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计划
(0人评价)
全语言理论与实践

《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研读

价格 100凤凰贝
该课程属于 第二期凤凰读书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D416葵衣《全语言》初读笔记(第一二三章)

刚拿到这本书时,感觉薄薄的一本,内容一定浅显易懂。但在初读过之后,才感觉读起来很有些吃力,果真像大家在读书群里说的:修辞学是把一本厚书读薄了,而全语言则要照厚了去读。

浅浅地翻看了一遍,本书的“全语言”是指"Whole  Language",其中的"Whole"是整合、完整的意思,蕴含全语言的精神。作者肯.古德曼被称为“全语言之父”,本书《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 》是古德曼诠释全语言最重要的著作。目的在于描绘全语言运动的本质,包括它的理论基础、重要观点以及未来的发展。作者还告诉我们“全语言不只是一种语言教学法”,它更是一种教育哲学观,是通过对语言、学习、课程、教学与教师四者的重新思考而产生的的有别于传统的态度,它是一些观念、态度和原则。

读完之后,问题多多,先把重点记下来,慢慢学习、吸收、消化和解决吧。

第一章 全语言发展语言较容易的途径

孩子入学时,就已经掌握了语言,他们十分希望了解周围的世界。如果学校把语言切割成小片段,有意义的事物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而无意义的事物,是孩子们很难理解的。抽象的学习片段,也让孩子们很难以掌握、不容易记住,孩子们变逐渐认为,学校只是一个学习无意义事物的地方。

(思考:掌握语言,学习语言孩子入学前是有浓厚兴趣的,希望学习,希望了解世界,这是孩子的天性。孩子觉得好玩,想学,乐学。完全是玩中学习,玩中成长。这是孩子们喜欢的教学方式。但是如果学校把有意义的事变得毫无意义,那孩子们就觉得很难理解,从而不想学习,越有不想学的抵触情绪,越是让孩子学习,那孩子越发厌学,这将形成不良的循环,最后导致孩子认为学校只是一个学习毫无意义事物的地方。因此我觉得学校教学的方式很值得我们老师去研究,去探讨。)

语言特质与学习难易度对照表

当语言具有下列特质时,比较容易学习:

是真正的、自然的

是完整的

是有意义、可以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与学习者相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的经验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资源唾手可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当语言具有下列特质时,比较难学习:

是人工的、不实际的

是零碎而片段的

是无意义、无法理解的

是呆板且无趣的

与学习者无关的

是属于他人的经验

与实际生活不相干

不具任何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没有明显的目的

学习者被强迫而学

学习资源是难以取得的

学习者完全没有自主权

(思考:阅读这样的语言特质,我强烈地感受到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是非常愉快而充满趣味的,并且是高效的。孩子入学时,就已经对语言有基本的掌握,他们热切地想了解世界,如果这时候我们按照孩子们喜欢的方式的教学,孩子们学习更有积极性,学习的热情更高,学习的效率就更好,这样也就形成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语言好了,还会带动其他,学习其他的知识,孩子们也会兴趣盎然,从而觉得学校是个有趣的地方,孩子们喜欢学,愿意学。)

1-1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1、由上而下的学习观

  对字母、字音、词语、句子等这些语言中的小片段,全语言教师不会单独去处理,而是将这些小片段放在完整、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让孩子学习。

感悟:语言不能孤立的去学,而应该放到具体语境中去学。

2、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许多所谓的“技能”,事实上是由某些人主观推断出来的。

3、错位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4、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思考:我们教书写或写作,其实是在教写字、拼字或其他机械式的练习,这样的课堂,衍生出来对阅读产生的厌恶,学生变成了机械的接受的“容器”。应该将学校的语言学习,回归到真实世界中的原来状态;将教科书、作业本和考试搁置一旁,邀请孩子通过读写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学习阅读和书写。)

1-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1、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对学习者而言,语言必须是完整的、有意义的,而且是与生活经验相关的。

(思考:其实这是直接经验说,充分关注到孩子的生活经验,而且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孩子们学得会更快,更喜欢学习,学习就变得相对容易。)

2、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学生必须是为了自己生活上或者学习上的需要而使用语言。

3、以意义为中心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通过语言学习了其他的事物。

(思考:将注意力放在所要传达的意义层面,而不仅仅是语言本身,反而可以将语言学得更好。学习语言,通过语言来学习事物,是同时进行的,不为“阅读”而“阅读”,而是将阅读融进日常生活中,让读故事、看杂志、读报纸、看电视指南……的同时学会了阅读。于无声处受益。)

4、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学校所提供的语言课程,应该善于利用学生入学前已具备的语言能力,以及他们在学校以外的学习经验。

(思考: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存在诸多差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了解孩子的自身的特点,对孩子多一些了解:他们是谁、来字何处、说话的方式、阅读的内容、入学前的经验等等。学校尊重了每一位学习者的这些差异,孩子们就会觉得受重视,受关心,从而会有心存感激,更有兴趣,更有热情,更有动力,努力学好。)

5、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学校的课程应该能在学习上授权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思考:学生在发展读写能力时,运用语言的自主性愈大,学习成功的机会也就愈高。如果学校让孩子们主导自己在语言上的使用及学习,在自己的听、说、读、写及思考上都拥有自主的权力,那么,他们就会逐渐了解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和能力。)

第二章  语言

语言是什么?

1.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和知识的成长。

2.语言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

3.语言由系统化的符号组成。

4.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

语言为什么重要?

1.语言是用来沟通的。

2.语言第用来学习的。

3.生长在双语或多语环境中的孩子,很快就能意识到周围语言的多样性,而且会选择使用对他们而言最必要的语言。

第三章  语言学习

语言学习的历程

1.功能先于形式

2.由整体至部分

思考:曾经在《草房子》共读交流之前做过一个小调查,我先让读了一遍的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发现他们关注的往往是故事情节,整个故事;读了两遍的孩子开始关注小说中的各种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读了三遍以上的孩子则开始关注书的主题、思考出这本书一个章节一个人物,看似散乱,但是因为主人公桑桑的存在(桑桑与各个人物都有关系,他像一条无形的线索)整本书连成了一个整体。有的孩子这时发现曹文轩的语言特点,并开始研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3.学习如何理解和表达

4.提供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

思考语言最重要的目的是意义的沟通。所以学习的材料也好,学习的过程也好,要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阅读也是如此,除了一遍一遍地读,由下而上地学习。还有就是要将自己投入其中去读,这样会感同身受,同时,通过语言,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生命观、文化观等,还可完善自我,促进自我的成长;在阅读中,语言甚至能为读者创造新的体验。这样外发的凝聚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运作,并且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内力和外力才能发挥互相制衡的作用,让学生愿意去修正语言。

5.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运作

6.学校内和学校外的语言发展历程应该是相同的

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

1. 书面语言由许多重要功能

2.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感受:读到关于语言的学习,让我想到最近听的一节课。课文教学,先从字入手,把生字排排队一个个罗列出来,让低年级的孩子读,加拼音读、去拼音读。当时我就在想,这样做科学吗?单独的一个字,在毫无语境的情况下,让孩子读,他们理解吗?知道如何运用吗?将语言从有意义的、具功能性的真实使用情境中抽离,这还有意义吗?所以,对于学习者而言,语言惟有在社会情境中,在使用的情况下,才具有意义,这样的语言学习才更容易。正所谓我们平时所讲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是一个道理吧。

3-1语言学习的历程

1、功能先于形式

所有的孩子都具有这种能力,所以,如果学校中使用的语言,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并且如同生活中所经验的,那么他们学会控制语言形式将不再是困难事。

2、由整体至部分(细节)

事实上,人类学习语言,是由整体开始,再逐渐进入局部的。我们先在熟悉的情况中,发出完整的话语,稍后才会注意到像音或字之类的语言细部,进而发展出控制这些细部的能力,并慢慢地开始去实验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整体意义的关系。整体永远多于各局部的总合,而且,任何局部的价值或意义,都只能在真正的说话事件中、在完整的话语里,才有可能学得完整。”

3、学习如何理解和表达

  事实上,对学习者而言,语言惟有在社会情境中,在使用的情况下,才具有意义。

4、提供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

学校的语言课程,经常讲真实的语言与听说及读写事件之间的关系切断。将语言从情境中抽离,事实上是把它变得难学了。老师尽最大可能地提供各种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

(思考:由此,我想到了三年级的起步作文,习作1就是要求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教学时,我与孩子们做了一个游戏“独一无二的宝贝”,我准备了一个盒子,在盒子内放了一面镜子,让孩子们猜猜里面放了什么宝贝;然后让孩子们自己来看,通过照镜子,发现原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贝就是自己。活动时,我让孩子们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心理活动,同学们的表情。活动后,孩子们基本都能把活动的经过完整地写下来。我想,这可能就是因为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写作事件吧。)

5、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运作

必须再一次强调的是,只有当语言的使用含有目的性,并且发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当中,这两股力量才能发挥互相制衡的作用,让孩子愿意去修正语言。

6、学校内和学校外的语言发展历程应该是相同的

如果语言课程能包涵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老师有充分的语言发展知识,并能注意、追踪和支持幼儿语言的成长,那么,学校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3-2 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

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媒介,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重叠。

“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书面语言绝对不是口语的记录而已”这一观点,对于所有教师来说,都非常容易接受,甚至早已有所听闻,或自认为就应该是这样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却鲜有看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听”写活动。“说”也不能看到每个孩子都能说完整的话,更不谈有条理。可“听说读写”就是语文的本质啊。而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孩子的特质,与其喜欢的或适合他的方式,进行有选择的沟通。

一点困惑:

“序”第5页第三自然段有这样一个句子:“全语言不只是一种语言教学法,它更是一种教育哲学观,是通过对语言、学习、课程、教学与教师四者的重新思考,而产生的有别于传统的态度。”下文又说:“全语言既然不是一种教学法,而是一些观念、态度和原则,自然无法以呈现教学过程的方式来介绍;而全语言最重要的基础、原则和精神,大概都含纳在本书中。”这两句话是否前后矛盾?“全语言”到底是一种教学法吗?

[展开全文]

“教材(教科书)只是个例子”这样的理论我是早就接受了的。尽管我对其为主导的教学和纯粹技能训练为目标的语言课程也有所怀疑。但自己只能在所谓技能训练上有所思考有所改善,从趣味上进行一些所谓的“巧妙”构思以外,我是没有能力离开教材来教学的。因为我自己无法获取教材以外的完整系列呈现给学生。在对学生学习情况了解的前提下,“鱼”与“渔”的理念同样是我所明了的,然而教师于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究竟该发挥到怎样的一个“度”,学生于学习过程中究竟有多大的自主权,自己还是较难把握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自主”与“自流”的界限模糊一度使自己迷失。“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观无疑在我们的教改中具体体现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归还。而作为一个“全人”的学生之所介入的语言学习必然是“全语言”的。也自然会超越单一的语言课程本身。继之我从译者序中将“whole”读到了“整合”这一动词性。它超越了初读时对“完整”或“全”这一名词性的内涵阐述的概念。

“全语言既然不是一种教学法,而是一些观念、态度和原则,自然无法以呈现教学过程的方式来介绍;只参考教室实践,也无法掌握全语言的精髓。”这对于自己的阅读又带来了另一种挑战,它原来没有可以现在照搬的操作。它将会极其抽象,然而你的实践会无限制地填充它,所以它是很薄的一本书,却涵盖了极丰厚的内容,你可以将其读得与你整个教育生涯一样的厚重。

[展开全文]

初读笔记1

序言

1.“全语言”产生的背景

全语言运动始自于老师对教学和课程的一种反叛。面对学生语文学习上的困难和失败,老师们开始对教科书主导的教学和以技能训练为目标的语言课程产生了怀疑。他们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判断,认为课程应该更合乎学生的学习本质和需要,而基于对学生的了解,老师在教学上,应该有较大的自主权,于是开始寻求教学上的其他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学者的理论和研究对全语言的概念形成带来了帮助。其中肯·古德曼的阅读历程和语言课程理论对当时学术界和实践界的相关研究者,在观念上的启发尤大,并且对全语言运动的形成和推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被称为“全语言之父”。

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1)从内容上:语言是人工的、不实际的;是零碎而片段的;是无意义的、无法理解的;是呆板且无趣的;与学习者无关的;是属于他人的经验;与实际生活不相干的;不具任何社会功能;学习者被强迫而学;学习资源是难以取得的;学习者完全没有自主权。这些情况下,会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2)从途径上:由下而上的学习观,也就是从小单位开始学起;人工化的技能程式,会让学校变成一个充满挫折和迷惑的地方,让学生在失败中挣扎;为语言而教语言,让学生像语言家一样去分析讨论语言时,原来的学习焦点——为使用语言而学习,就被混淆了。这些状况下的语言学习就变得很难。

3.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容易?

(1)从内容上:语言是真正的,自然的;是完整的;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是有趣的;是与学习者相关的;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的经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具有社会功能;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学习者自己想学的;学习资源是唾手可得的;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这样的语言会让语言学习变得容易。

(2)从途径上:以意义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通过语言学习了其他的事物;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学校所提供的语言课程,应该善于利用学生入学前已具备的语言能力以及他们在学校以外的学校经验。尊重每一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就没有所谓的“学习困难生”了;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过程的主人。

 

【读后感】

才看了序言和第一章,我便开始怀疑自己,怀疑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仿佛都在违背着全语言的观念。一年级的孩子刚刚学习汉语拼音,不是将完整自然的语言,拆成抽象而细碎的小片段吗?我们学习课文时,不是先要过字词关吗?我们不是经常会理解词,理解句,学习某种表达方法?我们的孩子不是经常要完成各种各样的语文练习吗?字词训练,句子训练,阅读训练,作文训练……不都是一块块割裂的吗?我们的语言学习很多时候不都是与学生的生活无关的吗?我们的学生什么时候有过自主选择的权利……我们似乎经常在割裂语言,在强迫我们的孩子学习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为了让他们考好试,我们要经常复习,单元复习,归类复习,综合复习,学生要不断地练习,美其名曰提高应试能力。我们的孩子似乎也被我们这群“霸道”的老师引上了“邪路”……脑子里莫名地冒出了很多让我胆颤的念头,我们不是全语言老师,我们的学校不是全语言学校。

“学生对自己语言学习有自主权;他们可以决定使用语言是为了什么目的、如何去使用、何时使用等,而教师也能尊重学生的这些权利。”一读到这样的语言,各种各样的疑问便会涌到脑海中,我们什么时候能给学生这样的自主权?如果给学生这样的自主权,我们的课堂该是怎样的课堂?“学校开始让学生有机会实际使用语言;鼓励学生谈论他们学习的事物;要求学生问问题,聆听对方的回答,对回答的内容作回应或作更进一步的讨论;建议学生记录生活里发生的事,与他人分享经验;指导学生为获取资讯而阅读……”我在想这样的课堂,还有固定的教材吗?还需要固定的教材吗……这本书像一颗石子投水,水波串串的同时,引领我们深入阅读,深入思考。

第二章 语言

一、语言是什么

1.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和知识的成长

(1)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工具。通过语言,孩子在成长中逐渐建立自己的生命观、文化观,并了解自己所属文化里的各种意义。

(2)我们用语言来反映经验,并以符号呈现。通过语言,我们才能分享所学所知,获得单凭个人无法获取的知识。

(3)书面语言大大延展了人类的记忆范围,因为它可以储存大量的知识,超过任何人类头脑所能储存的容量,甚至让我们能和远距离的或其他时空的人,包括过去的作者产生联系。

2.语言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

(1)语言并非是少数人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发展语言的天赋。人们在婴儿时期开始,就有与他人沟通的需要和能力,甚至会创造自己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逐渐发展、修正自己的语言,使它合乎家庭和社会的规范。

(2)语言如果只属于自己,就无法满足我们与他人沟通的需要。表达与理解这两种社会需要,让个人的语言落入社会语言的惯用模式中。

3.语言由系统化的符号组成

(1)语言的意义是使用者赋予的,而不附在符号本身上面。

(2)我们所需要的,不仅是符号而已,我们也需要组织这些符号的系统,让我们可以表达某些事物、感觉和想法,还能传递各种事物之间多变的关系。

(3)我们可以把语言视为音、字母、字、词和句子的组合。但是,语言要达到沟通的目的,就必须在使用的情境里,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同时有符号、系统和一个使用的情境,才能发挥作用。

(4)语法就是统整语言的系统,它包含的是语言使用的规则。规则在语言中是看不见的,孩子们必须从自己的经验中推断出来。

4.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

(1)任何一个人类族群,都有口头语言。当人类社会察觉到口头语言无法进行跨时空的沟通时,书面语言系统便应运而生。它可用来延伸社会的群体记忆,拓展沟通的极限。

(2)个人和社会都在持续变化,语言也一定跟着不断改变,以符号个人和社会的使用需要。如:

①每一代的语言,多少都跟前一代有些不同。

②在乐师、青少年、科学家和作家这一类的群体中,经常产生一些词汇,并快速地流行起来。

③类似高科技的专有名词,或精彩的隐喻词等,这些特殊的语言形式,常常是一群有共同兴趣和经验的特定群体所发明的。

④各种语言其实都算是同一语系的方言。

二、语言为什么重要

1.语言是用来沟通的

(1)推动幼儿学习语言的动力,是他们沟通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它是生存的工具之一。

(2)孩子们通过语言学习事物时,同时学习了语言本身,以及有关语言的知识。从一开始,语言学习的这三种向度,就在完整的语言情境中同时进行。

2.语言是用来学习的

(1)语言是思考和学习的媒介。语言的发展会随着学习历程往前推进。

(2)语言就是人类最常见的呈现形式。在每个人一生的学习历程中,最重要的是必须有机会将所知道的事物,以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且在呈现的过程中,同时学会所要学习的事物。

3.双语或多语的环境

(1)生长在双语或多语环境中的孩子,很快就能意识到周围语言的多样性,而且会选择使用对他们而言最必要的语言。

(2)当语言是必须且随手可得时,学习语言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只有在他们的双语长处不被肯定,并且学校的学习没有能利用他们的语言特长时,他们才会呈现学习上的弱势。

第三章 语言学习

一、语言学习的历程

1.功能先于形式

(1)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形式的注意,总是在感受到实用功能之后才产生的。如果孩子觉得语言是有用的,他们学语言就容易多了。

(2)如果学校中使用的语言,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并且如同生活中所经验的,那么他们学会控制语言形式将不再是困难事。

2.由整体至部分

(1)婴幼儿在一开始时,控制发音的生理能力极为有限,但是每个发声,事实上都是一句完整的话。

(2)人类学习语言,是由整体开始,再逐渐进入局部的。

(3)在语言发展的任何阶段,每个人都必须在一个整体的情境、经验中,才能学会其中比较片段的语言成分或技巧。

3.学习如何理解和表达

(1)孩子在学一个意义符号系统,而语言正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只是这整个意义符号系统不可能独立存在,必定在社会情境中发生。

(2)对学习者而言,语言唯有在社会情境中,在使用的情况下,才具具有意义。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语言学习才容易。

4.提供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

(1)听说事件中所使用的是口头语言。其实,一个听说事件所包含的,不只是语言本身,还包括说话和听话的人,他们的目的和意图,以及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当然还包含了说话时的状况和情境。

(2)读写事件则使用书面语言。书面的文字必须提供线索,以便于读者或写者建立一种“情境感”。

(3)听说和读写事件,都应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而使用的语言应该是真实的、和生活相关的语言。

5.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运转

(1)第一股力量是由内往外扩张的个人创造力,这股力量让孩子不停地发明语言,持续打破语言的限制,扩展它的使用范围。另一股力量则是由外往内集中的凝聚力,来自周围的人群,持续地将孩子的语言集中到一个共通的意义和形式上。

(2)学校可以参与这两种力量的制衡过程,但不应该以超前的、脱离情境的方法,去教导语言的规则,而使得这两股力量失去平衡。

6.学校内和学校外的语言发展历程应该是相同的

(1)不管在学校内或在学校外,儿童的语言发展历程,事实上都是一样。

(2)如果语言课程能包涵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老师有充分的语言发展知识,并能注意、追踪和支持幼儿语言的成长,那么学校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二、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

1.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

(1)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媒介,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重叠。

(2)书面语言具有口头语言的所有基本特质,那就是在有意义的语言活动中,所使用的符号和系统。

2.书面语言有许多重要功能:

环境文字、职业文字、信息文字、休闲文字、仪式文字

3.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1)学习书面语言和学习口头语言的方式相同,都是为了满足需要,而在真实的读写事件中不断地使用,直至学成。

(2)帮助学生读写能力发展的方法,就是将学校营造成一个读写环境,为孩子创造各式各样的读写事件,同时有具备洞察力的老师在场,持续地关注、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读后感】

这两章介绍了“语言是什么,为什么”及“语言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内容不长,但较为系统。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不论从哪一方面介绍,都是为了强调,全语言学习的规律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觉得学习语言是为了交际的需要,沟通的需要,生存的需要,是很有用的。学校必须为学生营造学习语言的氛围,尽最大可能提供各种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要能接受孩子在语言学习中所犯的错误,并不断鼓励学生自主地发展驾驭语言的能力,让他们在使用语言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时,逐步理出语言的规则。

在全语言学习中,最忌讳将语言从有意义的、具功能性的真实使用情境中抽离,将语言变得不像语言。这样语言变得极为抽象把它变得难学了。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发现语言的作用,不断受挫,就丧失了学习语言的兴趣。

读着读着,我便开始设想我们的教学中,如何为学生营造听说读写的真实氛围,将语言学习最大程度地与学生的生活相融合。让学生发现语言学习的巨大作用,让他们在一种自我发展的内驱力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语言。

反思我们的传统教学,离全语言的要求还是很远,忽略了语言学习应是功能先于形式,由整体到部分,需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等。

特别是想到我们的作文教学,虽然要求是我手写我心,写生活中真实的事,真实的景,真实的人,表达真情实感。但这样理想化的要求,只是空中阁楼。不论是小学生还是高中生,每每作文时,还不是要围绕作文题确定中心,围绕中心选材。为了吸引老师的目光,为了作文能得到高分,所写的作文又有多少真实的事件,真实的感受。读了很多高考零分作文,的确在表达真实的情感,写着真实的事件,但结局却是惨不忍睹。

很憧憬全语言学习的理想境界,但我们能做什么,如何去做,如何运用全语言的方案,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效率,这是我最想知道,也是最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展开全文]

全语言不只是一种语言教学法,它更是一种教育哲学观,是通过对语言、学习、课程、教学与教师四者的重新思考,而产生的有别于传统的态度。

   全语言既然不是一种教学法,而是一些观念、态度和原则,自然无法以呈现教学过程的方式来介绍;只参考教师实践,也无法掌握全语言的精髓。

肯·古德曼教授认为:语言之所以难学,是因为学校把完整的(自然的)语言,拆成抽象而细碎的小片段。把语言变成一些与儿童的需要和经验无关的抽象事物,而忽略了语言最重要的目的──意义的沟通。当语言课程只是一些无趣、和自己无关的练习时,这些孩子就会学得更加艰难;而当听、说、读、写的内容,与他们自身的想法、生活或经验没什么关系时,这样的学习更难激起这些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一章 全语言发展语言较容易的途径

孩子入学时,就已经掌握了语言,他们十分希望了解周围的世界。如果学校把语言切割成小片段,有意义的事物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而无意义的事物,是孩子们很难理解的。抽象的学习片段,也让孩子们很难以掌握、不容易记住,孩子们变逐渐认为,学校只是一个学习无意义事物的地方。

【感想】:对于一个只有两三岁的幼儿来说,他能够看动画片,并且会发出“哈哈”的笑声,对于这些幼儿来说,他们不一定都能明白动画片的内容,但这并不影响他看动画片。

语言特质与学习难易度对照表

当语言具有下列特质时,比较容易学习:

是真正的、自然的

是完整的

是有意义、可以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与学习者相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的经验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资源唾手可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当语言具有下列特质时,比较难学习:

是人工的、不实际的

是零碎而片段的

是无意义、无法理解的

是呆板且无趣的

与学习者无关的

是属于他人的经验

与实际生活不相干

不具任何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没有明显的目的

学习者被强迫而学

学习资源是难以取得的

学习者完全没有自主权

1-1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1、由上而下的学习观

  对字母、字音、词语、句子等这些语言中的小片段,全语言教师不会单独去处理,而是将这些小片段放在完整、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让孩子学习。

感悟:语言不能孤立的去学,而应该放到具体语境中去学。

2、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许多所谓的“技能”,事实上是由某些人主观推断出来的。

3、错位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4、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1-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1、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对学习者而言,语言必须是完整的、有意义的,而且是与生活经验相关的。

2、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学生必须是为了自己生活上或者学习上的需要而使用语言。

3、以意义为中心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通过语言学习了其他的事物。

4、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学校所提供的语言课程,应该善于利用学生入学前已具备的语言能力,以及他们在学校以外的学习经验。

5、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学校的课程应该能在学习上授权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第二章  语言 

语言是什么?

1.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和知识的成长。

2.语言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

3.语言由系统化的符号组成。

4.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

语言为什么重要?

1.语言是用来沟通的。

2.语言第用来学习的。

3.生长在双语或多语环境中的孩子,很快就能意识到周围语言的多样性,而且会选择使用对他们而言最必要的语言。

第三章  语言学习

语言学习的历程

1.功能先于形式

2.由整体至部分

3.学习如何理解和表达

4.提供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

5.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运作

6.学校内和学校外的语言发展历程应该是相同的

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

1. 书面语言由许多重要功能

2.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感受:读到关于语言的学习,让我想到最近听的一节课。课文教学,先从字入手,把生字排排队一个个罗列出来,让低年级的孩子读,加拼音读、去拼音读。当时我就在想,这样做科学吗?单独的一个字,在毫无语境的情况下,让孩子读,他们理解吗?知道如何运用吗?将语言从有意义的、具功能性的真实使用情境中抽离,这还有意义吗?所以,对于学习者而言,语言惟有在社会情境中,在使用的情况下,才具有意义,这样的语言学习才更容易。正所谓我们平时所讲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是一个道理吧。

3-1语言学习的历程

1、功能先于形式

所有的孩子都具有这种能力,所以,如果学校中使用的语言,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并且如同生活中所经验的,那么他们学会控制语言形式将不再是困难事。 

【感受:孩子知道语言的实用性,有了目的性,才能有助于学好语言。】

2、由整体至部分(细节)

事实上,人类学习语言,是由整体开始,再逐渐进入局部的。我们先在熟悉的情况中,发出完整的话语,稍后才会注意到像音或字之类的语言细部,进而发展出控制这些细部的能力,并慢慢地开始去实验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整体意义的关系。整体永远多于各局部的总合,而且,任何局部的价值或意义,都只能在真正的说话事件中、在完整的话语里,才有可能学得完整。”

3、学习如何理解和表达

  事实上,对学习者而言,语言惟有在社会情境中,在使用的情况下,才具有意义。

4、提供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

学校的语言课程,经常讲真实的语言与听说及读写事件之间的关系切断。将语言从情境中抽离,事实上是把它变得难学了。老师尽最大可能地提供各种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

【感受:由此,我想到了三年级的起步作文,习作1就是要求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教学时,我与孩子们做了一个游戏“独一无二的宝贝”,我准备了一个盒子,在盒子内放了一面镜子,让孩子们猜猜里面放了什么宝贝;然后让孩子们自己来看,通过照镜子,发现原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贝就是自己。活动时,我让孩子们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心理活动,同学们的表情。活动后,孩子们基本都能把活动的经过完整地写下来。我想,这可能就是因为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写作事件吧。】

5、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运作

必须再一次强调的是,只有当语言的使用含有目的性,并且发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当中,这两股力量才能发挥互相制衡的作用,让孩子愿意去修正语言。

6、学校内和学校外的语言发展历程应该是相同的

如果语言课程能包涵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老师有充分的语言发展知识,并能注意、追踪和支持幼儿语言的成长,那么,学校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3-2 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

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媒介,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重叠。

“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书面语言绝对不是口语的记录而已”这一观点,对于所有教师来说,都非常容易接受,甚至早已有所听闻,或自认为就应该是这样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却鲜有看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听”写活动。“说”也不能看到每个孩子都能说完整的话,更不谈有条理。可“听说读写”就是语文的本质啊。而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孩子的特质,与其喜欢的或适合他的方式,进行有选择的沟通。

[展开全文]

D397 大梦先觉   《全语言》  初读随记1

一、“我所知道的知识都是从孩子那儿学来的。”——肯·古德曼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描绘全语言运动的本质包括它的理论基础、重要观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更明确地说,本书将会:

1.描述我们对语言及语言发展的观点。

2.呈现全语言在读写发展上的立场,包括对阅读和书写或写作看法。

3.为家长和老师提供一些基本原则,帮助儿童发展读写能力。

4.介绍各种成功的全语言课程方案。

5.提供建议,协助老师建立一个全语言课程方案,或是由旧课程转型为全语言课程。

最重要的是,全语言课程方案是由全语言教师所导引经营的教育方案。

感受:协助老师建立一个全语言课程方案,或是由旧课程转型为全语言课程。看似简单的目的,却道阻且长。要改变的是观念、模式、现状、环境。如何起步,更是千头万绪。

 

一、译者序

1.全语言的产生。

在美国,全语言运动始自于老师对教学和课程的一种反叛。老师在面对学生语言学习上的困难和失败时,开始对由教科书主导的教学和以技能训练为目标的语言课程产生了怀疑。他们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判断,认为课程应该更合乎学生的学习本质的需要,而基于对学生的了解,老师在教学上应该有较大的自主权,于是开始寻求教学上的其他可能。

2. 全语言不只是一种语言教学法,它更是一种教育哲学观,是通过对语言、学习、课程、教学与教师四者的重新思考,而产生的有别于传统的态度。

感受:

有别于传统是不是一定正确。重新的思考是否经过实践的检验?学生的需要与社会的需要完全重合么?那么如何确定学生的需要一定能被社会的需要接受?老师的自主,是增加了发展和创新的空间。但,老师的能力是否可以驾驭?

★第一章 全语言  发展语言较容易的途径

一、现状

孩子入学时,就已经基本掌握了语言,他们十分希望了解周围的世界。如果学校把语言切割成小片段,有意义的事物就变得毫无意义;而无意义的事物,是孩子们很难理解的。抽象的学习片段,也让孩子难以掌握、不容易记住,孩子便逐渐认为,学校只是一个学习无意义事物的地方。

感受:

不捕捉片段,孩子的生活环境本身是片面的。那么,可能他只能理解自己生活中有所接受的一部分。如何去填补他生活中空白的那部分?我认为截取片段是可取的,只是如何将截取的片段,归纳出规律,由规律再与生活结合,去靠近学生。这样是不是更好?

 

二、语言特质与学习难易度对照表

当语言具有下列特质时,比较容易学习:

是真正的、自然的

是完整的

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与学习者相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的经验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资源是唾手可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2. 当语言具有下列特质时,比较难学习:

是人工的、不实际的

是零碎而片段的

是无意义的、无法理解的

是呆板且无趣的

与学习者无关的

是属于他人的经验

与实际生活不相干的

不具有任何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没有明显的目的

学习者是被强迫而学

学习资源是难以取得的

学习者完全没有自主权

 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1.由下而上的学习观。

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我们是先学整体,再注意到细节。对字母、字音、词语、句子等这些语言中的小片段,全语言教师不会单独去处理,而是将它们放在完整、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让孩子学习。

2.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当学校课程充斥着人工化、程式化的技巧训练时,学校就变成了一个充满挫折和迷惑的地方,孩子会在失败之中苦苦挣扎。

3.错位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学习者一旦弄不清学习目的,忘记学习语言是为了表达或理解,那么就会一味地在学习语言的枝节上打转,学习语言就会变得很难。

4.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当语言课程只是一些无趣、和自己无关的练习时,孩子们就会毫无学习兴趣因而,学习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1-2  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1.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对学习者而言,语言必须是完整的、有意义的,而且是与生活经验相关的。

2.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学生必须是为了自己生活上或学习上的需要而使用语言。在全语言教室里,学生对自己的语言学习有自主权;他们可以决定使用语言是为了什么目的、如何去使用、何时使用等,教师也能够尊重学生的这些权利。

3.以意义为中心。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通过语言学习了其他的事物。如果把注意力放在所要传达的意义层面,而不是只在语言本身,反而能将语言学得更好。

4.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学校所提供的语言课程,应该善于利用学生入学前已具备的语言能力,以及他们在学校以外的学习经验。

(全语言课程方案尊重学习者个人的特点)

5.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学校的课程应该能在学习上授权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学生在发展读写能力时,运用语言的自主性愈大,学习成功的机会也就愈高。

感受:

明确语言的目的,明确教学的目的,明确孩子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全语言考虑很全,如何操作也很全,需要花大力气,有大想法,积大底蕴。

 

[展开全文]

      《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初读笔记1

              D387 西风鸣鹤

“全语言”对我而言,完全是个陌生的概念。看到这书名,再次让我感到自己的孤陋寡闻,再次让我感到自己阅读视野的狭隘,再次让我感到自己给自己读书补课的必要!

《作者序》——怎么样的完整,才称得上是完整呢?

本书的目的是希望解答“本来就是相当成功的全语言教师,却对自己有所怀疑”的老师们的疑虑,而不是要建立一个“比你更完整”的全语言教学观。

所以本书是在于描绘全语言运动的本质,包括全语言的理论基础、重要观点以及未来的发展。具体地说,本书将会:“描述我们对语言及语言发展的观点”;“呈现全语言在读写发展上的立场”;“为家长和老师提供一些基本原则,帮助儿童发展读写能力”;“介绍各种成功的全语言课程方案”;“帮助老师从旧课程转型为全语言课程”。最重要的是:全语言课程方案是由全语言教师所导引经营的教育方案。

对一个人而言,全语言包含了多重繁复的意义,而不是一种必须遵循的狭隘教条。书中的任何论点,都不应该限制老师发展自己对全语言的界定。由此看来,全语言应该是在老师们的不断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每个老师对全语言的认识也是不尽相同的,全语言课程的方案也是依赖于全语文教师去经营的。实践永远是检验真理的最好办法!

《译者序》——全语言是一种教育哲学观

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师对教学和课程有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反叛精神,所以才有了全语言的运动。一是对教科书主导的教学和以技能训练为目标的语言课程产生了怀疑;二是认为课程应该更合乎学生的学习本质和需要;三是老师在教学上应该有较大的自主权。为此,老师们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去寻求答案。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的研究成就了全语言观念的形成,而肯·古德曼的这本书是他对全语言最重要的诠释,他本人也被誉为“全语言之父”,在国际学术界居于领导地位。

全语言融合了与语言相关的许多理论、课程观、教学观、认知理论以及学习的社会因素等精义,所以,全语言不只是一种语言教学法,它更是一种教育哲学观,产生了有别于传统的态度。

反观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老师们往往无视学生的实际,紧扣教科书每天进行一成不变的程式化的教学,把语文素养分解得支离破碎,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只为那最后可怜的考试分数,可是有谁真正关心过学生内心的需要呢?即使有老师想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但被当前教育体制下,许多学校唯分数至上的评价和考核压得喘不过气来,许多时候也就只能无奈的退而求其次了!老师没有教学的自主权,学生没有学习的真正需求,这样的教学注定是很难有效的。为什么我们现在各个层面的教师培训层出不穷,在我看来始终是在技能、方法上打转转,为何不去提高教师的诸如全语言这样的一些观念、态度和原则呢?

理论的缺失是一线教师最严重的缺失,可是却鲜有教师的培训去帮助老师们进行“洗脑”,总企图急功近利式的提过教师的专业水平,这和当前浮躁的社会,已经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追求不是一致的吗?如果我们的老师在面临教学上的问题和矛盾时,能够认真阅读、思考、检视,以理清观念,那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许就能更加完整全面些!

第一章《全语言》——发展语言较容易的途径

语言的目的——意义的沟通

在学校刻意想把语言学习变得容易一些时,为何却是事与愿违呢?就在于学校把完整的(自然的)语言,拆成抽象而细碎的小片段,认为幼儿学习简单细小的事物会学得比较好。可是这样一做,却把语言变成了与儿童需要和经验无关的抽象事物,忽视了语言最重要的目的——意义的沟通。

一个有某种需求时,他总会想方设法的要去得到,同样一个孩子有了表达的需求时,他怎么能不去努力的学习语言呢?孩子的表达是要说清一个完整的意思,而不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支离破碎的音节、单字或词语,所以我们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应该力求为学生提过实际使用语言的机会。或鼓励学生谈论他们学习的事物;或要求学生问问题,聆听对方的回答,对对方的回答作回应或作进一步的谈论;或建议学生记录生活里发生的事,与他人分享经验;或指导学生为获取资讯而阅读,注意生活周围的文字,或欣赏一则美化的故事。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始终难以抛弃老师的表演和“口若悬河”,学生的言语实践的机会和时间实在是少得可怜,总觉得似乎我们老师不细致入微的讲解,学生就无法掌握似的,很霸道地剥夺了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权利,而且许多时候,我们对孩子言语时的错误也总是难以容忍,既剥夺了孩子的语言使用权,又让孩子丧失了学习语言的信心,而在我看来,全语言恰恰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语言学习的康庄大道!

语言的特质——完整而自然

一个全语言的课程方案,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一个是愉快而有趣的,而且也是更有效率的。全语言的特质:真正的、自然的;完整的;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有趣的;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的经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具有社会功能;是有目的的;自己想学的;学习是资源唾手可得的;有使用的自主权。语言拥有了这些特质,孩子的学习就会变得容易多了。

语言的习得——实际运用

语言学习困难的原因:自下而上的学习观、人工化的技能程式、错位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无趣无意不相关的课程。

任何一种事物的学习都应该是先整体,后局部的,比如我们打量一个人,都是先从头到脚扫视一番,然后才会去关注她的容貌、衣着等。语言的学习同样应该把一些词语、句子放到完整的、真实的语言情景中去,这样才能把握住语言真正的内涵,才不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可我们的现在教学却是常常抽象出具体的技能或能力,然后进行专项训练,为语言而语言,许多时候学生和老师并不明白语言的学习是为了表达和理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小学高年级都会有“综合改错”这样的题型,学生看见头疼,老师训练麻烦,不知在考试前做了多少次的训练,可考试时错误率依然还是很高。不去让学生多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感,再多这样的训练又有何用呢?我不清楚这样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有什么帮助,如果把训练的时间让孩子多读一些优美的文章,多看一些经典的书籍,难得不比这个效果好吗?在孩子的生活中,在将来的工作中,会有“综合改错”这样的事情吗?与孩子无趣、无关、无意义的课程和事情,孩子怎么会有兴趣,又怎么会不感到学生困难呢?

语言学习容易的因素:与学习者生活经验有关、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以意义为中心、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学生作文感到头疼,我们老师往往会怪罪于学生,却不知道问题恰恰出在我们老师自身,如果给学生一个活生生的素材,如果我们让亲身参与一个活动,如果我们能带着孩子走进自然,让孩子参与,让孩子感知,让孩子震撼,让孩子有表达的需求,孩子还会无话可说,还会挤牙膏式的写作文吗?

全语言的学习就是让学生有学习语言的自主权,有表达的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正视每个孩子的语言差异,让孩子在传达意义的同时,不知不觉地习得语言,那样语言会学得更好!

全语言的教学思想,让我想到了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而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教育重视直接经验,强调以做为中心,主张在学校里的一切活动凡是儿童自已能够做的,都应当让他自已做。他还主张整个教学法,即不主张分科教学,他认为分科教学是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是违反儿童的生活和心理的。他提倡“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因为儿童生活是整个的,材料也必然是整个的、互相连接不能四分五裂的。他主张最好由一位老师去教,以体现整体性,而不致割裂。这应该与全语言的教学思想比较接近。

此外,我们也不难想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陶先生这种注重生活、注重实践的思想也应该和全语言的教学思想较接近的吧!

具有下列特质时,比较容易学习

具有下列特质时,比较难学习

是真正的、自然的

是人工的、不实际的

是完整的

是零碎而片段的

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

是无意义的、无法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呆板且无趣的

是与学习者有关的

与学习者无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的经验

是属于他人的经验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与实际生活不相干

具有社会功能

不具任何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对学习者而言没有明显的目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者被强迫而学

学习资源是唾手可得的

学习资源是难以取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学习者完全没有自主权

从上表相应的语言特质及学习难易度来看,语言比较容易学习的是属于“主动性学习和表达”,语言比较难学习的是属于“被动性学习和表达”。

平时学习的习作,总感到无从下手,要么看看《课课通》上的范文,进行模仿,或者干脆照抄,以应付交差;要么自己随便胡诌乱编,简简单单写一件事了事,这样的作文不是从学生的内心流淌出来的,学生写得痛苦,老师读起来当然也是味同嚼蜡,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根本也没能得到训练和发展。而晏俊同学的这篇作文一方面让我们看到,如果平时的习作教学能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写与他们有关的、有意思的、真正的、想表达的等内容,那学生习作才是“主动地表达”,内容才会真实,语言才会鲜活;另一方面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启发,只有我们从学生的内心需要出发,给学生以具体可感的生活,孩子才会有表达的欲望,从他笔下流淌出的语言才会鲜活,长此以往,学生的表达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同时也证实没有一个孩子是不能写好作文的?需要的是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全语言的课程方案,这样的学习和表达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愉快而有趣的,读写效率也都是很高的。

作者对“语言学习变得很难”所论述的四个要点,分别从学习的先后顺序、技能的训练模式、学习的意义目的和学习的课程内容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的。

⑴ 由下而上的学习观:对成人而言,从小单位开始学起,似乎非常合乎逻辑,因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掌握了一个部分,就掌握了整体。但是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事实上,我们是先学整体,再注意到细节。因此,对字母、字音、字词、句子等这些语言中的小片段,全语言教师不会单独去处理,而是将这些小片段放在完整、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让孩子学习。

我们平时打量一个人,都是习惯于先从头到脚的扫视一遍,然后才会专注于这个人面部或特别惹眼的衣着等,这也是符合整体认知规律的吧!同样对语言的学习也应该是先整体,后细节的,但我们平时的教学往往是习惯于从局部到整体的,比如学习一篇新课文,老师们都是习惯于先从读字词开始,然后到一句话或一段话,最后才是读整篇课文,并概括主要内容。其实在课文的具体语境中,读字词,更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

⑵ 人工化的技能程式:许多所谓的“技能”,事实上是有某些人主观推断出来的。…… 所以,当学校课程充斥着这种人工化、程式化的技巧训练时,学校就变成了一个充满挫折和迷惑的地方,让学生在失败中挣扎。

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下,依然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状,急功近利式的教育教学,就无法避免这种“人工式的技能程式”。大量的机械抄写、默写,枯燥乏味的背诵,单调重复的练习,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部给磨光了,甚至是学得疲惫不堪,哪还有学习的激情?

⑶ 错位的焦点:语言教学如果只是“为语言而语言”,或是让学生像语言学家一样去分析讨论语言时,原来的学习焦点――为使用语言而学习,就被混淆了。学习者会弄不清自己的学习目的,忘记了学习语言是为了表达或理解,而是会在学习语言的枝节上打转,如只关心某个音要怎么发才标准、某个字的笔画要怎么写才正确等等。

一个生字的学习,总要课文中抽出来,从音形意三个方面进行条分缕析式的讲解,甚至还要从这个字的声母、韵母、偏旁部首、笔画笔顺等多方面进行分析讲解,这样做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为语言而语言,为考试而语言,对学生的生活,以及学生读写能力有何帮助呢?

⑷ 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对少数民族的儿童而言,他们已经觉得自己的世界与学校的视觉有极大的差异,于是,当语言课程只是一些无趣、和自己无关的练习时,这些孩子就会学得更加艰难;而听、说、读、写的内容,与他们自身的想法、生活或经验没有什么关系时,这样的学习更难极其这些孩子的学习兴趣。

课程内容应该要与生活有紧密的联系,这样的课程内容才便于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他们才会觉得有趣,也才能进行充分的表达。但我们现在的教材总感觉有些滞后,如苏教版教材每单元后面的习作,有些内容总感觉与学生的生活有些远,不便于学生进行习作。

⑴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语言学习必须是完整的、有意义的,而且是与生活经验相关的。

语言只有在生活中,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如我们现在所用的苏教版教材,每个单元后面的练习里都有“语文与生活”这样的栏目,都是来自生活词句或内容,如六年级下册练习2中有关农具的认识,通过图片认识,通过查字典了解用途,再通过复习有关古诗句,进行巩固运用,农具来源与生活,有的农具学生自己用过,这样语言学生自然是有趣的,容易理解的。

⑵ 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学生必须是为了自己生活上或学习上的需要而使用语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实践性、综合性课程。而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自己的表达吗?前段时间一直在读《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就多次强调运用已有的旧知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最好的,而且特别强调了阅读背景的作用,一个学生拥有的知识越丰富,阅读背景越广阔,那他学习、理解新知就会越容易,这样学生也就能体会到学习和阅读给自己带来的便捷和愉悦,学习的过程也就会显得高效而快乐。

⑶ 以意义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通过语言学习了其他的事物。如果把注意力放在所要传达的意义层面,而不是只在语言本身,反而可以将语言学得更好。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在感知文本的语言同时,也就自然的感悟了文本的内容。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的学习,为了学习课文中人物刻画的方法,我让学生分别从文中找出描写扫路人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句子,在感悟文字内容的同时,学生自然明白了这些描写的作用。此外,我还让学生反复朗读文中描写天游峰“高”和“险”的句子,在感悟句子的同时,让学生明白这是“以景衬人”的写法,进而让学生模仿文中这种“白描”和“以景衬人”的写法,也来刻画一个熟悉的人物。学生就是在感悟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反而将语言本身学得更好,以致可以达到尝试运用的效果。

⑷ 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学校所提供的语言课程,应该善于利用学生入学前已具备的语言能力,以及他们在学校以外的学习经验。如果学校尊重第一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也就没有所谓“学习困难”的学生了。

孩子在入学前和课外,其实在生活中都一直在学习语言,但每个人接触的生活是不一样的,所以学习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都是在自己已有的语言基础上进行个体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每个人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获得发展。

同样,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每一个老师也能尊重每个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努力提高,而不是搞一刀切,那学生一定也会有所发展的,只不过是快慢不同而已。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很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总是一样的讲授,布置一样的作业,考一样的试卷,一样的评价标准,以致让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自信,这样看来出现“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对一个学生来说,“尊重”比“爱”,显得尤为重要。

⑸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学校的课程应该能在学习上授权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学生在发展读写能力时,运用语言的自主性愈大,学习成功的机会也就愈高。如果否认学习者在使用语言上的自主性和选择权,只教学生读、写、识字,就无法让他们了解自己在语言使用上的自主权,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倾听、交流,那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就一定是轻松而愉悦的,更不会感到有压力。如果我们能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语言交流平台,积极营造语言交流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语言交流的快乐,并能分享别人丰富的语言经验,给予学生语言使用上的自主权,那学生就觉得语言学习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第二章 语言是什么?为什么?

孩子的语言,会因为需要的增加而快速成长。在他们通过语言学习事物时,同时学习了语言本身以及与语言有关的知识。语言学习的这三种向度,从一开始就在完整的语言情境中同时进行着。

感悟:人生活在世界上,必然要学习各种事物,而在学习一个具体的事物时,语言却是学习的工具,在使用语言工具的同时,我们也发展了语言能力,并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慢慢掌握了语言的相关知识,以便以后能更好地运用语言和学习事物,语言学习的这三种向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人类有了语言,才能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计划,才能相互沟通。

有些动物也能够发出人类语言所用到的各种声音,例如鹦鹉。但是,他们的声音不是一种语言符号;也就是说,这些语言并不代表思想。因为只有人类才有抽象思考的能力,也就是以无意义的符号来呈现思想,表达经验、感觉、情绪和需要,这种现象让人类的语言得以存在;只有人类需要人际互动,也因此需要依赖语言。

感悟:语言让人类有了相互沟通的可能,在沟通的过程中,用无意义的符号来呈现了我们的思想,表达了我们的各种需要,反过来说,也正是有了交流和表达的需要才发展了人类的语言,人际之间的互动,又断然是离不开语言的。

2—1 语言是什么

 

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和知识的成长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工具。通过语言孩子在成长中逐渐建立自己的生命观、文化观,并了解自己所属文化里的各种意义。我们用语言来来反映经验,并以符号呈现。通过语言,我们才能分享所学所知,获得单凭个人所无法获取的知识。人类社会通过语言来积累学习经验,通过语言,我们甚至能分享彼此艺术及情绪层面上的经验。

书面语言(文字)大大延展了人类的记忆范围,因为它可以储存大量的知识,超过任何人类头脑所能储存的容量,甚至能让我们能和远距离的或其他时空的人,包括过去的作者产生联系。

感悟:人类最初的沟通交流的需要催生了语言的发展,让语言成为了人类沟通的工具,语言文字的积淀,产生了每一种语言所属的文化意义。只有通过语言,我们彼此之间的学习、交流才得以实现。文字的诞生,让人类又实现了超时空的学习和交流,并能大量储存知识,为后人的学习提供了可能。如果没有文字的保存,今天我们是无法了解古人的生活、学习古人的经验,以及学习认识古代文化的。

语言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

我们从婴儿时期开始,就有与他人沟通的需要和能力,甚至会创造自己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逐渐发展、修正自己的语言,使它合乎家庭和社会的规范。

语言如果只属于我们自己,它就无法满足我们与他人沟通的需要。我们必须与我们的父母、家人、邻居及其他人共用一种语言。很有意思的是,“表达”和“理解”这两种社会需要,会削弱我们创造语言的个体张力,让个人的语言落入社会语言的惯用模式中。

感悟:个人有发展语言和创造语言的能力,但这必须要符合社会规范,因为只有这样,个人的语言才有交流的实际作用,如果一个人的语言,别人都听不懂、看不懂,那这样的个人语言就毫无意义。语言其实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约定俗成,个人的发展和创造是在遵循社会规范基础之上的,也只是相对的。

语言由系统化的符号组成

符号本身并不具有意义。语言的意义是使用者赋予的,而不附在符号本身上面。

我们可以组合数个符号(如口头语言中的音,或书面语言里的字母)变成字,用来代表某一种事物、感觉或想法。但是,无论从个人还是从社会的层面来看,这些代表符号的意义,都仅止于我们所赋予的意义而已。如果我们希望语言能够发挥作用,这些代表符号就必须得到彼此的认同。但是如果有必要,我们也可以修改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含义。事实上,社会以及个人,都不断地添加、更换、修改所使用的符号,以符合新的需要,表达新的意义。

但是我们所需要的,不仅是符号而已;我们也需要组织这些符号的系统,让我们可以表达某些事物、感觉和想法,还能传递各种事物之间多变的关系。

当然,我们可以把语言视为是音、字母、字、词和句子的组合。但是,语言要达到沟通的目的的,就必须在使用的情境中,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同时有符号、系统和一个使用的情境,才能发挥作用。

语法,就是统整语言的系统,它包含的是语言使用的规则。有了这些规则,说相同语言的人们才能了解彼此的意图。规则在语言中是看不见的,自然无法靠模仿学会,孩子们必须从自己的经验中推断出来。

感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相互沟通,而沟通只有在语言相通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语言相通就必须有一个相同的符号、系统和使用的情境,这样语言才具有意义和生命力!所谓的“符号”和“系统”,也是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大家都必须遵守,这样的符号才能为大家理解和接受。事实上,要表示一个事物或意思,人类当初可以用这个符号,也可以用那个符号,但一旦确定某个符号之后,就不能随便更改了,不然人们之间的交流就会混乱,意思表达别人也无法理解,如果这样,语言也就失去了她应有的意义。

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

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

任何一个人类族群,都有口头语言。史前人类和现代人类一样,也需要沟通,而口头语言正好满足这种需求。但语言不限于说与听,我们可以用任何符号系统来创造或代表语言。

当人类社会察觉到口头语言无法进行跨时空的沟通时,书面的语言系统便应运而生。人类创造的书面语言,正可用来延伸社会的群体记忆,拓展沟通的极限。

在现代社会里,语言的定义更为宽广,甚至包括电脑语言或机器语言。一个全语言的课程,接受学校从各种角度来处理语言的全面性。

只是,既然个人和社会都在持续变化,语言也一定会跟着不断变化,以符合个人和社会的使用需要。让我们来想想下列的几个现象:

 每一代的语言,多少都跟前一代有些不同。例如:老一辈的,会称“人老了”为“快回老家了”,但年轻的一代可能不喜欢这种用法,他们就会发明新的词汇来替代,以便更切合他们那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 在乐师、青少年、科学家和作家这一类的群体中,经常产生一些词汇,并快速地流行起来。这些称之为俚语的词汇出现得快,也消失得快。但并非全都如此,有些时候,某些俚语会慢慢融入日常用语中,成为永久性语言的一部分。

 类似高科技的专有名词,或精彩的隐喻词等,这些特殊的语言形式,常常是一群拥有共同兴趣和经验的特定群体所发明的。例如:医生、律师、老师、电脑工作者或其他可以说得出来的特殊群体,都有他们自己才听得懂的术语。英国人称之为“专属用语”(registers),意思是:在特别状况下所使用的特殊语言形式。我们每一个人,在工作上、兴趣上、宗教上火政治活动上,也都有自己特定的“专属用语”

 各种语言其实都算是同一个语系的方言。人们因为距离、天然障碍、社会阶层、种族歧视,或律法上的因素而有所隔离,也因而各自发展出不同的语言形式。这些形式上的差异,可能是词汇上的、声音上的、语法上的。或成语用法上的差异。每种方言的变异,都反映这群人生活经验上的不同,也让这个发言与其他方言之间继续存在着差异,甚至发展得越来越远。这种现象即使在信息产业的时代也是如此。

学校应该欣然接纳语言中充满活力和多变的本质。学生在方言和用语上所呈现的多样性,并不是什么坏事。老师不以所谓的语言标准性或合理性来要求学生,而是完全地支持学生在语言发展上的全面性及多样性,这又是多么令老师有成就感啊!

感悟:语言是在不断变化的,史前人类使用的口头语言,那时进行的是一些简单的交流和表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前进,显然口头语言已经适应不了交流和表达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书面语言便应运而生,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与此同时,人类还发明了一套符号系统来创造和代表语言,拓宽了人们交流和表达的时空。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也是根据现实生活和学习的需要,不同时代的人,不同行业的人,不同区域的人等,都相应的产生了属于那个时代、行业和区域的语言。所以全语言应该欣然接纳语言中充满活力和多变的本质,老师也应该支持学生在语言发展上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第三章 语言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婴儿的每个“咿咿”、“呀呀”的发声,事实上都是一句完整的话,代表的意义可能是“过来抱抱我,我需要一些照顾、关心”。婴儿在这个时期中,每一个“词”虽然是一串无法区分的语音,但事实上,在那个特定的情境中,发声的婴儿已经归纳出特定的意义。

感悟:读到这段话,让我一下子明白,婴儿在发“咿咿”、“呀呀”这些声音的时候,总是伴随着一些动作和表情的,他所表达的意思只是因为受到发声的限制而没法表达清楚而已,其实我们成人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已经能够明白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下所表达的意思,这时候婴儿也能用他们的反应回应成人的反应。婴儿发出的一串无法区分的语音其实就是一句完整的话,表达了他们的一个诉求,这种生活的需要较快地促进了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言能力并非天生的,也不是靠模仿学得的。要能掌握一种语言,首先必须掌握该语言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必须学习者亲自去尝试、发明和创造,才能类推归纳出规律来。

学习语言是一个社会的,更是个人的创造历程。每个人在尝试与外界沟通时,便重新创造了语言。但是,这些自创的语言,都是以个人所属社会的共同语言为基础,经过使用者一再的测试、修改、舍弃,最后才能精确地表达其意义。

所有的学习都涉及冒险。由于大部分家长对婴儿最初的语言尝试都采鼓励的态度,也就减少了婴儿冒险的威胁,他们便能够自在地犯错,一试再试。就语言发展而言,学校必须和家庭一样,鼓励个人有冒险的精神。

感悟:作者的观点是孩子的语言能力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模仿得来的,而是在不断尝试、发明和创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语言的规则,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了一种语言。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尝试与外界沟通的过程,也是重新创造的过程。一个孩子只有在不断尝试、修改之后,才能习得语言的表达方法,并能符合社会语言规则,而这当中离不开家长的鼓励和宽容,孩子在没有任何压力和威胁的情况下,学习语言的进步更加快!

现在学校里孩子的语文学习,却严重地忽视了当初家庭那样宽松的氛围,以致让许多一般的孩子失去了学习语言的信心,也失去了学习语言的动力。如果我们给学生大量接触语言的机会,让孩子不断测试,不断储存语言资源,到了一定的时候,孩子就一定能驾驭语言规则等,较好地掌握一种语言!

3-1语言学习的历程

功能先于形式

 

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形式的注意,总是在感受到实用功能之后才产生。幼儿知道他们想用语言来做些什么,这个想法刺激他们去操控语言的形式,让语言能帮助他们满足需要。要再次强调的是。如果孩子觉得语言是有用的,他们学语言就容易得多了。

如果真的必须等到他们学会了所有传统的拼字原则之后,才能开始书写,恐怕他们永远不会有提笔的时候,更不可能在学习书写的过程中发现拼字的重要了。

人类使用语言是因为它具有实用的功能,使用者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才会去进行各种语言形式的实验。所以,在发展语言形式概念的过程中,使用者难免会犯下一些错误。

他们在使用语言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时,会逐步理出语言的规则。所有的孩子都具有这种能力,所以,如果学校中使用的语言,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并且如同生活中所经验的,那么他们学会控制语言形式将不再是困难事。

感悟:一个人说话、做事总是有目的的,如果目的明确了,做事的效率才会很高。孩子在学习语言上,也是如此,为了能满足自己表达上的需要,他就会努力地学习语言,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犯一些错误也是很正常的,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如果我们也能有像对待婴幼儿时的宽容,孩子才不会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老师却很难有这样的宽容和耐心,总奢望每一个孩子都是学习语言的天才。一个孩子失去学习的信心,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在孩子知道语言的功用之后,为了能更好地使用语言,他就会不自觉地关注语言的形式!

由整体至部分

事实上,人类学习语言,是由整体开始,再逐步进入局部的。我们先在熟悉的情况中,发出完整的话语,稍后才会注意到像音或字之类的语言细部,进而发展出控制这些细部的能力,并慢慢地开始去实验他们之间,以及它们与意义的关系。整体永远多于各局部总和,而且,任何局部的价值或意义,都只能在真正的说话事件中、在完整的话语里,才有可能学得完整。

想办法防止孩子犯语言使用上的错误,绝对会让他们产生不安全感,并且阻碍他们语言的最终发展。

如果没有一个真实需要写信的情境,学习这些写信的步骤与技巧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所以,想让语言学习变得容易,就必须帮助学习者从整体出发,再去注意语言的细节。

感悟:对事物的认识,我们也是先整体后局部的,感悟语言也是如此,没有一个整体的感悟,就很难有正确的具体细节的品味,而且最终还得回到整体,整体的意义永远大于局部的总和。在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宽松的氛围,允许孩子犯错,才有可能让孩子大胆地尝试,才会得到继续发展,语言的学习和许多其他事物一样,是螺旋上升的,而不是直线上升。

平时,学生进行习作时,应该让他们产生一种自我表达和交流的需要,而不能枯燥地讲解表达上的技巧,讲得再多,终究代替不小孩子自己的尝试。习作时给学生真实的生活场景,表达就能容易许多,甚至语言也会鲜活起来。个人认为生活情境、情感表达,才是习作的真正出路。正所谓“情动而辞发”!

学习如何理解和表达

在学校中,人们常常将语言从有意义的、具功能性的真实使用情境中抽离,将语言变得不像语言。事实上,对学习者而言,语言惟有在社会情境中,语言才容易学习。从生命的初始,语言就和孩子心灵内在的感受性息息相关。如果我们将语言变成不具意义、难以理解的东西,那么,语言学起来绝对不容易。

感悟:语言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而只有在社会情境中,语言的学习才有可能变得有意义,这样的学习学生才会变得容易。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必须提供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

提供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

听说事件(speech event)中所使用的是口头语言(oral language)。其实,一个听说事件所包含的,不只是语言本身,还包括说话和听话的人,他们的目的和意图,以及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当然还包含了说话时的状况和情境,在听说事件中,参与者选择用什么方式来说,都取决于上述各项情况。参与者会判断他们的意图是否达成,再决定要不要改变说话的方式(当然包括所用的语言),以便达成更有效的沟通。

读写事件(literacy event)中则使用书面语言(written language).读写事件与听说事件拥有相同的特性,但有一点例外。在一个听说事件中,说者和听者都在场,而且常常呼唤角色;然而在大部分的读写事件中,通常只有写者或读者一方在场。因此,写者在写的时候,心中必须有读者的存在,而读者在阅读时,心中也必须有写者的存在。虽然读写事件也有它特定的情境关系,但通常不包含听说事件中必须具备的现场情境。因此,书面的文字必须提供线索,以便于读者或写者建立一种“情境感”。

我们已经不止一次地叙述孩子如何在听说事件中发展他们的语言;同样的,孩子在入学前,就已经在读写事件中发展他们文字上的能力了。从很小开始,他们就对环境中的文字、书本及大人为他们念的儿童书有所反应。只要处在丰富的书面语言环境中,孩子自然会发展出理想的读写能力。

语言教育学者卡罗·艾德斯基(Carol Edel-sky)曾指出,学校的语言课程,经常将真实的语言与听说及读写事件之间的关系切断。听说和读写事件都应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而所使用的语言应该是真实的、和生活相关的语言。课程设计者却将语言变得极为抽象,已经从根本上摧毁了它。将语言从情境中抽离,事实上是把它变得难学了。你将不难发现,在一个成功的全语言课程方案中,老师会尽最大可能地提供各种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中。

感悟:语言的习得除了要有情境感,无论是听说事件,还是读写事件,都必须有具体的情境。无论是听说事件,还是读写事件,都必须有“听者”或“读者”意识,因为我们的说话也好,写话也好,都是为了和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或是表达自己的情感,都应该是有对象的。因此,我们平时的习作,就应该提醒学生要有读者意识。此外,发展语言的一个最好的途径,就是大量的阅读,或是听读,有了丰富的语言环境,加上长期的熏染,孩子的语言感受能力才会不断增强。

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运作

第一股力量是由内往外扩张的个人创造力,这股力量让孩子不停地发明语言,持续地打破语言的限制,扩展它的使用范围。另一股力量则是由外往内集中的凝聚力,来自周围的人群,持续地将孩子的语言集中到一个共通的意义和形式上去。如果这股内在的创造力量没有经过外在的集中力量,那么个人的语言永远无法达到与社会沟通的目的。只有当语言的使用具有目的性,并且发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这两股力量才能发挥互相制衡的的作用,让孩子愿意去修正语言。学校可以参与这个制衡的过程,但不应该以超前的、脱离情境的方法,去教导语言的规则,而使得这两股力量失去平衡。

感悟:孩子语言的发展是由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制约的,外发的创造力让孩子不断地发明语言,具体个性;内收的凝聚力让孩子的语言必须符合大众的规范,让孩子的语言达到与社会进行沟通的目的,是一种“自由”和“规范”的相互发展、相互制约,没有自由的规范是没有个性的、没有生命力的语言,没有规范的自由却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语言、失去其功用的语言。我们应该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学校内和学校外的语言发展历程应该是相同的

不管在学校内或在学校外,儿童的语言发展历程,事实上都是一样的。学校外那些助长语言发展的条件,同样可以用来帮助儿童在学校内的语言学习;反过来说,学校中那些特意的安排,让学习语言变得很难的情况,即使在学校以外的情境中,也同样会妨碍语言的学习。一个成功的语言课程,必须基于对语言自然发展过程的了解。如果语言课程能包涵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老师有充分的语言发展知识,并能注意、追踪和支持幼儿语言的成长,那么,学校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如果学校能尽量营造出让语言容易学的条件,它就能使学生的语言发展和通过语言学习知识,这一体两面同时达成。

感悟:语言的发展历程在校内和校外应该都是一样的,一个成功的语言课程,应该是包涵听说读写事件的,而且老师要有充分的语言发展知识,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又能通过语言学习其他知识,即学习知识和发展语言是融为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在语文课标里体现的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3-2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语言系统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媒介,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重叠。如果你能读能写,那么你可以按照沟通的需要,选择比较适合的方式沟通。

书面语言具有口头语言的所有基本特质,那就是在有意义的语言活动中,所使用的符号和系统。

确实,很多人在学习读写之前,已经学会了说话,而这种情形,也的确对于学习读写有些帮助。但是,有听觉障碍的人,即使没学会说话,也一样能学会阅读和书写。此外,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很多人所经历的读与写的机会和需要,似乎也比说话多。这两个例子当中,阅读的发展都先于听、说、写的发展。简单地说,听、说、读、写四种语言形式中,人们会先去学习他认为最重要的那一种。

书面语言并非只是口头语言的记录,它还包含其他复杂的层面。书面语言绝对不只是口语的记录而已。

感悟:书面语言不仅仅是口头语言的记录,有属于自己的语言系统。一个人即使没有学会说话,同样也能学会阅读和书写。选择哪种方式进行沟通,这完全取决于沟通的需要。

书面语言有很多重要功能

在文明的社会中,书面语言有许多重要功能:

 环境文字:提供街名、地名、店名、指引和规定等信息。

 职业文字:人们在工作时所做的阅读和书写。

 信息文字:用来储存、组织或提取信息的书面语言。它的可以用密集浓缩的方式呈现,也可以用凸显的方式以强调某条信息。

 休闲文字:我们从事休闲活动时所选择阅读或书写的语言。

 仪式文字:许多宗教团体在他们的仪式中所使用的书面语言。

感悟:在不同的场合,语言发挥着不同的功能,语言文字的多样性,较好地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

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其实学习书面语言和学习口头语言的方式相同,都是为了满足需要,而在真实的读写事件中不断地使用,直至学成。

正因为这些小片段已经脱离了使用的功能,而且又在语言情境之下外教技巧,重点只放在文字本身,反而让阅读变得更难学习,甚至对某些学生而言,是根本不可能学会的。史密斯认为,比较“辛苦”的方法,是尝试找出学生正在做的事,并且协助他们去做这些事。事实上,学生在做的事,不过是试着要了解文字和意义而已。帮助他们的方法,就是将学校营造成一个读写环境,为孩子创造各式各样的读写事件,同时具备洞察力的老师在场,持续地关注、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感悟:让语言回归基本的功能——满足交流和表达的需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努力做好这些事,并将之营造成一个读写环境。学生就能在这个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读写训练,发展读写能力!老师的作用仅仅是协助,所以我们平时的教学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才是发展学生语言的主阵地!

 

 

[展开全文]

全语言读书笔记1

看到书的题目,就觉得好奇,什么是“全语言”?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书的封面也与众不同,像拼图一般。接着看下去,这本书告诉我们:“全语言”主张语言学习的历程要回到真实的世界中,通过孩子在生活中实际运用语言的机会——问问题,聆听对方的回答、对对答做出回应等,从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全方位的学习语言。

 

第一章 全语言发展语言较容易的途径

孩子入学时,就已经掌握了语言,他们十分希望了解周围的世界。如果学校把语言切割成小片段,有意义的事物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而无意义的事物,是孩子们很难理解的。抽象的学习片段,也让孩子们很难以掌握、不容易记住,孩子们变逐渐认为,学校只是一个学习无意义事物的地方。

【感想】:对于一个只有两三岁的幼儿来说,他能够看动画片,并且会发出“哈哈”的笑声,对于这些幼儿来说,他们不一定都能明白动画片的内容,但这并不影响他看动画片。

语言特质与学习难易度对照表

当语言具有下列特质时,比较容易学习:

是真正的、自然的

是完整的

是有意义、可以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与学习者相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的经验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资源唾手可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当语言具有下列特质时,比较难学习:

是人工的、不实际的

是零碎而片段的

是无意义、无法理解的

是呆板且无趣的

与学习者无关的

是属于他人的经验

与实际生活不相干

不具任何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没有明显的目的

学习者被强迫而学

学习资源是难以取得的

学习者完全没有自主权

1-1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1、由上而下的学习观

   对字母、字音、词语、句子等这些语言中的小片段,全语言教师不会单独去处理,而是将这些小片段放在完整、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让孩子学习。

【感想】:语言不能孤立的去学,而应该放到具体语境中去学。

2、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许多所谓的“技能”,事实上是由某些人主观推断出来的。

3、错位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4、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1-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1、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对学习者而言,语言必须是完整的、有意义的,而且是与生活经验相关的。

2、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学生必须是为了自己生活上或者学习上的需要而使用语言。

3、以意义为中心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通过语言学习了其他的事物。

4、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学校所提供的语言课程,应该善于利用学生入学前已具备的语言能力,以及他们在学校以外的学习经验。

5、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学校的课程应该能在学习上授权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第二章 语言是什么?为什么?

孩子的语言,会因为需要的增加而快速成长。在他们通过语言学习事物时,同时也学习了语言本身以及与语言有关的知识。语言学习的这三种向度,从一开始就在完整的语言情境中同时进行着。

2-1语言是什么

1、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和知识的成长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我们用语言来反映经验,并以符号呈现。书面语言(文字)大大地延展了人类的记忆范围,因为它可以储存大量的知识,超过任何头脑所能储存的容量,甚至让我们能和远距离的或者其他时空的人,包括过去的作者产生联系。

2、语言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

   语言非少数人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发展语言的天赋,甚至在必要的时候,有些人还可以学会两种以上的语言。

【感想】:最近在读三毛的作品,她在文中,发出这样的感概,“我在西班牙讲日文,在德国讲英文,在美国讲中文,在台湾讲德文。”正好诠释了一个人可以学会两种以上的语言,你看,三毛可以学5种语言,中文、日文、英文、德文、西班牙文。

3、语言由系统化的符号组成

   符号本身不具有意义。我们可以组成数个符号变成字,用来代表某一种事物、感觉或想法。

   我们所需要的不仅是符号而已,我们也需要组织这些符号的系统,让我们可以表达某些事物、感觉和想法,还能传递各种事物之间多变的关系。

   语法,就是统整语言的系统,它包含的是语言使用的规则。

4、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

   任何一个人类族群,都有口头语言。但语言不限于说与听,我们可以用任何符号系统来创造或代表语言。

   当人类社会察觉到口头语言无法进行跨时空的沟通时,书面的语言系统便应运而生。

   在现代社会里,语言的定义更为宽广,甚至包括电脑语言或机器语言。

2-2语言为什么重要?

1、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

    推动幼儿学习语言的动力,是他们沟通的需要。语言的实际发展,是关系到个人生存的事情。因为人类出生时,是完全无助的,所以必须借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才能得以生存。

2、语言是用来学习的

语言是思考和学习的媒介。语言的发展会随着学习历程往前推进。

语言就是人类最常见的呈现形式。

3、双语或多语的环境

生长在双语或多语环境中的孩子,很快就能意识到周围语言的多样性,而且会选择使用对他们而言最必要的语言。

许多双语的孩子,虽然能够完全了解家中的母语,但在交谈时,却宁愿用英语。这样的行为,正显示出语言的复杂功能及这些孩子微妙的社会价值观。

第三章  语言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婴儿的每个“咿咿”、“呀呀”的发声,事实上都是一句完整的话,代表的意义可能是“过来抱抱我,我需要一些照顾、关心”。婴儿在这个时期中,每一个“词”虽然是一串无法区分的语音,但事实上,在那个特定的情境中,发声的婴儿已经归纳出特定的意义。

3-1语言学习的历程

1、功能先于形式

人类使用语言是因为它具有实用的功能,使用者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才会进行各种语言的实验。

2、由整体至部分

   人类学习语言,是由整体开始,再逐渐进入局部。想让语言学习变得容易,就必须帮助学习者从整体出发,再去注意语言的细节。

3、学习如何理解和表达

    人们常常将语言从有意义的、具功能性的真实使用情境中抽离,将语言变得不像语言。事实上,对学习者而言,语言惟有在社会情境下,在使用的情况下,才具有意义。

4、提供真实的听说或读写事件

   听说事件使用的是口头语言,读写事件中则使用的是书面语言。

5、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运作

   只有当语言的使用具有目的性,并且发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这两股力量才能发挥互相制衡的作用,让孩子愿意去修正语言。

 

[展开全文]

授课教师

研修营导师组

课程特色

文档(7)
作业(3)

学员动态

倚楼听听风 的作业""已被批阅
绿茵 的作业""已被批阅
萨那依尔 的作业""已被批阅
石头姑娘 的作业""已被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