认为:语言之所以难学,是因为学校把完整的(自然的)语言,拆成抽象而细碎的小片段。把语言变成一些与儿童的需要和经验无关的抽象事物,而忽略了语言最重要的目的──意义的沟通。当语言课程只是一些无趣、和自己无关的练习时,这些孩子就会学得更加艰难;而当听、说、读、写的内容,与他们自身的想法、生活或经验没什么关系时,这样的学习更难激起这些孩子的学习兴趣。

    一个全语言的课程方案,不论是对学生或是对老师而言,都是比较愉快而有趣的,并且也会更有效率。

学校开始让学生有机会实际使用语言;鼓励学生谈论他们学习的事物;要求学生问问题,聆听对方的回答,对回答的内容作回应或作更进一步的讨论;建议学生记录生活里发生的事,与他人分享经验;指导学生为获取资讯而阅读,注意生活周围的文字,或欣赏一则美好的故事。对字母、字音、词语、句子等这些语言中的小片段,全语言教师不会单独去处理,而是将这些小片段放在完整、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让孩子学习。

语言学习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在全语言教室里,学生对自己的语言学习有自主权。学生成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学习语言,和通过语言来学习事物是同时进行的。

【阅读感受】

如此看来,生活中的口语就有些像下里巴人,而学校里,书本上的语言就有点类似于阳春白雪了。生活中的口语交际自有一套约定俗成的交际原则、理论、系统等,普通易学但比较灵活机动,富有情趣性。因为,除了语言之外,还有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环境渲染等,各种辅助性的项目便于孩子习得语言。而书本中的语言,比较固定呆板,只是硬邦邦的、方方正正的文字而已,没有温度,没有生命力,更没有帮助学生理解的辅助条件,学生学习起来自然是难多了,而且兴趣也单薄乐许多。可见,语言是交际的产物,是情境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是生活的产物。

第二章    语言  是什么?为什么?

【读书摘抄】

孩子的语言,会因为需要的增加而快速成长。在他们通过语言学习事物时,同时学习了语言本身以及语言有关的知识。语言学习的这三种向度,从一开始就完整的语言情境同时进行着。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工具。通过语言,孩子在成长中逐渐建立自己的生命观、文化观,并了解自己所属文化里的各种意义。

语言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语言并非是少数人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发展语言的天赋,甚至在必要的时候,有些人还可以学会两种语言以上的语言。人类的语言,代表着使用者的思想,并不只是一串声音而已。

我们可以把语言视为是音、字母、字、词和句子的组合。但是,语言要达到沟通的目的,就必须在使用的情境里,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同时有符号、系统和一个使用的情境,才能发挥作用。

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当人类社会察觉到口头语言无法进行跨时空的沟通时,书面的语言系统便应运而生。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是用来学习的。在每个人一生的学习历程中,最重要的是必须有机会将所知道的事物,以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且在呈现的过程中,同时学会所要学习的事物。也因此,语言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个人学业的成功与否。

【阅读感受】

想到自己上初中时自己学英语的情景,没有听力,没有说英语的氛围和环境,没有真实的情境,没有使用语言的机会,真正是哑巴英语而已。要想学好英语,谈何容易。而一些华人孩子,却可以因时因地地采用不同语言交流,不需要教师的教育,不需要专门的培训,关键在于有学习英语的社会环境和情景。

第三章    语言学习  是如何发生的?

【读书摘抄】

要能掌握一种语言,首先必须掌握该语言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必须学习者亲自去尝试、发明和创造,才能类推归纳出规律来。

人类使用语言是因为它具有实用的功能,使用着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才会去进行各种语言形式的实验。

事实上,人类学习语言,是由整体开始,再逐步进入局部的。我们先在熟悉的环境中,发出完整的话语,稍后才会注意到像音或字之类的语言细部,进而发展出控制这些细部的能力,并慢慢地开始去实验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整体意义的关系。所以,想让语言学习变得容易,就必须帮助学习者从整体出发,再去注意语言的细节。

听说事件中所使用的是口头语言。读写事件中则使用书面语言。在一个听说事件中,说者和听者都在场,而且常常呼唤角色;然而在大部分的读写事件中,通常只有写者或读者一方在场。

孩子需要了解他人和被他人了解,这种需要促使孩子去注意社会的反应,进而修正自己的语言,以符合社会语言的常态。只有当语言的使用具有目的性,并且发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当中,这两股力量才能发挥互相制衡的作用,让孩子愿意去修正语言。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媒介,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重叠。

在文明的社会中,书面语言有许多重要功能:环境文字、职业文字、信息文字、休闲文字、仪式文字。

协助学生读写能力发展的方法,就是将学校营造成一个读书环境,为孩子创造各式各样的读写事件,同时有具备洞察力的老师在场,持续地关注、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阅读感受】

通常我们语文老师都喜欢让学生写情境作文,即针对及时发生的事情当场习作,先不论习作水平如何,至少学生都能兴致勃勃地进行创作,语言更是洋洋洒洒,一发不可收拾,许多精彩的语句也会及时迸发出来,点亮整篇文章。交流起来,学生也是口若悬河,神采飞扬。这说明什么呢?自己经历的事情,学生能很好地将口语转换成书面语写在作业本上,虽然不一定整篇都是妙语连珠。但如果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呢?

 

[展开全文]

《全语言》初读笔记一

作者在序言中说“有些相当成功的全语言老师,常常不确定自己是否称得上是全语言老师,他们和多数用心的老师一样,从来不自己觉得满意,也常常担心教学活动会有违纯全语言的理论。本书的目的,希望能解答这些老师们的疑虑。”希望这本薄薄的书能真正解决我们的疑虑。

第一章    全语言发展语言较容易的途径

几乎所有的婴儿,不需经过正式的教学,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流利地说自己的母语。但上学之后,有些孩子却在语言学习上发生问题,尤其在学习书面语言时,更是问题多多。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作者认为是学校把完整的(自然的)语言拆成抽象而细碎的小片段,这样同时“把语言变成一些与儿童的需要和经验无关的抽象事物,而忽略了语言最重要的目的——意义的沟通”。当语言课程只是一些无趣、和自己无关的练习时,这些孩子就会学得更加艰难;而当听、说、读、写的内容,与他们自身的想法、生活或经验没什么关系时,这样的学习更难激起这些孩子的学习兴趣。  

 (思考:的确如此,这也是我们无论作为家长还是作为老师都比较困惑的地方,学校以外的语言学习似乎都没什么问题,进了学校之后,孩子们反而学得相当辛苦,困难重重。就比如,孩子们上学最初的一件事就是学习拼音,那是一段很令人头疼的一件事,以至于孩子们一提到拼音甚至产生厌学行为。也许是因为拼音就是一种辅助工作,便我们人为地给分解成声母,韵母,什么前鼻音,后鼻音等,让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语言变成了孩子们根本不明白的抽象事物。还有学习写作,孩子们说一段话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让他们用书面语言来进行写作,他们反而不会写。)

只有当孩子必须使用语言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学习才有目的,才能发挥功用。一些老师依照学生各个阶段的成长需要设计活动,学校内的语言学习也就可以和学校外一样容易了。我觉得一个全语言的课程方案,不论是对学生或者对教师而言,都是比较愉快而有趣的,并且也会更有效率。

(思考:想想也是,本身篇篇课文都是很美的,学习也是件美妙的事情,但是只要想到反复的默写生字,背诵课文,反复地应会各种考试,不仅孩子们会厌烦,老师们同样也是。迫切地希望,把反复练写作业本撤走,取而代之让孩子们真正地使用语言。)

语言学习变得很难的因素:(1)由下而上的学习观;(2)人工化的技能程式;(3)错位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4)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的因素:(1)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2)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3)以意义为中心;(4)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5)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第二章  语言是为什么?为什么?

2-1语言是什么

1.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工具。通过语言,孩子在成长中逐渐建立自己的生命观、文化观,并了解自己所属文化的各种意义。我们用语言来反映经验,并以符号呈现。书面语言(文字)大大延展了人类的记忆范围,因为它可以存储大量的知识,超过任何人类所能存储的容量,甚至让我们能和远距离的或其他时空的人,包括过去的作者产生联系。“表达”和“理解”这两种社会需要,会削弱我们创造语言的个体张力,让个人的语言落入社会语言的惯用模式中。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

2.语言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语言并非少数人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发展语言的天赋。我们从婴儿时期开始学习语言,创造自己的语言,然后逐渐发展、修正自己的语言,使它合乎家庭和社会的规范。但是,每个人的语言还是各有特性。

人类的语言,代表着使用者的思想,并不只是一串声音而已。只有语言能让我们将新想法表达给从未听过这个想法的人,让对方了解。“表达”“理解”这两种社会需要会削弱我们创造语言的个体张力,让个人的语言落入社会语言的惯用模式中。

3.语言由系统化的符合组成的。语言的意义是使用者赋予的,而不在符号本身上面。语言要达到沟通的目的,就必须在使用情境里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同时有符合、系统和一个使用的情境,才能发挥作用。

4.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

人类创造的书面语言,正可用来延伸社会群体记忆,拓展沟通的极限。现代社会里,语言的定义更为广泛,甚至包括电脑语言和机器语言。一个全语言的课程,接受学校教育从各种角度来处理语言的全面性。

(思考:学校应该欣然接纳语言中充满活力和多变的本质,学生在方言和用语上所呈现的多样性,并不是什么坏事。老师不以所谓的语言标准性或合理性来要求学生,而是完全支持学生在语言发展上的全面性及多们性,这是多么令老师有成就感啊。)

2-2语言为什么重要

1.语言是用来沟通的。

孩子必须与周围的人保持持续的、紧密的沟通,而语言正是他们沟通的关键。凭借语言,孩子们逐渐了解他们的周围世界,也知道其他人对世界的看法。孩子学习语言,正是因为语言是生存的工具之一。

2.语言是用来学习的。

3.双语或多语的环境。

第三章   语言学习是如何产生的?

3-1语言学习的过程

    1.功能先于形式

 2.由整体至部分

3.学习如何理解与表达

4.提供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

5.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运作。

6.学校内和学校外的语言发展历程应该是相同的。

3-2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

(思考:我们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应用。我们是先会说话之后再学习写字,先说出句子,再学习分析句子结构,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之后再尝试写作等等,这些无不说明功能先于形式。

提供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其实每个孩子在学习说话这前都是在真实的说的环境之中的,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对环境中的文字、书本及大人为他们念的故事有所反应。只要处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孩子们自然就会发展出理想的读写能力。这也就是一个即使没有上过多少天学的孩子,如果置身于书海之中,他的读写能力一样很强。正如莫言曾经说过,他只上了几年学,没有接受过很多正统的训练,但是他从小读过很多书,也许正是这样,才没有磨灭他的想象能力与创作激情。否则,每天处于应试的教育之中,他也许根本无法获得诺贝尔奖。)

[展开全文]

D397 大梦先觉   《全语言》  初读随记1

一、“我所知道的知识都是从孩子那儿学来的。”——肯·古德曼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描绘全语言运动的本质包括它的理论基础、重要观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更明确地说,本书将会:

1.描述我们对语言及语言发展的观点。

2.呈现全语言在读写发展上的立场,包括对阅读和书写或写作看法。

3.为家长和老师提供一些基本原则,帮助儿童发展读写能力。

4.介绍各种成功的全语言课程方案。

5.提供建议,协助老师建立一个全语言课程方案,或是由旧课程转型为全语言课程。

最重要的是,全语言课程方案是由全语言教师所导引经营的教育方案。

感受:协助老师建立一个全语言课程方案,或是由旧课程转型为全语言课程。看似简单的目的,却道阻且长。要改变的是观念、模式、现状、环境。如何起步,更是千头万绪。

 

一、译者序

1.全语言的产生。

在美国,全语言运动始自于老师对教学和课程的一种反叛。老师在面对学生语言学习上的困难和失败时,开始对由教科书主导的教学和以技能训练为目标的语言课程产生了怀疑。他们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判断,认为课程应该更合乎学生的学习本质的需要,而基于对学生的了解,老师在教学上应该有较大的自主权,于是开始寻求教学上的其他可能。

2. 全语言不只是一种语言教学法,它更是一种教育哲学观,是通过对语言、学习、课程、教学与教师四者的重新思考,而产生的有别于传统的态度。

感受:

有别于传统是不是一定正确。重新的思考是否经过实践的检验?学生的需要与社会的需要完全重合么?那么如何确定学生的需要一定能被社会的需要接受?老师的自主,是增加了发展和创新的空间。但,老师的能力是否可以驾驭?

★第一章 全语言  发展语言较容易的途径

一、现状

孩子入学时,就已经基本掌握了语言,他们十分希望了解周围的世界。如果学校把语言切割成小片段,有意义的事物就变得毫无意义;而无意义的事物,是孩子们很难理解的。抽象的学习片段,也让孩子难以掌握、不容易记住,孩子便逐渐认为,学校只是一个学习无意义事物的地方。

感受:

不捕捉片段,孩子的生活环境本身是片面的。那么,可能他只能理解自己生活中有所接受的一部分。如何去填补他生活中空白的那部分?我认为截取片段是可取的,只是如何将截取的片段,归纳出规律,由规律再与生活结合,去靠近学生。这样是不是更好?

 

二、语言特质与学习难易度对照表

当语言具有下列特质时,比较容易学习:

是真正的、自然的

是完整的

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与学习者相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的经验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资源是唾手可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2. 当语言具有下列特质时,比较难学习:

是人工的、不实际的

是零碎而片段的

是无意义的、无法理解的

是呆板且无趣的

与学习者无关的

是属于他人的经验

与实际生活不相干的

不具有任何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没有明显的目的

学习者是被强迫而学

学习资源是难以取得的

学习者完全没有自主权

 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1.由下而上的学习观。

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我们是先学整体,再注意到细节。对字母、字音、词语、句子等这些语言中的小片段,全语言教师不会单独去处理,而是将它们放在完整、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让孩子学习。

2.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当学校课程充斥着人工化、程式化的技巧训练时,学校就变成了一个充满挫折和迷惑的地方,孩子会在失败之中苦苦挣扎。

3.错位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学习者一旦弄不清学习目的,忘记学习语言是为了表达或理解,那么就会一味地在学习语言的枝节上打转,学习语言就会变得很难。

4.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当语言课程只是一些无趣、和自己无关的练习时,孩子们就会毫无学习兴趣因而,学习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1-2  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1.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对学习者而言,语言必须是完整的、有意义的,而且是与生活经验相关的。

2.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学生必须是为了自己生活上或学习上的需要而使用语言。在全语言教室里,学生对自己的语言学习有自主权;他们可以决定使用语言是为了什么目的、如何去使用、何时使用等,教师也能够尊重学生的这些权利。

3.以意义为中心。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通过语言学习了其他的事物。如果把注意力放在所要传达的意义层面,而不是只在语言本身,反而能将语言学得更好。

4.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学校所提供的语言课程,应该善于利用学生入学前已具备的语言能力,以及他们在学校以外的学习经验。

(全语言课程方案尊重学习者个人的特点)

5.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学校的课程应该能在学习上授权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学生在发展读写能力时,运用语言的自主性愈大,学习成功的机会也就愈高。

感受:

明确语言的目的,明确教学的目的,明确孩子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全语言考虑很全,如何操作也很全,需要花大力气,有大想法,积大底蕴。

 

[展开全文]

D400别较劲《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

            读书笔记一

序 言   作者序    译者序

【作者序】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描绘全语言运动的本质,包括它的理论基础、重要观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更明确地说,本书将会:

    描述我们对语言及语言发展的观点。

    呈现全语言在读写发展上的立场,包括对阅读和书写或写作发展的看法。

    为家长和老师提供一些基本原则,帮助儿童发展读写能力。

    介绍各种成功的全语言课程方案。

    提供建议,协助老师建立一个全语言课程方案,或是由旧课程转型为全语言课程。

【译者序】

    全语言不只是一种语言教学法,它更是一种教育哲学观,是通过对语言、学习、课程、教学与教师四者的重新思考,而产生的有别于传统的态度。

    全语言既然不是一种教学法,而是一些观念、态度和原则,自然无法以呈现教学过程的方式来介绍;只参考教师实践,也无法掌握全语言的精髓。

『思考』

    拿到书的时候,我问自己什么是“全语言”?它和我们现行语文学科教学指向的“语言”有怎样的交融和差异?真的是充满期待。当然,还有一种窃喜:这本书够薄。这是研修以来读到的最薄的一本书。

    阅读了作者序后,这种期待变得更为强烈。因为作者在这本书中不仅告诉我什么是全语言,更重要的是将给予我操作层面的实践指导:“为家长和老师提供一些基本原则,帮助儿童发展读写能力。介绍各种成功的全语言课程方案。提供建议,协助老师建立一个全语言课程方案,或是由旧课程转型为全语言课程。”

    但读到“译者序”的时候我又晕了:“全语言既然不是一种教学法,而是一些观念、态度和原则,自然无法以呈现教学过程的方式来介绍;只参考教室实践,也无法掌握全语言的精髓。”也就是说书本只给出了理论层面的实践指导。所有的一切都等待自己的实践摸索。好吧,让我们跟着沈站一起玩三个月的全语言语文教学吧。

第一章    全语言  发展语言较容易的途径

    因为学校把完整的(自然的)语言,拆成抽象而细碎的小片段。把语言变成一些与儿童的需要和经验无关的抽象事物,而忽略了语言最重要的目的──意义的沟通。让语言保留它的完整性吧!只有当孩子必须使用语言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学习才有目的,才能发挥功用。

【1-1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由下而上的学习观;

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错位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1-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以意义为中心;

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思考』

    “如果学校把语言切割成小片段,有意义的事物就变得毫无意义;而无意义的事物,是孩子们很难理解的。”被震撼了!那我们天天在教的内容算什么?都是错的?自从读写结合后,自从指向写作后,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每天都在切割吗?不是每天都在呈现毫无意义的事物吗?难不成我们真的让学校成了“一个学习无意义事物的地方”?这个章节是对我语文教学观念的一个颠覆性震撼。我赞同书中对学习者生活经验的作用肯定,但对语言知识片段教学的彻底否定是否合理?

    我们的片段教学主要指向为语言文字运用而进行,而全语言的教学方式主要指向生活语用而进行。那么,如果说我们的教学方式是错的,是不是从某种程度上就说明仅仅指向语言文字运用也是错的?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路真的在脚下吗?

 

 

第二章    语言  是什么?为什么?

    孩子的语言,会因为需要的增加而快速成长。在他们通过语言学习事物时,同时学习了语言本身以及语言有关的知识。语言学习的这三种向度,从一开始就完整的语言情境同时进行着。

【2-1语言是什么?】

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和知识的成长;

语言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

语言由系统化的符号组成;

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

【2-2语言为什么重要?】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

语言第用来学习的;

双语或多语的环境。

 

『思考』

    多语环境的现象可以为全语言提供比较有力的佐证。这也是我纠结自己当前语文教学的原因。我们学校有一位从美国回来的孩子,上一年级。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被分到这个班带他们去春游。活动中这个孩子特别活跃,一直和我交流。我只是把他看成一个普通的可爱的孩子,也不知道他是从美国回来的。只一会儿,我发现今年到学校的外交一直和这个孩子热乎着,心中就很纳闷。后来和班主任交流知道他是随父母回到中国的。这件事也就搁下了。深入认识他是在上学期的一次大型社团活动中。我们学校将要迎接英国小学校长的来访,校方特意安排了这个孩子指引来访团的参观。整个过程中,孩子流利的美式英语震撼了我。因为他开口说中文时,你是绝对想不到他是会说英语的。他开口说英语时,你又是绝对不会想到他是会说中文的(会认为他是个中国皮肤的美国娃)。

    这个现象引起了我的兴趣。在我感觉中,在多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可能掌握几种交流语言,但日常使用的一定占主导地位,其他语言可能只是懂一些而已。但事实上不是这样。他们能够完全自如地,同等熟练地运用不同的语言进行畅通的交流,不会出现任何障碍。

    后来,我就特意去关注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学校还有中韩双语的、中法双语的孩子,结果如出一辙。说实话,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就是觉得很神奇。但看到全语言中有关多语或多语的环境的描写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但问题又来了!如果这种现象能够揭示语言学习的本质规律,那么就说明我的日常语文教学绝大多数部分都是不合理的。要不,就是通往言语表达世界的途径不止一条,全语言是一种,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是不是呢?不知道!

 第三章  语言学习  是如何发生的?

    婴儿的每个“咿呀”、“呀呀”的发声,事实上都是一句完整的话,代表的意义可能是“过来抱抱我,我需要一些照顾、关心”。婴儿在这个时期中,每一个“词”虽然是一串无法区分的语音,但事实上,在那个特定的情境中,发声的婴儿已经归纳出特定的意义。

【3-1语言学习的历程】

功能先于形式;

由整体至部分;

学习如何理解和表达;

提供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

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运作;

学校内和学校外的语言发展历程应该是相同的。

【3-2书面语言有许多重要功能】

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

书面语言有许多重要功能:

环境文字、职业文字、信息文字、休闲文字、仪式文字

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思考』

    一切从需要出发才能激发创造力和能力发展潜能,语言学习也不例外。这一章节的内容应该就是以这个为中心的。但是还有问题。如果我们按照这个去做的话,能达成我们的课程目标吗?因为,我们现行语文课程中的很多教学内容并不完全符合需要才能学习的原则。那么,全语言教学理念我们如何在教学中使用?是不是,能用的就用,不能用的就不用?如果这样的话,会让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在纠结中踟蹰。

    不过这些纠结并不影响我们的研究和实践。这学期开始,我校上学期营员吕晶就和我一起商讨,并且已经在她的班级中率先进行了有关“读写环境”的实践研究。利用循环日记的方式,为孩子创造各式各样的读写事件,教师持续地关注、协助学生。我们希望这块试验田能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

 

[展开全文]

D396倚楼听听风《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读书笔记1

读书摘抄:

第一章    全语言  发展语言较容易的途径

肯·古德曼教授认为:语言之所以难学,是因为学校把完整的(自然的)语言,拆成抽象而细碎的小片段。把语言变成一些与儿童的需要和经验无关的抽象事物,而忽略了语言最重要的目的──意义的沟通。当语言课程只是一些无趣、和自己无关的练习时,这些孩子就会学得更加艰难;而当听、说、读、写的内容,与他们自身的想法、生活或经验没什么关系时,这样的学习更难激起这些孩子的学习兴趣。

    一个全语言的课程方案,不论是对学生或是对老师而言,都是比较愉快而有趣的,并且也会更有效率。

学校开始让学生有机会实际使用语言;鼓励学生谈论他们学习的事物;要求学生问问题,聆听对方的回答,对回答的内容作回应或作更进一步的讨论;建议学生记录生活里发生的事,与他人分享经验;指导学生为获取资讯而阅读,注意生活周围的文字,或欣赏一则美好的故事。对字母、字音、词语、句子等这些语言中的小片段,全语言教师不会单独去处理,而是将这些小片段放在完整、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让孩子学习。

语言学习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在全语言教室里,学生对自己的语言学习有自主权。学生成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学习语言,和通过语言来学习事物是同时进行的。

阅读感受:

读完这一章后,觉得《全语言》真的挺难得。我想,在生活中的口语和学校要求写下来的书面语存在很多的不同,这就好比伶牙俐齿的村妇怎么也不可能写出优美的文学作品来一样。口语强调的是相互的交际,因为有情境的支撑,地域的局限,很多的意义都融合在生活的场景中,对于语言的使用者要求并不高,口语流传的范围也有限。而要成为文字流传的书面语要求则非常高,它要符合广大受众的心理和认识水平,符合绝大多数人能理解的言语规则。孩子们掌握书面语言很艰难,正是这层要求造成的,我们应该遵循孩子语言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组织语言教学活动,让学生学好祖国的母语。

第二章    语言  是什么?为什么?

读书摘抄:

孩子的语言,会因为需要的增加而快速成长。在他们通过语言学习事物时,同时学习了语言本身以及语言有关的知识。语言学习的这三种向度,从一开始就完整的语言情境同时进行着。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工具。通过语言,孩子在成长中逐渐建立自己的生命观、文化观,并了解自己所属文化里的各种意义。

语言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语言并非是少数人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发展语言的天赋,甚至在必要的时候,有些人还可以学会两种语言以上的语言。人类的语言,代表着使用者的思想,并不只是一串声音而已。

我们可以把语言视为是音、字母、字、词和句子的组合。但是,语言要达到沟通的目的,就必须在使用的情境里,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同时有符号、系统和一个使用的情境,才能发挥作用。

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当人类社会察觉到口头语言无法进行跨时空的沟通时,书面的语言系统便应运而生。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是用来学习的。在每个人一生的学习历程中,最重要的是必须有机会将所知道的事物,以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且在呈现的过程中,同时学会所要学习的事物。也因此,语言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个人学业的成功与否。

阅读感受: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人们之间沟通的工具,分享的工具,在沟通与分享中积累经验,联结思想,得以成长。回想我们现在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没有真实的情境,没有使用语言的机会,要让学生学好英语,谈何容易。而一些华人孩子,却可以因时因地地采用不同语言交流,真的是这些孩子有多聪明吗?关键在于“情境”。由此可见,也解释了“语言要达到沟通的目的,就必须在使用的情境里,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同时有符号、系统和一个使用的情境,才能发挥作用。”

第三章    语言学习  是如何发生的?

读书摘抄:

要能掌握一种语言,首先必须掌握该语言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必须学习者亲自去尝试、发明和创造,才能类推归纳出规律来。

人类使用语言是因为它具有实用的功能,使用着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才会去进行各种语言形式的实验。

事实上,人类学习语言,是由整体开始,再逐步进入局部的。我们先在熟悉的环境中,发出完整的话语,稍后才会注意到像音或字之类的语言细部,进而发展出控制这些细部的能力,并慢慢地开始去实验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整体意义的关系。所以,想让语言学习变得容易,就必须帮助学习者从整体出发,再去注意语言的细节。

听说事件中所使用的是口头语言。读写事件中则使用书面语言。在一个听说事件中,说者和听者都在场,而且常常呼唤角色;然而在大部分的读写事件中,通常只有写者或读者一方在场。

孩子需要了解他人和被他人了解,这种需要促使孩子去注意社会的反应,进而修正自己的语言,以符合社会语言的常态。只有当语言的使用具有目的性,并且发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当中,这两股力量才能发挥互相制衡的作用,让孩子愿意去修正语言。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媒介,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重叠。

在文明的社会中,书面语言有许多重要功能:环境文字、职业文字、信息文字、休闲文字、仪式文字。

协助学生读写能力发展的方法,就是将学校营造成一个读书环境,为孩子创造各式各样的读写事件,同时有具备洞察力的老师在场,持续地关注、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阅读感受:

“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书面语言绝对不是口语的记录而已”这一观点,对于所有教师来说,都非常容易接受,甚至早已有所听闻,或自认为就应该是这样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却鲜有看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听”写活动。“说”也不能看到每个孩子都能说完整的话,更不谈有条理。可“听说读写”就是语文的本质啊。而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孩子的特质,与其喜欢的或适合他的方式,进行有选择的沟通。

[展开全文]

《全语言的全 全在哪里》第一次笔记

新书《全语言的全 全在哪里》读书开始啦。

作者:肯.古德曼,美国人,“全语言之父”。他曾担任小学、中学及大学教师。他说:“我所知道的只是都是从孩子那儿学来的。”

翻译:李连珠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于这本书:主要目的在于描述全语言运动的本质,包括它的理论基础、重要观点以及未来的发展。

作用:1、描述我们对语言及语言发展的观点。

2、呈现全语言在读写发展上的立场,包括对阅读和书写或者写作发展的看法。

3、为家长和老师提供一些基本的原则,帮助儿童发展读写能力。

4、介绍各种成功的全语言课程方案。

5、提供建议,协助老师建立一个全语言课程的方案,或是由旧课程转型为全语言课程。

第一章全语言发展语言较容易的途径

1、课本上说:几乎所有的婴儿,不需经过正式的教学,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流利地说自己的母语。

我的思考:家里有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全家人都热衷于对着孩子反复教字词句。每当学会一个字词的时候,全家人都会兴高采烈;每当遇到困难,大家都会不厌其烦地重复教学。这种教学是一对一的、具有一定情景的、教学者和学习者之间是有相互交流沟通的需要的。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完全可以说是正式的教学,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量身定制的教学。我觉得古德曼老师说语言最重要的目的是意义的沟通,就是基于婴儿早期家教的实际情况。

2、当孩子必须使用语言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学习才有目的,才能发挥功用。一些老师依照学生各个阶段的成长需要设计活动,学校内的语言学习也就可以和学校外一样容易了。我觉得一个全语言的课程方案,不论是对学生或者对教师而言,都是比较愉快而有趣的,并且也会更有效率。

我的思考:如果说要在学校设计一个全语言的课程方案是有一定难度的。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教学来看,要完成一定的教学内容,要应付考试,老师更多的时间都在这些上面。但是,如果老师本身就有全语言教学的意识,在教学中能够部分或者更多地进行全语言教学,那么这个老师的语文课就能愉快、有趣而更有效率。

3、语言学习变得很难的因素:(1)由下而上的学习观;(2)人工化的技能程式;(3)错位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4)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的因素:(1)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2)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3)以意义为中心;(4)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5)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我的思考:以上两点是不是要求老师要因材施教,设计学生喜欢的课程环境,能解决学生生活学习的需要,肯定学生的成功,但也不因学生的进步缓慢而歧视,学习课程以后学生能自由使用而没有束缚。

第二章  语言是为什么?为什么?

1、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工具。通过语言,孩子在成长中逐渐建立自己的生命观、文化观,并了解自己所属文化的各种意义。我们用语言来反映经验,并以符号呈现。书面语言(文字)大大延展了人类的记忆范围,因为它可以存储大量的知识,超过任何人类所能存储的容量,甚至让我们能和远距离的或其他时空的人,包括过去的作者产生联系。“表达”和“理解”这两种社会需要,会削弱我们创造语言的个体张力,让个人的语言落入社会语言的惯用模式中。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

我的思考:语言承载着人的思想、情感,所以拥有语言的人才会是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高等动物。人类用语言交流沟通也促使了自身智慧的发展。因为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也就使得大家要有共同语言,这样才能相互理解,顺利沟通。但语言一旦比较有个性,沟通起来就比较困难。比方说现在新新人类惯用网络语言来进行交流,那么相对于不太接触网络的人来说,这些人的话就听不懂,没办法顺利沟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在生活中运用的越来越多,这些网络语言也成为社会的共同语言,成为社会语言的惯用模式。当然,还有一些生僻的语言因为某些问题还是会被淘汰。

第三章 语言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1、语言学习的历程功能:(1)先于形式,(2)由整体至部分,(3)学习如何理解和表达,(4)提供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5)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作用,(6)学校内和学校外的语言发展历程应该是相同的。

2、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媒介,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重叠。书面语言具有口头语言的所有基本特质,那就是在有意义的语言活动,所使用的符号和系统。人们很容易将书面语言视为一种口语的记录,而不是完整的语言系统。这其实是不恰当的。

我的思考:许多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那个孩子明明挺会说的,为什么写出来的作文就一塌糊涂呢?其实这些老师就是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视为是同一个系统的。正如弗兰克.史密斯所认为的要去尝试找出学生正在做的事情,并且协助他们去做这些事情。我觉得书面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还是需要教师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尝试、去实践,然后来记录,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展开全文]

D401  慢逸旅途   《全语言》  初读随记1

 

★作者简介

“我所知道的知识都是从孩子那儿学来的。”——肯·古德曼

【阅读随感】

这句话短短数字,却证明了他的教育观。我们一直都在给孩子传授知识,教他们识字、阅读、写作……直到读了肯.古德曼的这句话,才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时候,是不是从孩子们身上学到了更多呢?

 

★作者序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描绘全语言运动的本质包括它的理论基础、重要观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更明确地说,本书将会:

1.描述我们对语言及语言发展的观点。

2.呈现全语言在读写发展上的立场,包括对阅读和书写或写作看法。

3.为家长和老师提供一些基本原则,帮助儿童发展读写能力。

4.介绍各种成功的全语言课程方案。

5.提供建议,协助老师建立一个全语言课程方案,或是由旧课程转型为全语言课程。

最重要的是,全语言课程方案是由全语言教师所导引经营的教育方案。

【阅读随感】

在作者序中,全书的目的性很强,纵观整体第3点内容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今年我执教的是三年级,而三年级正是作文的起步阶段,教学时也是困难重重。每次教习作,学生课上看上去配合得很默契。也能对给出的片段进行一定的描述,但真正呈现在纸上的内容却让人不敢恭维。也就是说,孩子们属于会说不会写的状态。面对这样的现象,我常常困惑,究竟问题出在哪里?是我的教育目标定位错误,还是教学方法不恰当呢?希望读了本书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当然,我更希望能在今后的阅读中对“全语言”这个词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更期待书中各种成熟的方案能让我的课堂教学更具可行性。

 

★译者序

1.全语言的产生。

在美国,全语言运动始自于老师对教学和课程的一种反叛。老师在面对学生语言学习上的困难和失败时,开始对由教科书主导的教学和以技能训练为目标的语言课程产生了怀疑。他们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判断,认为课程应该更合乎学生的学习本质的需要,而基于对学生的了解,老师在教学上应该有较大的自主权,于是开始寻求教学上的其他可能。

2. 全语言不只是一种语言教学法,它更是一种教育哲学观,是通过对语言、学习、课程、教学与教师四者的重新思考,而产生的有别于传统的态度。

【阅读随感】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根据教材设定了教学目标。常常一节课结束,自问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但为何学生在作业或在习作中难以达到目标设定的水平呢?为此,我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孩子读书、背诵、巩固、练习……如此反复,孩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我想这与我们设定目标时未考虑到学情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常常忘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在这节课上究竟有什么样的学习需要呢?他们究竟想要学习到哪些知识呢?或许这种对于教材的“叛逆”才是更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吧!

 

★第一章 全语言  发展语言较容易的途径

☆现状

孩子入学时,就已经基本掌握了语言,他们十分希望了解周围的世界。如果学校把语言切割成小片段,有意义的事物就变得毫无意义;而无意义的事物,是孩子们很难理解的。抽象的学习片段,也让孩子难以掌握、不容易记住,孩子便逐渐认为,学校只是一个学习无意义事物的地方。

☆语言特质与学习难易度对照表

当语言具有下列特质时,比较容易学习:

是真正的、自然的

是完整的

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与学习者相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的经验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资源是唾手可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2. 当语言具有下列特质时,比较难学习:

是人工的、不实际的

是零碎而片段的

是无意义的、无法理解的

是呆板且无趣的

与学习者无关的

是属于他人的经验

与实际生活不相干的

不具有任何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没有明显的目的

学习者是被强迫而学

学习资源是难以取得的

学习者完全没有自主权

☆1-1  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1.由下而上的学习观。

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我们是先学整体,再注意到细节。对字母、字音、词语、句子等这些语言中的小片段,全语言教师不会单独去处理,而是将它们放在完整、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让孩子学习。

2.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当学校课程充斥着人工化、程式化的技巧训练时,学校就变成了一个充满挫折和迷惑的地方,孩子会在失败之中苦苦挣扎。

3.错位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学习者一旦弄不清学习目的,忘记学习语言是为了表达或理解,那么就会一味地在学习语言的枝节上打转,学习语言就会变得很难。

4.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当语言课程只是一些无趣、和自己无关的练习时,孩子们就会毫无学习兴趣因而,学习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1-2  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1.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对学习者而言,语言必须是完整的、有意义的,而且是与生活经验相关的。

2.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学生必须是为了自己生活上或学习上的需要而使用语言。在全语言教室里,学生对自己的语言学习有自主权;他们可以决定使用语言是为了什么目的、如何去使用、何时使用等,教师也能够尊重学生的这些权利。

3.以意义为中心。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通过语言学习了其他的事物。如果把注意力放在所要传达的意义层面,而不是只在语言本身,反而能将语言学得更好。

4.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学校所提供的语言课程,应该善于利用学生入学前已具备的语言能力,以及他们在学校以外的学习经验。

(全语言课程方案尊重学习者个人的特点)

5.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学校的课程应该能在学习上授权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学生在发展读写能力时,运用语言的自主性愈大,学习成功的机会也就愈高。

【阅读随感】

我们的学校正在一天天地朝着变成“一个学习无意义事物的地方”。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正是在把语言分割成一个个的小片段。孩子们在进校进行系统的学习之前,几乎人人都能说流利的句子。可在一年级,我们不重视她能说出多少句完整的话,还是能说出一些较长的片段,却着眼于毫无意义的字母教学中。这些枯燥的字母、音节或单独的语言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可用的地方是少之又少,这不正是一些无意义的事物吗?而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流、沟通。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向孩子们学习:让语言保留它的完整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方正心态,平和地与学生交流:谈谈生活中的趣闻,交流生活中的文字;学会提问,懂得聆听对方的回答,并能对别人的回答有进一步地思考与探讨。学会欣赏美文或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故事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迫切地需要使用语言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语言学习的目的性与功能性才能得以发挥。

第二章  语言    是什么?为什么?

★孩子的语言,会因为需要的增加而快速成长。在他们通过语言学习事物时,同时学习了语言本身以及与语言有关的知识。语言学习的这三种向度,从一开始就在完整的语言情境中同时进行着。

有了语言,我们才能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计划,才能相互沟通。

【这段文字似乎与第一章中提到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有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中需要使用语言时,学生的语言学习才能变得更容易。因为只有当学生有学习需要时,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想方设法学习语言。这样,语言的工具性才能体现出来。在这一章节中也指出“孩子的语言,会因为需要的增加而快速成长。由此足以看出,“需要”是决定孩子语言成长的关键因素。但有一点疑惑:完整的语言情境到底是什么?在这样的语言情境中该如何进行语言教学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 2-1    语言是什么?

1.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和知识的成长。

(1)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工具。通过语言,孩子在成长中逐渐建立自己的生命观、文化观,并了解自己所属文化里的各种意义。当孩子掌握了一种语言,他们同时也了解了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和价值观。

(2)我们用语言来反映经验,并以符号呈现。通过语言,我们才能分享所学所知,获得单凭个人所无法获取的知识。人类社会通过语言来积累学习经验,通过语言,我们甚至能分享彼此艺术及情绪层面上的经验。

【运用语言,是为了能够分享知识、获取知识,更深层面的是为了沟通。】

(3)书面语言(文字)大大地延展了人类的记忆范围,因为它可以储存大量的知识,超过任何人类头脑所能储存的容量,甚至让我们能和远距离的或其他时空的人,包括过去的作者产生联系。

2.语言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

(1)我们从婴儿时期开始,就有与让人沟通的需要和能力,甚至会创造自己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逐渐发展、修正自己的语言,使它合乎家庭和社会的规范。不过我们仍保留了语言中一些个人的特性——语音、语调、风格等。

(2)人类的语言,代表着使用者的思想,并不只是一串声音而已。

(3)“表达”和“理解”这两种社会需要,会削弱我们创造语言的个体张力,让个人的语言落入社会语言的惯用模式中。

3.语言由系统化的符号组成。

(1)符号本身并不具有意义。语言的意义是使用者赋予的,而不附在符号本身上面。

(2)我们所需要的,不仅是符号而已;我们也需要组织这些符号的系统,让我们可以表达某些事物、感觉和想法,还能传递各种事物之间多变的关系。

(3)语言要达到沟通的目的,就必须在使用的情境里,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同时有符号、系统和一个使用的情境,才能发挥作用。

(4)语法,就是统整语言的系统,它包含的是语言使用的规则。

(5)规则在语言中是看不见的,自然无法靠模仿学会,孩子必须从自己的经验中推断出来。

4.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

(1)任何一个人类族群,都有口头语言。

(2)语言不限于说与听,我们可以用任何符号系统来创造或代表语言。如:摩尔斯电码、航运界闪灯或旗语的讯号系统、布雷尔点字法、手语等等。 

(3)当人类社会察觉到口头语言无法进行跨时空的沟通时,书面的语言系统便应运而生。人类创造的书面语言,正可用来延伸社会的群体记忆,拓展沟通的极限。

(4)在现代社会里,语言的定义更加宽广,甚至包括电脑语言或机器语言。一个全语言的课程,接受学校从各种角度来处理语言的全面性。

(5)语言在发展变化中的几个现象;俚语、专属用语、方言等。

(6)学校应该欣然接纳语言中充满活力和多变的本质。

【人类的语言不仅仅只是一种声音,它传递着使用者的思想,这正是人类语言和动物叫声的区别。现如今,我们该如何让在课堂上让孩子学会使用语言,使自己表述更具逻辑性、更具艺术性。很多孩子的课堂学习时会读书,甚至背诵也很流利,对古时更是从小接触,熟记于心。但他的背诵其实是停留在表面的记忆,是死记硬背。那么,你能说他是真正掌握了语言了吗?我想不能,至少他不能在需要使用语言时,对脑海中积累的语言加以运用,语言的工具性无法体现。语言的沟通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语言情境,但我们现在课堂教学恰恰就是在切割完整的语言情境。总是让学生在完整的语段中找出某个词,将词从句中分离开来,强行要求学生对词进行理解、运用。脱离了语境的词是干枯的,是没有生命的,学生自然无法体会词语的感情,更谈何运用?】

★ 2-2    语言为什么重要?

1.语言是用来沟通的。

(1)推动幼儿学习语言的动力,是他们沟通的需要。

孩子必须与周围的人保持持续的、紧密的沟通,而语言正是他们进行沟通的关键。凭借语言,孩子逐渐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也知道其他人对世界的看法。孩子学习语言,正是因为语言是生存的工具之一。

2.语言是用来学习的。

(1)语言是思考和学习的媒介。语言的发展会随着学习历程往前推进。

(2)学者史密斯认为,认知有三个阶段:觉知——形成概念——呈现。学习必须在概念呈现出来以后,才算完成。

(3)语言就是人类最常见的呈现形式。在每个人一生的学习历程中,最重要的是必须有机会将所知道的事物,以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且在呈现的过程中,同时学会所要学习的事物。也因此,语言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个人学业的成功与否。

3.双语或多语的环境。

(1)一个多语环境中的小孩,从来不会因为人们讲不同的语言带来困难。他们很快就能理出头绪,知道对何人在何时该讲何种语言。当语言是必须且随手可得时,学习语言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2)若要外语教育成功,学校的外语课程必须包括真实的、具有功能的使用语言的机会。(身历其境式的学校)

【这一章节所说的“将所知事物以语言的形式加以呈现”在我理解看来即为“表达与运用”,“呈现的同时学会所要学习的事物”即为“需要”。其实,这几项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如果只做到其中的任意一项孩子都不算是在使用语言。在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中,第二单元融合了对景物描写的大量的好词、好句。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们也要求孩子对这课文进行背诵,孩子背得几乎是滚瓜烂熟。问他为什么背?“老师要求!”就这四个字,足以证明这不是孩子的学习需要,进而在教学秋天景物的习作时,孩子的语言是空洞、乏味的,他们不知道利用在文中使用自己背诵的语句,他们也不知道这些句子该在什么时候进行运用。可见,孩子对语言的记忆或使用是停留在表象的,这样的语言学习离“沟通”的目标相去甚远。】

第三章  语言学习    是如何发生的?

★语言能力并非是天生的,也不是靠模仿学得的。要能掌握一种语言,首先必须掌握该语言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必须学习者亲自去尝试、发明和创造,才能类推归纳出规律来。

学习语言是一个社会的、更是个人的创造历程。

(个人自创——成员回应——修正发展)

★ 3-1    语言学习的历程

1.功能先于形式。

(1)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形式的注意,总是在感受到使用功能之后才产生。

(2)要再次强调的是,如果孩子觉得语言是有用的,他们学习语言就容易得多了。

【语言是人与人进行沟通的桥梁,人类的活动离不语言。语言传递着使用者的思想,与人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这些足以成为孩子的学习需要。】

(3)传统观点对语言发展的阻碍:

我们真的得先学会控制发音才能开始说话?先得掌握拼音法则才能开始阅读?先得学会拼字才能开始书写吗?

【关于这点,我觉得我们真的不需要先掌握拼音才能阅读。孩子在学习说话时,没有进行过任何的发音训练,可他们通过模仿就能学会说完整的句子,以此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可这样的孩子在学习拼音时,却不是每个人都很理想。他们有的字母发音不到位,有的拼读有困难,但这些问题丝毫不影响孩子的阅读。因为阅读过程中出现的语言是不需要孩子慢慢进行拼读的,此时拼音正是阻碍他学习的绊脚石。那么,我们的教材为什么会要求孩子先进行字母学习呢?为什么要去破坏语言的整体性呢?】

(4)人类使用语言是因为它具有实用的功能,使用者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才会去进行各种语言形式的实验。全语言课程方案接受孩子在冒险和犯错中学习的事实。孩子在使用语言来满足自己需要时,会逐步理出语言的规则。

2.由整体至部分。

(1)事实上,认为婴儿先学单字,再将单字组合成句子的想法,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的产生,其实是因为婴儿在一开始的时候,控制发音的生理能力极为有限;但是,每个如“咿咿”、“呀呀”的发声,事实上都是一句完整的话,代表的意义可能是“过来抱抱我,我需要一些照顾、关心”。婴儿此时正处于某些学者所称的“单词句”时期。

(2人类学习语言,是由整体开始,再逐渐进行局部的。整体永远多于各局部的总合,而且,任何局部的价值或意义,都只能在真正的说话事件中,在完整的话语里,才有可能学得完整。

(3)在语言发展的任何阶段,每一个人都必须在一个整体的情境、经验中,才能学会其中比较片段的语言成分或技巧。

(4)想让语言学习变得容易,就必须帮助学习者从整体出发,再去注意语言的细节。

3.学习如何理解和表达。

(1)对学习者而言,语言惟有在社会情境中,在使用的情况下,才具有意义。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语言才容易学习。

(2)语言和孩子心灵内在的感受性息息相关。

4.提供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

(1)听说事件中所使用的是口头语言。

一个听说事件包括:语言本身、说话者、听者,他们的目的意图、社会关系、,还包含了说话时的状况和情境以及参与对话者的情绪等。

(2)读写事件中则使用书面语言。

读写事件与听说事件拥有相同的特性,但有一点例外。书面的文字必须提供线索,以便于读者或写者建立一种“情境感”。只要处在丰富的书面语言环境中,孩子自然会发展出理想的读写能力。

(3)学校的语言课程,经常将真实的语言与听说及读写事件之间的关系切断。听说和读写事件,都应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而所使用的语言应该是真实的、和生活相关的语言。

【语言是孩子生活中必须要掌握的交流工具,一切的语言运用都应在生活中自然流露。孩子的听说读写也应来源于生活,这样,学生的语言学习才能变得容易。】

5.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运作。

(1)孩子的语言发展,也有两股力量:第一股力量是由内向外扩张的个人的创造力,这股力量使孩子不停地发明语言,持续打破语言的限制,扩展它的使用范围;另一股力量则是由外往内集中的凝聚力,来自周围的人群,持续地将孩子的语言集中到一个共通的意义和形式上去。

(2)必须强调的是,只有当语言的使用具有目的性,并且发生在真实的社会情景当中,这两股力量才能发挥互相制衡的作用,让孩子愿意去修正语言。学校可以参与这个制衡的过程,但不应该以超前的、脱离情境的方法,去教导语言的规则,而使得这两股力量失去平衡。

6.学校内和学校外的语言发展历程应该是相同的。

如果语言课程能包涵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老师有充分的语言发展知识,并能注意、追踪和支持幼儿语言的成长,那么,学校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语言发展。

★ 3-2    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

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媒介,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重叠。

书面语言具有口头语言的所有基本特质,那就是在有意义的语言活动中,所使用的符号和系统。

1.书面语言有许多重要功能。

(1)环境文字:提供街名、地址、店名、指引和规定等信息。

(2)职业文字:人们在工作时所做的阅读和书写。

(3)信息文字:用来储存、组织或提取信息的书面语言。

(4)休闲文字:我们从事休闲活动时所选择阅读或书写的语言。

(5)仪式文字:许多宗教团体在他们的仪式中所使用的书面语言。

2.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1)学习书面语言和学习口头语言的方式相同,都是为了满足需要,而在真实的读写事件中不断地使用,直至学成。

(2)帮助学生读写能力发展的方法,就是将学校营造成一个读写环境,为孩子创造各式各样的读写事件,同时有具备洞察力的老师在场,持续地关注、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阅读随感】

读了这几个章节的内容,我越发地对当前的教学模式感到困惑。我们现在进行的教学,总是让学生找到某个词,抓住这个词进行剖析。“词不离句”这个道理大家读懂,那为何不能将词放入文章中让学生对语言有整体认知呢?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如何淡化单个的字词教学,怎样让语言学习称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呢?

 

 

[展开全文]

 全语言的全,何为全?
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要用《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作文标题,难道肯.古德曼喜欢故弄玄虚?好吧,我还是读读再说。
买的电子版,没有序,只能从第一章开始,于是,我看到了:
全语言  发展语言较容易的途径
为什么入学前学习语言容易的多,入学后系统化的学习,规范的文本反倒成了拦路虎?书中这么说到:“学校把语言切割成小片段,有意义的事物就变得毫无意义。无意义的事物,是孩子们很难理解的。”“语言最重要的目的——意义的沟通”,当语言变得不再有意义,变成单调的字母,汉字,他们如何沟通?如何创设有利的环境?
让语言保持完整性吧!这是我喜欢的第二句话。只有当孩子必须使用语言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学习才有目的,才能发挥功用。
全语言课程方案可以将语言、文化、社区、学习者及老师们集结成一个学习网络,在中国可行吗?听起来很是诱人,可具体实施起来,可行吗?我们再来看看书中列举的一系列条件吧。
 

当语言是真正自然的
是完整的,
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与学习者相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经验的,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资源是唾手可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具备上述条件时,学习是轻松的,我们都不喜欢被动地去做一件事,就算去做了,也不是心甘情愿地完成,那么完成的这部作品,即使再完美,也或多或少带着负面的气息,与其被动接受,被动吸收,自主愉悦地学习不是更好吗?
我忽然想到了我之前也很反感被动地吸收僵化的知识,我也总是被别人说着异想天开,可我就想坚持自己的原则,我就想让他们在一种愉悦、自主的环境里学习知识、技能甚至道理,当然道理是潜移默化的,并非我说你写。
现在想来,肯定是不能和全语言课程相提并论的,但至少出发点都一样,让他们学习时能有自主的权利,能主动学习。相对宽松的环境并不总是坏事。
1-1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由下而上的学习观
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错误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这里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一点,这是很多人先入为主的想法,总认为我的经验比较丰富,一定要把知识点细化,才能容易接收,很多语言被破解的支离破碎不说,语言的魅力荡然无存,孩子们喜欢的完整性,有经验化的内容,他可能没记住那单个词的意思,但是完整的意境他却很是享受,你让他说出为什么,他也没办法道清楚,但是你活生生地剥夺他享受美的权利,不是很残忍吗?
所以完整、真实的语言环境对孩子很重要。
1-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以意义为中心
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
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说说最后一点:自主权
自主权是一种主动性,让他自己选择,拥有选择权是一件幸福的事,老是被动着听说读写,虽也能习得知识,但倘若课堂程式老化些,资源匮乏些,课堂必定乏味很多,让他们主动也是一种个性的解放,比如一年级的小朋友,本身就是叽叽喳喳的年纪,你让他端端正正坐40分钟,那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要提供一些自由,当然并不是无所欲为,课后的一个词语,围绕一个词语写话,孩子们可以尽情挥洒,于是每天可以看到很多童言稚语呢。

当语言是真正自然的
是完整的,
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与学习者相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经验的,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资源是唾手可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具备上述条件时,学习是轻松的,我们都不喜欢被动地去做一件事,就算去做了,也不是心甘情愿地完成,那么完成的这部作品,即使再完美,也或多或少带着负面的气息,与其被动接受,被动吸收,自主愉悦地学习不是更好吗?
我忽然想到了我之前也很反感被动地吸收僵化的知识,我也总是被别人说着异想天开,可我就想坚持自己的原则,我就想让他们在一种愉悦、自主的环境里学习知识、技能甚至道理,当然道理是潜移默化的,并非我说你写。
现在想来,肯定是不能和全语言课程相提并论的,但至少出发点都一样,让他们学习时能有自主的权利,能主动学习。相对宽松的环境并不总是坏事。
1-1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由下而上的学习观
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错误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这里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一点,这是很多人先入为主的想法,总认为我的经验比较丰富,一定要把知识点细化,才能容易接收,很多语言被破解的支离破碎不说,语言的魅力荡然无存,孩子们喜欢的完整性,有经验化的内容,他可能没记住那单个词的意思,但是完整的意境他却很是享受,你让他说出为什么,他也没办法道清楚,但是你活生生地剥夺他享受美的权利,不是很残忍吗?
所以完整、真实的语言环境对孩子很重要。
1-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以意义为中心
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
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说说最后一点:自主权
自主权是一种主动性,让他自己选择,拥有选择权是一件幸福的事,老是被动着听说读写,虽也能习得知识,但倘若课堂程式老化些,资源匮乏些,课堂必定乏味很多,让他们主动也是一种个性的解放,比如一年级的小朋友,本身就是叽叽喳喳的年纪,你让他端端正正坐40分钟,那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要提供一些自由,当然并不是无所欲为,课后的一个词语,围绕一个词语写话,孩子们可以尽情挥洒,于是每天可以看到很多童言稚语呢。

当语言是真正自然的
是完整的,
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与学习者相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经验的,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资源是唾手可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具备上述条件时,学习是轻松的,我们都不喜欢被动地去做一件事,就算去做了,也不是心甘情愿地完成,那么完成的这部作品,即使再完美,也或多或少带着负面的气息,与其被动接受,被动吸收,自主愉悦地学习不是更好吗?
我忽然想到了我之前也很反感被动地吸收僵化的知识,我也总是被别人说着异想天开,可我就想坚持自己的原则,我就想让他们在一种愉悦、自主的环境里学习知识、技能甚至道理,当然道理是潜移默化的,并非我说你写。
现在想来,肯定是不能和全语言课程相提并论的,但至少出发点都一样,让他们学习时能有自主的权利,能主动学习。相对宽松的环境并不总是坏事。
1-1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由下而上的学习观
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错误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这里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一点,这是很多人先入为主的想法,总认为我的经验比较丰富,一定要把知识点细化,才能容易接收,很多语言被破解的支离破碎不说,语言的魅力荡然无存,孩子们喜欢的完整性,有经验化的内容,他可能没记住那单个词的意思,但是完整的意境他却很是享受,你让他说出为什么,他也没办法道清楚,但是你活生生地剥夺他享受美的权利,不是很残忍吗?
所以完整、真实的语言环境对孩子很重要。
1-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以意义为中心
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
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说说最后一点:自主权
自主权是一种主动性,让他自己选择,拥有选择权是一件幸福的事,老是被动着听说读写,虽也能习得知识,但倘若课堂程式老化些,资源匮乏些,课堂必定乏味很多,让他们主动也是一种个性的解放,比如一年级的小朋友,本身就是叽叽喳喳的年纪,你让他端端正正坐40分钟,那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要提供一些自由,当然并不是无所欲为,课后的一个词语,围绕一个词语写话,孩子们可以尽情挥洒,于是每天可以看到很多童言稚语呢。

当语言是真正自然的
是完整的,
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与学习者相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经验的,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资源是唾手可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具备上述条件时,学习是轻松的,我们都不喜欢被动地去做一件事,就算去做了,也不是心甘情愿地完成,那么完成的这部作品,即使再完美,也或多或少带着负面的气息,与其被动接受,被动吸收,自主愉悦地学习不是更好吗?
我忽然想到了我之前也很反感被动地吸收僵化的知识,我也总是被别人说着异想天开,可我就想坚持自己的原则,我就想让他们在一种愉悦、自主的环境里学习知识、技能甚至道理,当然道理是潜移默化的,并非我说你写。
现在想来,肯定是不能和全语言课程相提并论的,但至少出发点都一样,让他们学习时能有自主的权利,能主动学习。相对宽松的环境并不总是坏事。
1-1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由下而上的学习观
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错误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这里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一点,这是很多人先入为主的想法,总认为我的经验比较丰富,一定要把知识点细化,才能容易接收,很多语言被破解的支离破碎不说,语言的魅力荡然无存,孩子们喜欢的完整性,有经验化的内容,他可能没记住那单个词的意思,但是完整的意境他却很是享受,你让他说出为什么,他也没办法道清楚,但是你活生生地剥夺他享受美的权利,不是很残忍吗?
所以完整、真实的语言环境对孩子很重要。
1-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以意义为中心
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
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说说最后一点:自主权
自主权是一种主动性,让他自己选择,拥有选择权是一件幸福的事,老是被动着听说读写,虽也能习得知识,但倘若课堂程式老化些,资源匮乏些,课堂必定乏味很多,让他们主动也是一种个性的解放,比如一年级的小朋友,本身就是叽叽喳喳的年纪,你让他端端正正坐40分钟,那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要提供一些自由,当然并不是无所欲为,课后的一个词语,围绕一个词语写话,孩子们可以尽情挥洒,于是每天可以看到很多童言稚语呢。

当语言是真正自然的
是完整的,
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与学习者相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经验的,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资源是唾手可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具备上述条件时,学习是轻松的,我们都不喜欢被动地去做一件事,就算去做了,也不是心甘情愿地完成,那么完成的这部作品,即使再完美,也或多或少带着负面的气息,与其被动接受,被动吸收,自主愉悦地学习不是更好吗?
我忽然想到了我之前也很反感被动地吸收僵化的知识,我也总是被别人说着异想天开,可我就想坚持自己的原则,我就想让他们在一种愉悦、自主的环境里学习知识、技能甚至道理,当然道理是潜移默化的,并非我说你写。
现在想来,肯定是不能和全语言课程相提并论的,但至少出发点都一样,让他们学习时能有自主的权利,能主动学习。相对宽松的环境并不总是坏事。
1-1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由下而上的学习观
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错误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这里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一点,这是很多人先入为主的想法,总认为我的经验比较丰富,一定要把知识点细化,才能容易接收,很多语言被破解的支离破碎不说,语言的魅力荡然无存,孩子们喜欢的完整性,有经验化的内容,他可能没记住那单个词的意思,但是完整的意境他却很是享受,你让他说出为什么,他也没办法道清楚,但是你活生生地剥夺他享受美的权利,不是很残忍吗?
所以完整、真实的语言环境对孩子很重要。
1-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以意义为中心
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
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说说最后一点:自主权
自主权是一种主动性,让他自己选择,拥有选择权是一件幸福的事,老是被动着听说读写,虽也能习得知识,但倘若课堂程式老化些,资源匮乏些,课堂必定乏味很多,让他们主动也是一种个性的解放,比如一年级的小朋友,本身就是叽叽喳喳的年纪,你让他端端正正坐40分钟,那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要提供一些自由,当然并不是无所欲为,课后的一个词语,围绕一个词语写话,孩子们可以尽情挥洒,于是每天可以看到很多童言稚语呢。

当语言是真正自然的
是完整的,
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与学习者相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经验的,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资源是唾手可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具备上述条件时,学习是轻松的,我们都不喜欢被动地去做一件事,就算去做了,也不是心甘情愿地完成,那么完成的这部作品,即使再完美,也或多或少带着负面的气息,与其被动接受,被动吸收,自主愉悦地学习不是更好吗?
我忽然想到了我之前也很反感被动地吸收僵化的知识,我也总是被别人说着异想天开,可我就想坚持自己的原则,我就想让他们在一种愉悦、自主的环境里学习知识、技能甚至道理,当然道理是潜移默化的,并非我说你写。
现在想来,肯定是不能和全语言课程相提并论的,但至少出发点都一样,让他们学习时能有自主的权利,能主动学习。相对宽松的环境并不总是坏事。
1-1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由下而上的学习观
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错误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这里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一点,这是很多人先入为主的想法,总认为我的经验比较丰富,一定要把知识点细化,才能容易接收,很多语言被破解的支离破碎不说,语言的魅力荡然无存,孩子们喜欢的完整性,有经验化的内容,他可能没记住那单个词的意思,但是完整的意境他却很是享受,你让他说出为什么,他也没办法道清楚,但是你活生生地剥夺他享受美的权利,不是很残忍吗?
所以完整、真实的语言环境对孩子很重要。
1-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以意义为中心
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
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说说最后一点:自主权
自主权是一种主动性,让他自己选择,拥有选择权是一件幸福的事,老是被动着听说读写,虽也能习得知识,但倘若课堂程式老化些,资源匮乏些,课堂必定乏味很多,让他们主动也是一种个性的解放,比如一年级的小朋友,本身就是叽叽喳喳的年纪,你让他端端正正坐40分钟,那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要提供一些自由,当然并不是无所欲为,课后的一个词语,围绕一个词语写话,孩子们可以尽情挥洒,于是每天可以看到很多童言稚语呢。

当语言是真正自然的
是完整的,
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与学习者相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经验的,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资源是唾手可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具备上述条件时,学习是轻松的,我们都不喜欢被动地去做一件事,就算去做了,也不是心甘情愿地完成,那么完成的这部作品,即使再完美,也或多或少带着负面的气息,与其被动接受,被动吸收,自主愉悦地学习不是更好吗?
我忽然想到了我之前也很反感被动地吸收僵化的知识,我也总是被别人说着异想天开,可我就想坚持自己的原则,我就想让他们在一种愉悦、自主的环境里学习知识、技能甚至道理,当然道理是潜移默化的,并非我说你写。
现在想来,肯定是不能和全语言课程相提并论的,但至少出发点都一样,让他们学习时能有自主的权利,能主动学习。相对宽松的环境并不总是坏事。
1-1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由下而上的学习观
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错误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这里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一点,这是很多人先入为主的想法,总认为我的经验比较丰富,一定要把知识点细化,才能容易接收,很多语言被破解的支离破碎不说,语言的魅力荡然无存,孩子们喜欢的完整性,有经验化的内容,他可能没记住那单个词的意思,但是完整的意境他却很是享受,你让他说出为什么,他也没办法道清楚,但是你活生生地剥夺他享受美的权利,不是很残忍吗?
所以完整、真实的语言环境对孩子很重要。
1-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以意义为中心
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
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说说最后一点:自主权
自主权是一种主动性,让他自己选择,拥有选择权是一件幸福的事,老是被动着听说读写,虽也能习得知识,但倘若课堂程式老化些,资源匮乏些,课堂必定乏味很多,让他们主动也是一种个性的解放,比如一年级的小朋友,本身就是叽叽喳喳的年纪,你让他端端正正坐40分钟,那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要提供一些自由,当然并不是无所欲为,课后的一个词语,围绕一个词语写话,孩子们可以尽情挥洒,于是每天可以看到很多童言稚语呢。

当语言是真正自然的
是完整的,
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与学习者相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经验的,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资源是唾手可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具备上述条件时,学习是轻松的,我们都不喜欢被动地去做一件事,就算去做了,也不是心甘情愿地完成,那么完成的这部作品,即使再完美,也或多或少带着负面的气息,与其被动接受,被动吸收,自主愉悦地学习不是更好吗?
我忽然想到了我之前也很反感被动地吸收僵化的知识,我也总是被别人说着异想天开,可我就想坚持自己的原则,我就想让他们在一种愉悦、自主的环境里学习知识、技能甚至道理,当然道理是潜移默化的,并非我说你写。
现在想来,肯定是不能和全语言课程相提并论的,但至少出发点都一样,让他们学习时能有自主的权利,能主动学习。相对宽松的环境并不总是坏事。
1-1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由下而上的学习观
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错误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这里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一点,这是很多人先入为主的想法,总认为我的经验比较丰富,一定要把知识点细化,才能容易接收,很多语言被破解的支离破碎不说,语言的魅力荡然无存,孩子们喜欢的完整性,有经验化的内容,他可能没记住那单个词的意思,但是完整的意境他却很是享受,你让他说出为什么,他也没办法道清楚,但是你活生生地剥夺他享受美的权利,不是很残忍吗?
所以完整、真实的语言环境对孩子很重要。
1-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以意义为中心
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
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说说最后一点:自主权
自主权是一种主动性,让他自己选择,拥有选择权是一件幸福的事,老是被动着听说读写,虽也能习得知识,但倘若课堂程式老化些,资源匮乏些,课堂必定乏味很多,让他们主动也是一种个性的解放,比如一年级的小朋友,本身就是叽叽喳喳的年纪,你让他端端正正坐40分钟,那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要提供一些自由,当然并不是无所欲为,课后的一个词语,围绕一个词语写话,孩子们可以尽情挥洒,于是每天可以看到很多童言稚语呢。

当语言是真正自然的
是完整的,
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与学习者相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经验的,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资源是唾手可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具备上述条件时,学习是轻松的,我们都不喜欢被动地去做一件事,就算去做了,也不是心甘情愿地完成,那么完成的这部作品,即使再完美,也或多或少带着负面的气息,与其被动接受,被动吸收,自主愉悦地学习不是更好吗?
我忽然想到了我之前也很反感被动地吸收僵化的知识,我也总是被别人说着异想天开,可我就想坚持自己的原则,我就想让他们在一种愉悦、自主的环境里学习知识、技能甚至道理,当然道理是潜移默化的,并非我说你写。
现在想来,肯定是不能和全语言课程相提并论的,但至少出发点都一样,让他们学习时能有自主的权利,能主动学习。相对宽松的环境并不总是坏事。
1-1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由下而上的学习观
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错误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这里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一点,这是很多人先入为主的想法,总认为我的经验比较丰富,一定要把知识点细化,才能容易接收,很多语言被破解的支离破碎不说,语言的魅力荡然无存,孩子们喜欢的完整性,有经验化的内容,他可能没记住那单个词的意思,但是完整的意境他却很是享受,你让他说出为什么,他也没办法道清楚,但是你活生生地剥夺他享受美的权利,不是很残忍吗?
所以完整、真实的语言环境对孩子很重要。
1-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以意义为中心
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
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说说最后一点:自主权
自主权是一种主动性,让他自己选择,拥有选择权是一件幸福的事,老是被动着听说读写,虽也能习得知识,但倘若课堂程式老化些,资源匮乏些,课堂必定乏味很多,让他们主动也是一种个性的解放,比如一年级的小朋友,本身就是叽叽喳喳的年纪,你让他端端正正坐40分钟,那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要提供一些自由,当然并不是无所欲为,课后的一个词语,围绕一个词语写话,孩子们可以尽情挥洒,于是每天可以看到很多童言稚语呢。

当语言是真正自然的
是完整的,
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与学习者相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经验的,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资源是唾手可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具备上述条件时,学习是轻松的,我们都不喜欢被动地去做一件事,就算去做了,也不是心甘情愿地完成,那么完成的这部作品,即使再完美,也或多或少带着负面的气息,与其被动接受,被动吸收,自主愉悦地学习不是更好吗?
我忽然想到了我之前也很反感被动地吸收僵化的知识,我也总是被别人说着异想天开,可我就想坚持自己的原则,我就想让他们在一种愉悦、自主的环境里学习知识、技能甚至道理,当然道理是潜移默化的,并非我说你写。
现在想来,肯定是不能和全语言课程相提并论的,但至少出发点都一样,让他们学习时能有自主的权利,能主动学习。相对宽松的环境并不总是坏事。
1-1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由下而上的学习观
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错误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这里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一点,这是很多人先入为主的想法,总认为我的经验比较丰富,一定要把知识点细化,才能容易接收,很多语言被破解的支离破碎不说,语言的魅力荡然无存,孩子们喜欢的完整性,有经验化的内容,他可能没记住那单个词的意思,但是完整的意境他却很是享受,你让他说出为什么,他也没办法道清楚,但是你活生生地剥夺他享受美的权利,不是很残忍吗?
所以完整、真实的语言环境对孩子很重要。
1-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以意义为中心
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
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说说最后一点:自主权
自主权是一种主动性,让他自己选择,拥有选择权是一件幸福的事,老是被动着听说读写,虽也能习得知识,但倘若课堂程式老化些,资源匮乏些,课堂必定乏味很多,让他们主动也是一种个性的解放,比如一年级的小朋友,本身就是叽叽喳喳的年纪,你让他端端正正坐40分钟,那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要提供一些自由,当然并不是无所欲为,课后的一个词语,围绕一个词语写话,孩子们可以尽情挥洒,于是每天可以看到很多童言稚语呢。

2-1语言是什么
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和知识的成长
很多离我们久远的年代,我们无法获悉,便从口耳相传的语言中探知一二。
语言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
语言属于我们自己,我们每个人的语言风格各有千秋,虽说都是同一种语言,有的时候我就很清晰地认识到我与父母的谈话会出现偏差,我本是调节气氛的一句话,却被认为是不尊重,这就是时代特色啊。
语言由系统化的符号组成
这是强调语法规则的重要。
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
现在越来越多网络语言的盛行不正是印证这一点吗?duang
2-2语言为什么重要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
社会的运转,需要沟通,不沟通的场所注定是无趣的。
语言是用来学习的,
语言是思考和学习的媒介。
双语和多语的环境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虽说我们没有讲多国语言,但是我的孩子确实面对着3种不同的语言,现在讲话还不是很清晰,但很庆幸的是和我交流一直都是普通话,我挺害怕他会弄混淆,也总认为他讲不清楚话就是因为语言混杂,但看到这里还真有点拨开雨雾见青天的感觉,但愿如此吧,能尽快理清头绪。

语言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所有的学习都涉及冒险,学校和家庭一样,鼓励个人有冒险精神的话,将会是孩子们学习语言的一大福音。学习语言也是一种自创的过程。父母的每一次回应实质上就是一种纠正。这不是教的纠正,所以他们乐于接受,听到回应之后,他将会又是一种新的语言呈现,这样的学习便周而复始,虽然累着但也幸福着。
3-1语言学习的历程
功能先于形式
这让我想到了一部影片《地球上的星星》,伊夏,书写有困难的小男生,老师,家长都失去信心,已经没有办法扭转的情况却在遇到一个另类的美术老师后有了改观,他既发现了伊夏的画画天赋,也让伊夏的书写得以改变,伊夏的人生亮了。形式真的那么重要吗?
由整体至部分
回归整体,将是一种情境还原,学习是为了干嘛?增长知识,活学活用,如果光学不用,怎么样?自然是忘记,这就是为什么我当初引以为豪的英语,现在什么都不是了,不就是缺少一种实战场地吗?想让学习变得容易,合情合理的情境很重要,先从整体出发,再去关注细节。整体营造出氛围,孩子才愿意融进去,才愿意听你分析,假如起初你就割裂开,就是abc,生活变得无趣,不知如何整合,怎么写出好的作品
学习如何理解和表达
婴儿时期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有它的特定意义。我们忽视意义之后,孩子的语言将得不到理解,得不到理解就意味着得不到回应,没有回应就没有纠正,没有纠正就很难有下一次进步,那么表达将变得生硬起来。我们不能忽视语言的目的性和意义性,不然语言真的很难进行下去。
提供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
这个经常有
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运作
既要放开创造,让外延更大,又要有的放矢,能制衡,不然一匹脱缰的野马是不能成大气候的。

3-2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
书面语言绝不是口头语言的简单记录。书面语言包含其他复杂层面
这话该如何理解?
书面语言比口头语言还精细吗?还是平分秋色?
书面语言有许多重要功能,这是口头语言无法企及的。那我是不是该理解为书面语言更胜一筹呢?
无论是书面语言还是口头语言,都是为了满足学习需要。听说读写是一个整体,光读,光写都是断章取义,所以我似乎又明白了一点,但还是模糊。



 

[展开全文]

1、肯古德曼在《全语言》前的序明白的表示,此书里的相关内容只是一个平台,一个基础,而不是概念、框架,阅读者可以自行延伸:书中任何论点,都不应该限制老师发展自己对全语言的界定。作者希望通过他的语言进一步促进大家思考日常教育教学现象,而是期待我们一起思考并作出调整。这样的调整也同样是我期待的,因为我处于刚入职阶段,诚然经验匮乏,但对于老教师的一些做法与言语不敢苟同,秉着“孩子是成就你的人”“教育是一生都再误”的观念,对一些现象自己摸索的艰难,而遇到《全语言》,我将它看作是一双自己为自己定制的鞋子:它的材质、厚重都是我所期盼的,但是如何与自己的脚型、肌肤完全糅合,我想我需要其他辅助工具(相关理论、实践经验)慢慢帮助磨合。

2、初期认为课程中的一切应该是设定好了:拼音——字词——短句子——长句子——段落——篇章。
阅读序言中相关内容就已经知道自己这种观念完全错误,孩子是在完整的语言环境中认识、消化、吸收与自己相关的信息与知识,随着他们智能、思维的发展,会在必要的引导下逐渐意识到当中的细微之处。端正自己错误的观念,明晰“whole=整合、完整”的重要性,当然也要明白,完整与细节,有时不可死板,权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控。
但就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将程式化的教学资源和方式统统丢开还不切实际。

3、作者的全语言教学与历史上皮亚杰提出的“完整建构主义”接近,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从中衍生出来的全语言教学观念主张让孩子置身于真实自然、丰富的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

4、其中论点一“由下而上的学习观”中理据相异:成人从小单位学起到大单位十分合乎逻辑;将小片段放在完整、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让孩子学习。其实个人认为在不放弃在整体中学习细节的大方向的前提下,这“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可以灵活调控,孩子也需要老师帮他们将细节领出来归类整合。

5、除了语言还有音乐、舞蹈、建筑、绘画、刺绣等等途径可与别人分享彼此的知识、艺术甚至情绪层面上的经验,它们和语言相比可以不完全需要通过语言文字传递信息,但是没有语言它们并不能以一种明晰的状态呈现给对方,蕴含其中的情绪、艺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朦胧状态。比如一首好的轻音乐可以让听者在其中感受到若干情愫,夹杂回忆、潜能的激发、理想的碰撞等等。

 

6、人的本性夹杂着各种欲望,各种欲望的最直接呈现方式就是表达,而人的个性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没有束缚的状态,那么这直接导致不受任何束缚的人的表达是极具个性特征的、为了达成自己的欲望,张力十足,有时与他人的欲望相违背,对他人对身边的社会团体来说就是一根刺。可是生活在社会团体中的人为了不让自己的刺显得那么生硬,他会将自己的欲望慢慢磨平、与周围糅合,这也直接导致其外在语言、行动上表达出来的方式符合大众的认知。而任何一个生活中社会团体中的个人,为了想方设法融入进去以获得自己需要额信息、满足自身的欲望等,为了让他人理解自己的意愿,就必须从他人的视角去考虑、去理解,用他人可以接受的模式来表达自己,慢慢的他的思维模式、言语呈现方式也都会落入社会团体的惯用模式中去。

最简单的例子:孩子想要明白身边成人到底在表达什么,而他自己又想要让成人明白自己的意愿那么他不能总是咿咿呀呀或是哭闹,再者想要表达想要理解他人的过程中,孩子进入模式了。



第一章
教育现状:我们把语言拆成单字、音节及单独的语音……同时也把语言变成一些与儿童的需要和经验无关的抽象事物,而忽略了语言最重要的目的——意义的沟通。
(我们为了教而教,忽略儿童认识事物的顺序、规则,课堂展示的语言多是为了完成任务。)

较易学习的语言特质:真正的、自然的、完整的、有意义的、可理解的、有趣的、与学习者相关的,属于学习者个人经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具有社会功能,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是自己想学,学习资源唾手可得、学习者有自己的使用自主权。
(关于集体中的“全语言”:一个班级那么多孩子,教师所组织的语言如果能符合大部分孩子的个人经验、日常生活等方面,个人认为已经很算是高效。可是,因为教师自身某些因素的限制、孩子成长的环境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一个集体中肯定会有一部分孩子不能融入这“全语言”。那么,如何发挥全语言教师自身最大的功能?这全语言如何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因为孩子是不固定的、成长的、个性化的个体,所以肯才说这“全语言”的界定我们可以自己发展吗?)

由上而下,由整体到细节的学习观念;将注意力放在所要传达的意义层面,而不只是语言本身;帮助学生学会了解、运用自己在听说读写上的自主权利,从而帮助发展语言和思考能力。
(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是自以为给了孩子一根拐杖、一个楼梯,以为自己在“授人以渔”,殊不知只有让孩子确立自己的主导立场、清楚自己对语言的自主权后,才是真正从孩子内在帮助其站立、行走。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学会了解、运用自己在听说读写上的自主权利?)

第二章
孩子的语言因为需要的增加而快速成长。他们通过语言学习事物时,同时学习了语言本身以及语言有关的知识。
因为语言人才能互相沟通、学习、共同计划,否则会有挫败感。
(回忆自己小时候,内向、自卑等情绪多是因为自己表达能力的欠缺,一时没找到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二也是受家庭、学校的大环境影响。)

语言是什么
1、是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和知识的成长,是沟通工具。
通过语言孩子孩子在成长中逐渐建立自己的生命观、文化观,并了解自己所属文化里的各种意义。
(这就是一个的人言语能看出他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原因了)
2、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美国人逐发展、渐修正自己的语言,使它合乎家庭和社会的规范,但仍可以保留语言中的一些个人特性。语言如果只属于我们自己就无法满足于他人沟通的需要。我们必须与他人共用一种语言。但“表达”和“理解”这两种社会需要,会削弱我们创造语言的个体张力,让个人语言落入社会语言的惯用模式中。(家人的嘲讽与不理解、学校老师给的框架、社会的认可度等,影响最大的还是来自家人的不解、老师的认可与考试的条条框框。)
3、语言由系统化的符号构成。语言的意义是使用者赋予的,而不在符号本身上面。如果个人希望自己的语言发挥作用,这些代表符号就必须得到彼此认同。但如果有必要也可以修改符号的含义。社会及个人都不断的添加、更换、修改所使用的符号,以符合新的需要,表达新意义。
语言除了要符号,以及结合符号的次序和规则外,还要有组织这些符号的系统,我们才有可能根据相同的系统彼此了解。
但语言要达到沟通的目的,就必须在使用的情境里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即同时有:符号、系统、一个使用情境。
语法使用规则是看不见的,孩子必须从自己的经验中推断出来,再学会说话和听懂别人说话的过程中,他们显示了卓越的推断能力——思维因而得到发展。
(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明确:你的语言是你自己的,在方便大家理解的基础上,可以有你自己个人的特点。语言是从个人——社会——个人模式的过渡,一旦语言使用者的语言停滞在某种状态,他即呈现出一种自我满足的停止成长的状态,很多人迷失在第二阶段的”社会“里面找不到自我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孩子没有人教会他们自己独立思考的方向,因而往往逗留在第二阶段,甚至第一阶段。)
4、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差异:年代差异、文艺群体中的俚语、专业人群中的术语等
”学校应该欣然接纳孩子语言中充满活力和多变的本质,不以所谓的语言标准性或合理性来要求学生,而是完全支持学生在语言发展上的全面性即多样性“

通过语言学习孩子学习事物+学习语言本身+学习语言知识。
语言是思考和学习的媒介。
生活在双语或多语环境中的孩子,很快能意识到周围语言的多样性,且选择使用对他们而言最必要的语言。因而若要外语教育成功,课程必须包含最真实、具有功能的使用语言的机会。

第三章
语言学习的历程
1、功能先于形式

要掌握一种语言,首先必须掌握该语言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必须学习者亲自去尝试、发明和创造,使用者经过一再的测试、修改、舍弃,慢慢发现使用语言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时,精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就进一步归纳出来父母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并非真正的去”教“,他们其实是以回应的方式帮助个人不断修正、发展。
2、由整体至部分
3、学会如何理解和表达

家人、老师都应该允许犯错、鼓励尝试。想办法防止孩子孩子犯语言使用上的错误绝对会让他们产生不安全感,并阻碍他们语言最终的发展。
”孩子以有意义的方式学习成为什么样的人“。
4、提供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
提供真实、丰富的听说读写事件,孩子会自然发展处理想的读写能力。
5、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互相运作
强调的是,只有当语言的使用具有目的性,并且发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这两股力量才能相互制衡,让孩子愿意去修正语言。
6、学校内和学校外语言发展历程是相同的

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
但是,不同的人因自身各方面因素的不同,总有发展的快慢、先后,而获取信息是人类的必须,人们渴望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获得外界与自己相关或无关的一切,从而能间接获得安全感、成就感等。所以,听说读写四种语言形式中,人们多会选择学习他认为最需要的一种。

帮助孩子创造各式各样的读写事件,同时有具备洞察力的老师在场,持续的关注、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展开全文]

    孩子的语言,会因为需要的增快而快速成长。读到这一句时就想到孩子从牙牙学语到可以说一个字,一个词,到一个句,到可以讲一个完整的故事,那个时候没有老师,孩子们因为自己的需要而学习语言,是那么的自然。语言学习的这三种向度,从一开始就在完整的语言情境中同时进行着。语言学习的“三种向度”是什么?

    语言是什么?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和知识的成长,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工具。通过一眼,孩子在成长中逐渐建立自己的生命观、文化观,并了解自己所属文化里的各种意义。语言是这样的重要,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更有责任让孩子们学好母语。一个民族的分裂总是从语言文字开始的。

    语言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我们都保留了语言中一些个人的特性,例如,每个人的声音听起来都不一样,说话也各有风格。语言的风格,《汉语修辞学》中我们探讨过。

    语言由系统化的符号组成。

   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

   语言为什么重要?

   幼儿很早就能掌握语言的这种普遍现象,如何解释?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推动幼儿学习语言的动力,是他们沟通的需要。孩子的语言会因为需要的增加而快速成长。在他们通过语言学习职务时,同时学习了语言本身,以及有关语言的知识。

    语言是用来学习的。语言是思考和学习的媒介。语言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个人学业的成功与否。

    语言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有学者认为语言能力是天生的,但是作者说语言能力并非天生的,也不是靠模仿学得的。

    学习语言是一个社会的,更事个人的创造过程。为什么婴儿的语言能飞速发展,是因为他们接受到的信号都是鼓励,他们能够自在的犯错,然后一试再试。这个现象就告诉我们,就语言发展而言,学校必须和家庭一样,鼓励个人有冒险的精神。

    语言学习的历程

    功能先于形式。人类使用语言是因为它具有实用的功能,使用者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才会去进行各种语言形式的实验。如果学校中实用的语言,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并且如同生活中所经验的,那么他们学会控制语言形式将不再是困难事。如何才能让孩子们觉得学校中实用的语言是真是的呢?

    由整体至部分。这个就是我们语言教学中的把握整体,一味地强调字、词、句,就失去了整体性,学生也无法很好的学习语言了。

    学习如何理解和表达。在学校中,人们常常将语言从有意义的、具功能性的真是实用情境中抽离,将语言变得不像语言。事实上,对学习者而言,语言唯有在社会情境中,在实用的情况下,才具有意义。

    提供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学校的语言课程,经常将真实的语言与听说及读写事件之间的关系切断。听说和读写事件,都应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而所使用的语言应该是真是的、和生活相关的语言。

    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运作。

    学校内和学校外的语言发展历程应该是相同的。如果语言课程能包含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老师有充分的语言发展知识,并能注意、追踪和支持幼儿语言的成长,那么,学校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

    书面语言有许多重要功能。

    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人们味和要创造,并且学习书面语言?因为需要!人们又如何学会它的呢?

    帮助他们的方法,就是将学校营造成一个读写环境,为孩子穿凿各式各样的读写事件,同时有具备洞察力的老师在场,持续地关注、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下面我希望阅读到的就是如何将学校营造成一个读写环境,着让我想起另一本书《打造儿童阅读环境》)

 

    

    

   

 

  

 

[展开全文]

              D388恽兰玲 初读笔记1

       《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1-3章)

    《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 这是我读书班的最后一本书。在读前三本书的时候,就听过N遍它的名字。一个“全”字给我的直觉:这是一本高深、难啃、高大上的书!可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么薄?没搞错吧?真心对不起这个“全”字啊!不过仔细想想:“全语言”?什么是全语言?怎样的语言能称其为全语言?它全在哪里?这些问题我好像都没好好想过呢。

    看着眼前这本书,封面就挺有意思:绿色的背景,上面依稀看出是一个小孩的脑袋图案,被分成好多小方块,然后像玩“华容道”似的被打乱了方格的顺序。这是什么意思?是说人大脑中的知识结构都是块状的、没有形成体系的?还是说人的语言因为没有“全”的概念,所以有凌乱、支离破碎之感?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我翻开了这本薄薄的书。
                      

【 序言、第一章:全语言发展语言较容易的途径】

           

1.对 “全语言”的认识
(1)语言历程应该回归到真实世界中,关注日常生活常见的事物,这些都是孩子们最初的阅读对象。所以,全语言主张语言历程应该回归到真实世界中。传统的将一个句子拆得支离破碎的分析、拼读教材、作业簿应该收起来,而是应该透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实际使用语言的机会,要求孩子问问题、聆听对方的回答、对回答内容的响应等,从听说读写中全方位学习语言。

【感想:“全语言主张语言历程应该回归到真实世界中”,这一点我比较认同。拿刚入学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学习充满了好奇,有太多的表达欲望,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首先将他们置身于枯燥抽象的拼音教学中,导致有些爱表达的孩子在拼读中渐渐失去了表达的兴趣,觉得学习语文是件无趣的事情。试想如果联系学生心理实际和表达欲望设计教材,让他们进行相关语言交流互动,学习应该是件有用又有趣的事吧。再拿中高年级写作文的孩子来讲,因为作文变成了一种写给老师看、写给大人看的东西,孩子想说的心理话不能说,真实的不完美的话不敢说,因此这样的无用的、虚假的语言表达成了孩子笔下的痛。】
(2)全语言之父——肯·古德曼,全语言除与语言相关的理论,也融合了杜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观及反思式教学观、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以及维果斯基所探讨的学习的社会因素等精义,超越了单一语言课程论。

【感想:初读,不太理解。猜想,这是“全”的一部分吧。】
(3)全语言不只是一种语言教学法,它更是一种教育哲学观,是通过对语言、学习、课程、教学与教师四者的重新思考,而产生的有别于传统的态度。

【感想: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全语言并不是教给教师教学语言的方法,而是告诉你应该用全语音的视角和教育观念去指导自己的语言教学?】

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1)传统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语言的学习。因为学校把完整的语言,拆成抽象而细碎的小片段,人为幼儿学习简单细小的事物会学得比较好,把语言拆成单字、音节及单独的语音,这么一来,同时把语言变成一些与儿童的需要和经验无关的抽象事物,忽略了语言最重要的目的——意义的沟通。

【感想:就是“语言特质与学习难易度对照表”上讲的:具有社会意义、对学习者而言有目的的才是学生感兴趣的,反之自然就难了。】
(2)由下而上的学习观:应该先学整体,再注意到细节。对字母、字音、词语、句子等这些语言中的小片段,不要单独处理,应该放在完整、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让学生学习。

【感想:这让我想起小孩子看动画片,在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中听语言,或许有些词他还是不理解,但并不影响他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时间久些,他还能蹦出好些个新鲜词汇以及N多熟溜的长句子出来。这还真不是先学词汇再组装成句子的传统学习过程。】
(3)人工化的技能程式:学校课程中人工化、程序化的小技巧训练,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

【感想:语文老师都有感受,能举出好多实例,真切的疼痛感,不多说。】
(4)错位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语言教学的学习焦点应该是:为使用语言而学习。一旦为语言而语言,就会在一些无关问题上周旋,失去了其最终意义。

【感想:这是有一阵特别强调“语用”的原因吧,因为我们教学时为语言而语言,却忘了学习语言最终的目的——运用语言。】
(5)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语言课程的无趣、无意义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当听说读写与学生自身的想法、生活或经验无关联时,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想:最近在教拼音,如果单纯的就拼音教拼音,孩子会上得打哈欠。但是如果将所学拼音词放在一个语境儿歌中,孩子立马读得兴趣盎然。如果再让他联系生活找找这些音节藏在哪里,他们会更有兴趣,因为他回答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将词汇进行语言的表达,这也是语用。】


3.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1)与学习者生活经验有关:对学习者而言,语言必须是完整的、有意义的,而且是与生活经验相关的。
(2)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学生必须是为了自己生活上或学习上的需要而使用语言,学生对自己的语言学习有自主权,可以决定使用语言是为了什么目的、如何去使用、何时使用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些权利。
(3)以意义为中心: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要把注意力放在所要传达的意义层面,而不是只在语言本身,可以学得更好。
(4)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语言课程应该善于利用学生入学前已具备的语言能力、个人特点、个体差异,以及他们在学校以外的学习经验。
(5)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学校的课程应该能在学习上授权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感想:这里讲的跟上一节内容是相对的,很容易理解。我尤其想到了我们语文教学上老师和学生普遍头疼的写作问题。当于永正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转述”的时候,学生是多么乐意去表达自己,因为那是和他生活经验相关的、有意义的。当管建刚老师创建“班级周报”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的时候,学生的表达真正做到了“我手写我口”,写自己想说的话,这既是自我表达的需要,又是同学交流的必要。当写作表达有意义、允许有自我、有差异的时候,即使是写作这样的大难题也变得轻松简单起来了。】

 

【第二章  语言是什么?为什么?】

2-1语言是什么?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工具。通过语言,孩子在成长中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生命观、文化观、并了解自己所属文化里的各种意义。当孩子掌握了一种语言,他们同时也了解了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和价值观。语言,让人们的各种思想能够微妙而复杂地连结在一起。

    我们以语言来反映经验,并以符号呈现。

如果对读写或文字的使用加以限制,无异是对社会和个人力量的限制。

    人类的语言,代表着使用者的思想,并不只是一串声音而已。

    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

    新词,人来创造的书面语言,正可用来延伸社会的群体记忆,拓展沟通的极限。

    一个全语言的课程,接受学校从各种角度来处理语言的全面性。

   ·每一代的语言,多少都跟前一代有些不同。

【感想:所以,管建刚老师提倡学生的作文中,要写属于学生时代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有时代性、有新鲜感、有感染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喜欢说,喜欢听。】

   ·在乐师、青少年、科学家和作家这一类的群体中,经常产生一些词汇,并快速地流行起来。这些称之为俚语的词汇出现得快,也消失得快。

【感想: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网络流行语(神马、酱紫、冏、给力、醉了)等等,一旦流行,传播很快,但是很快又会被新一波的新词所替代。没有多少生命力。】

    学校应该欣然接纳语言中充满活力和多变的本质。学生在方言和用语上所呈现的多样性,并不是什么坏事!老师不以所谓的语言标准性或合理性来要求学生,而是完全地支持学生在语言发展上的全面性及多样性,这有时多么令老师有成就感啊!

【感想:确实如此,老师们发微信,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诸如“点赞、萌萌哒、蛮拼的、正能量”之类的语言都层出不穷地吸人眼球,怎能限制接受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强悍的学生呢?如果学生平时说的是一套他们认可的“语言系统”,上课、作文时又是另一套老师认可的“语言系统”,这样的语言学习怎能有效并令人愉悦呢?】

 

2—2   语言为什么重要?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孩子必须与周围的人保持持续的、紧密的沟通,而语言正是他们进行沟通的关键。凭借语言,孩子逐渐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也知道其他人对世界的看法。孩子学习语言,正是因为语言是生存的工具之一。这样的学习目的既明确又清晰,语言的学习也就自然变得容易了。孩子的语言,会因为需要的增加而快速成长。在他们通过语言学习事物时,同时学习了语言本身以及与语言有关的知识。语言学习的这三种向度,从一开始就在完整的语言情境中同时进行。

【疑惑:语言学习的三个向度是什么?是我加粗的三句话吗?】

    语言是用来学习的。语言是思考和学习的媒介。语言的发展会随着学习历程往前推进。史密斯认为,认知发展有三个阶段:觉知——形成概念——呈现。依照这种说法,学习必须在概念呈现出来之后,才算完成。语言就是人类最常见的呈现方式。

【感想:呈现应该就是语言表达。而所谓的完成学习,就是必须能够通过语言表达呈现出来,才算是真正的理解。有点像我们的研读,开始只是初步的触碰和感知,慢慢梳理形成一个概念,最后能够通过语言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个方式可能是回答问题,可能是阐述观点,但都需要语言表达。】

    一个多语环境中的小孩,从来不会因为人们讲不同的语言带来困难。他们很快就能理出头绪,知道对何人在何时该讲何种语言。当语言是必须且随手可得时,学习语言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第三章    语言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3—1   语言学习的历程

一、功能先于形式

    如同许多其他事物一样,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形式的注意,总是在感受到实用功能之后才产生。

    人类使用语言是因为它具有实用的功能,使用者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才会去进行各种语言形式的实验。所以,在发展语言形式概念的过程中,使用者难免会犯下一些错误。全语言课程方案接受孩子在冒险和犯错中学习的事实。

二、由整体到部分

    事实上,认为婴儿先学单字,再将单字组合成句子的想法,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的产生,其实是因为婴儿在一开始的时候,控制发音的生理能力极为有限;但是,每个如“咿咿”、“呀呀”的发声,事实上都是一句完整的话,代表的意义可能是“过来抱抱我,我需要一些照顾、关心”。婴儿此时正处于某些学者所称的“单词句”时期。

    事实上,人类学习语言,是由整体开始,再逐渐进入局部的。整体永远多于各局部的总合,而且,任何局部的价值或意义,都只能在真正的说话事件中、在完整的话语里,才有可能学得完整。每一个人都必须在一个整体的情境、经验中,才能学会其中比较片段的语言成分或技巧。

【启发:所以,当我们给孩子解释一个词语时,你整个语句的表达都对这个词语起到了辅助作用,不要忽视自己语言的整体性。再比如低年级的孩子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因为年龄、阅历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不表示他们不理解大人的语言。因此,老师或者成人的语言系统都是他们学习语言的范本或运用的情境,因此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美感。】

三、学习如何理解和表达

    事实上,对学习者而言,语言惟有在社会情境中,在使用的情况下,才具有意义。

    听说事件中所使用的是口头语言。一个听说事件所包含的,不只是语言本身,还包括说话和听话的人,他们的目的和意图,以及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当然还包含了说话时的状况和情境。

    读写事件中则使用书面语言。在大部分的读写事件中,通常只有写者或读者一方在场。因此,写者在写的时候,心中必须有读者的存在,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心中也必须有写者的存在。虽然读写时间中必须具备的现场情境。因此,书面的文字必须提供线索,以便于读者或写者建立一种“情景感”。

    只要处在丰富的书面语言环境中,孩子自然会发展出理想的读写能力。听说和读写事件,都应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而所使用的语言应该是真实的、和生活相关的语言。课程设计者却将语言变得极为抽象,已经从根本上摧毁了它。将语言从情境中抽离,事实上是把它变得难学了。

    一个成功的全语言课程方案中,老师会尽最大可能地提供各种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

【感想:或许是一种巧合,最近刚刚申报了一个小课题“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语境的还原与创设的研究”,就是想到可否将文本中抽象的、难理解的语言,进行一个语境的还原或创设,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能共鸣的情境,从而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相关训练,从课堂中发展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学习了这本书,我想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一定会更深入一些。】

 

四、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运作

    孩子的语言发展,也有两股力量:第一股力量是由内向外扩张的个人的创造力,这股力量使孩子不停地发明语言,持续打破语言的限制,扩展它的使用范围;另一股力量则是由外往内集中的凝聚力,来自周围的人群,持续地将孩子的语言集中到一个共通的意义和形式上去。

    必须强调的是,只有当语言的使用具有目的性,并且发生在真实的社会情景当中,这两股力量才能发挥互相制衡的作用,让孩子愿意去修正语言。学校可以参与这个制衡的过程,但不应该以超前的、脱离情境的方法,去教导语言的规则,而使得这两股力量失去平衡。

    学校内和学校外的语言发展历程应该是相同的。学校外那些助长语言发展的条件,同样可以用来帮助儿童在学校内的语言学习。如果学校能尽量营造出让语言容易学的条件,它就能使学生的语言发展和通过语言学习知识,这一体两面同时达成。

【感想:第一股力量是内因,是孩子的自我发展需要;第二股力量是外因,是环境的作用。作为学校和老师而言,我们应该尽量营造出让语言容易学的条件,帮助学生通过语言学习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使一体两面同时达成。】

 

3—2    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媒介,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重叠。

    书面语言具有口头语言的所有基本特质,那就是在有意义的语言活动中,所使用的符号和系统。

    阅读的发展都限于听、说、写的发展。听、说、读、写四种语言形式中,人们会先去学习他认为最需要的那一种。

【疑问:既然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那为什么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还不错,但书面语言使用起来就比较困难呢?而有些孩子擅长写作,可站起来说话却吞吞吐吐呢?这足以说明书面语言并非只是口头语言的记录,它还包含其他复杂的层面;而口头表达也并非比书面表达更容易,它也包括表达者当时的心理活动、性格特点等等。那这个平行怎么理解呢?】

 

[展开全文]

《全语言的全 全在哪里》序言 第一章—第三章初读笔记
 D393  萨那依尔

 第一章 全语言发展语言较容易的途径

孩子入学时,就已经掌握了语言,他们十分希望了解周围的世界。如果学校把语言切割成小片段,有意义的事物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而无意义的事物,是孩子们很难理解的。抽象的学习片段,也让孩子们很难以掌握、不容易记住,孩子们变逐渐认为,学校只是一个学习无意义事物的地方。

语言特质与学习难易度对照表

当语言具有下列特质时,比较容易学习:

是真正的、自然的

是完整的

是有意义、可以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与学习者相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的经验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资源唾手可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当语言具有下列特质时,比较难学习

是人工的、不实际的

是零碎而片段的

是无意义、无法理解的

是呆板且无趣的

与学习者无关的

是属于他人的经验

与实际生活不相干

不具任何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没有明显的目的

学习者被强迫而学

学习资源是难以取得的

学习者完全没有自主权

1-1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1、由上而下的学习观

   对字母、字音、词语、句子等这些语言中的小片段,全语言教师不会单独去处理,而是将这些小片段放在完整、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让孩子学习。

2、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许多所谓的“技能”,事实上是由某些人主观推断出来的。

3、错位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4、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1-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1、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对学习者而言,语言必须是完整的、有意义的,而且是与生活经验相关的。

2、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学生必须是为了自己生活上或者学习上的需要而使用语言。

3、以意义为中心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通过语言学习了其他的事物。

4、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学校所提供的语言课程,应该善于利用学生入学前已具备的语言能力,以及他们在学校以外的学习经验。

5、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学校的课程应该能在学习上授权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第二章 语言是什么?为什么?

孩子的语言,会因为需要的增加而快速成长。在他们通过语言学习事物时,同时也学习了语言本身以及与语言有关的知识。语言学习的这三种向度,从一开始就在完整的语言情境中同时进行着。

2-1语言是什么

1、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和知识的成长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我们用语言来反映经验,并以符号呈现。书面语言(文字)大大地延展了人类的记忆范围,因为它可以储存大量的知识,超过任何头脑所能储存的容量,甚至让我们能和远距离的或者其他时空的人,包括过去的作者产生联系。

2、语言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

   语言非少数人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发展语言的天赋,甚至在必要的时候,有些人还可以学会两种以上的语言。

3、语言由系统化的符号组成  

   符号本身不具有意义。我们可以组成数个符号变成字,用来代表某一种事物、感觉或想法。

   我们所需要的不仅是符号而已,我们也需要组织这些符号的系统,让我们可以表达某些事物、感觉和想法,还能传递各种事物之间多变的关系。

   语法,就是统整语言的系统,它包含的是语言使用的规则。

4、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

   任何一个人类族群,都有口头语言。但语言不限于说与听,我们可以用任何符号系统来创造或代表语言。

   当人类社会察觉到口头语言无法进行跨时空的沟通时,书面的语言系统便应运而生。

   在现代社会里,语言的定义更为宽广,甚至包括电脑语言或机器语言。

2-2语言为什么重要

1、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

    推动幼儿学习语言的动力,是他们沟通的需要。语言的实际发展,是关系到个人生存的事情。因为人类出生时,是完全无助的,所以必须借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才能得以生存。

2、语言是用来学习的

语言是思考和学习的媒介。语言的发展会随着学习历程往前推进。

语言就是人类最常见的呈现形式。

3、双语或多语的环境

生长在双语或多语环境中的孩子,很快就能意识到周围语言的多样性,而且会选择使用对他们而言最必要的语言。

许多双语的孩子,虽然能够完全了解家中的母语,但在交谈时,却宁愿用英语。这样的行为,正显示出语言的复杂功能及这些孩子微妙的社会价值观。

第三章  语言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婴儿的每个“咿咿”、“呀呀”的发声,事实上都是一句完整的话,代表的意义可能是“过来抱抱我,我需要一些照顾、关心”。婴儿在这个时期中,每一个“词”虽然是一串无法区分的语音,但事实上,在那个特定的情境中,发声的婴儿已经归纳出特定的意义。

3-1语言学习的历程

1、功能先于形式

人类使用语言是因为它具有实用的功能,使用者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才会进行各种语言的实验。

2、由整体至部分

   人类学习语言,是由整体开始,再逐渐进入局部。想让语言学习变得容易,就必须帮助学习者从整体出发,再去注意语言的细节。

3、学习如何理解和表达

    人们常常将语言从有意义的、具功能性的真实使用情境中抽离,将语言变得不像语言。事实上,对学习者而言,语言惟有在社会情境下,在使用的情况下,才具有意义。

4、提供真实的听说或读写事件

   听说事件使用的是口头语言,读写事件中则使用的是书面语言。

5、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运作

   只有当语言的使用具有目的性,并且发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这两股力量才能发挥互相制衡的作用,让孩子愿意去修正语言。

6、学校内和学校外的语言发展历程应该是相同的

   不管在学校内还是在学校外,儿童的语言的发展历程,事实上都是一样的。学校外那些助长语言发展的条件,同样可以帮助儿童在学校内的语言学习;反过来说,学校中那些特意的安排,让学习语言变得很难的情况,即使在学校以外的情境中,也同样会妨碍语言的学习。

3-2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媒介,并有相当程度的重叠。

1、书面语言由许多重要的功能

    在文明的社会中,书面语言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环境文字、职业文字、信息文字、休闲文字、仪式文字。

2、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事实上,学生在做的事,不过是试着要了解文字和意义而已。帮助他们的方法,就是将学校营造一个读写环境,为孩子创造各式各样的读写事件,同时有具备洞察力的老师在场,持续的关注、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展开全文]

《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初读笔记1(序言,第1-3章)

作者序: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描绘全语言运动的本质,包括它的理论基础、重要观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更明确地说,本书将会:

描述我们对语言及语言发展的观点。

呈现全语言在读写发展上的立场,包括对阅读和书写或写作发展的看法。

为家长和老师提供一些基本原则,帮助儿童发展读写能力。

介绍各种成功的全语言课程方案。

提供建议,协助老师建立一个全语言课程方案,或是由旧课程转型为全语言课程。

译者序:

全语言不只是一种语言教学法,它更是一种教育哲学观,是通过对语言、学习、课程、教学与教师四者的重新思考,而产生的有别于传统的态度。

第一章    全语言

让语言保留它的完整性吧!

只有当孩子必须使用语言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学习才有目的,才能发挥功用。

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由下而上的学习观;人工化的技能程式;错位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以意义为中心;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感受:

“全语言”对我来说,是一个新鲜的词汇,也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此书章节不多,但正如译者所说,概括了全语言的主要精神。阅读序言和第一章的内容,我想谈谈自己对“全语言”的粗浅理解。我们的语言教学应以全面同步提升儿童聆听、语言表达、识字、阅读和语言思维发展能力为目标,通过有趣、系统、循序渐进的综合学习,使孩子的语言智力得以发展,孩子的语言潜能得以开发,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

第二章  语言 

语言是什么?

1.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和知识的成长。

2.语言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

3.语言由系统化的符号组成。

4.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

语言为什么重要?

1.语言是用来沟通的。

2.语言第用来学习的。

3.生长在双语或多语环境中的孩子,很快就能意识到周围语言的多样性,而且会选择使用对他们而言最必要的语言。

第三章  语言学习

语言学习的历程

1.功能先于形式

2.由整体至部分

3.学习如何理解和表达

4.提供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

5.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运作

6.学校内和学校外的语言发展历程应该是相同的

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

1. 书面语言由许多重要功能

2.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感受:

读到关于语言的学习,让我想到最近听的一节课。课文教学,先从字入手,把生字排排队一个个罗列出来,让低年级的孩子读,加拼音读、去拼音读。当时我就在想,这样做科学吗?单独的一个字,在毫无语境的情况下,让孩子读,他们理解吗?知道如何运用吗?将语言从有意义的、具功能性的真实使用情境中抽离,这还有意义吗?所以,对于学习者而言,语言惟有在社会情境中,在使用的情况下,才具有意义,这样的语言学习才更容易。正所谓我们平时所讲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是一个道理吧。

[展开全文]

授课教师

研修营导师组

课程特色

文档(7)
作业(3)

学员动态

倚楼听听风 的作业""已被批阅
绿茵 的作业""已被批阅
萨那依尔 的作业""已被批阅
石头姑娘 的作业""已被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