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计划
(0人评价)
全语言理论与实践

《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研读

价格 100凤凰贝
该课程属于 第二期凤凰读书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全语言的全,何为全?
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要用《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作文标题,难道肯.古德曼喜欢故弄玄虚?好吧,我还是读读再说。
买的电子版,没有序,只能从第一章开始,于是,我看到了:
全语言  发展语言较容易的途径
为什么入学前学习语言容易的多,入学后系统化的学习,规范的文本反倒成了拦路虎?书中这么说到:“学校把语言切割成小片段,有意义的事物就变得毫无意义。无意义的事物,是孩子们很难理解的。”“语言最重要的目的——意义的沟通”,当语言变得不再有意义,变成单调的字母,汉字,他们如何沟通?如何创设有利的环境?
让语言保持完整性吧!这是我喜欢的第二句话。只有当孩子必须使用语言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学习才有目的,才能发挥功用。
全语言课程方案可以将语言、文化、社区、学习者及老师们集结成一个学习网络,在中国可行吗?听起来很是诱人,可具体实施起来,可行吗?我们再来看看书中列举的一系列条件吧。
 

当语言是真正自然的
是完整的,
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与学习者相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经验的,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资源是唾手可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具备上述条件时,学习是轻松的,我们都不喜欢被动地去做一件事,就算去做了,也不是心甘情愿地完成,那么完成的这部作品,即使再完美,也或多或少带着负面的气息,与其被动接受,被动吸收,自主愉悦地学习不是更好吗?
我忽然想到了我之前也很反感被动地吸收僵化的知识,我也总是被别人说着异想天开,可我就想坚持自己的原则,我就想让他们在一种愉悦、自主的环境里学习知识、技能甚至道理,当然道理是潜移默化的,并非我说你写。
现在想来,肯定是不能和全语言课程相提并论的,但至少出发点都一样,让他们学习时能有自主的权利,能主动学习。相对宽松的环境并不总是坏事。
1-1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由下而上的学习观
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错误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这里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一点,这是很多人先入为主的想法,总认为我的经验比较丰富,一定要把知识点细化,才能容易接收,很多语言被破解的支离破碎不说,语言的魅力荡然无存,孩子们喜欢的完整性,有经验化的内容,他可能没记住那单个词的意思,但是完整的意境他却很是享受,你让他说出为什么,他也没办法道清楚,但是你活生生地剥夺他享受美的权利,不是很残忍吗?
所以完整、真实的语言环境对孩子很重要。
1-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以意义为中心
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
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说说最后一点:自主权
自主权是一种主动性,让他自己选择,拥有选择权是一件幸福的事,老是被动着听说读写,虽也能习得知识,但倘若课堂程式老化些,资源匮乏些,课堂必定乏味很多,让他们主动也是一种个性的解放,比如一年级的小朋友,本身就是叽叽喳喳的年纪,你让他端端正正坐40分钟,那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要提供一些自由,当然并不是无所欲为,课后的一个词语,围绕一个词语写话,孩子们可以尽情挥洒,于是每天可以看到很多童言稚语呢。

当语言是真正自然的
是完整的,
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与学习者相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经验的,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资源是唾手可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具备上述条件时,学习是轻松的,我们都不喜欢被动地去做一件事,就算去做了,也不是心甘情愿地完成,那么完成的这部作品,即使再完美,也或多或少带着负面的气息,与其被动接受,被动吸收,自主愉悦地学习不是更好吗?
我忽然想到了我之前也很反感被动地吸收僵化的知识,我也总是被别人说着异想天开,可我就想坚持自己的原则,我就想让他们在一种愉悦、自主的环境里学习知识、技能甚至道理,当然道理是潜移默化的,并非我说你写。
现在想来,肯定是不能和全语言课程相提并论的,但至少出发点都一样,让他们学习时能有自主的权利,能主动学习。相对宽松的环境并不总是坏事。
1-1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由下而上的学习观
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错误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这里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一点,这是很多人先入为主的想法,总认为我的经验比较丰富,一定要把知识点细化,才能容易接收,很多语言被破解的支离破碎不说,语言的魅力荡然无存,孩子们喜欢的完整性,有经验化的内容,他可能没记住那单个词的意思,但是完整的意境他却很是享受,你让他说出为什么,他也没办法道清楚,但是你活生生地剥夺他享受美的权利,不是很残忍吗?
所以完整、真实的语言环境对孩子很重要。
1-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以意义为中心
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
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说说最后一点:自主权
自主权是一种主动性,让他自己选择,拥有选择权是一件幸福的事,老是被动着听说读写,虽也能习得知识,但倘若课堂程式老化些,资源匮乏些,课堂必定乏味很多,让他们主动也是一种个性的解放,比如一年级的小朋友,本身就是叽叽喳喳的年纪,你让他端端正正坐40分钟,那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要提供一些自由,当然并不是无所欲为,课后的一个词语,围绕一个词语写话,孩子们可以尽情挥洒,于是每天可以看到很多童言稚语呢。

当语言是真正自然的
是完整的,
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与学习者相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经验的,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资源是唾手可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具备上述条件时,学习是轻松的,我们都不喜欢被动地去做一件事,就算去做了,也不是心甘情愿地完成,那么完成的这部作品,即使再完美,也或多或少带着负面的气息,与其被动接受,被动吸收,自主愉悦地学习不是更好吗?
我忽然想到了我之前也很反感被动地吸收僵化的知识,我也总是被别人说着异想天开,可我就想坚持自己的原则,我就想让他们在一种愉悦、自主的环境里学习知识、技能甚至道理,当然道理是潜移默化的,并非我说你写。
现在想来,肯定是不能和全语言课程相提并论的,但至少出发点都一样,让他们学习时能有自主的权利,能主动学习。相对宽松的环境并不总是坏事。
1-1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由下而上的学习观
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错误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这里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一点,这是很多人先入为主的想法,总认为我的经验比较丰富,一定要把知识点细化,才能容易接收,很多语言被破解的支离破碎不说,语言的魅力荡然无存,孩子们喜欢的完整性,有经验化的内容,他可能没记住那单个词的意思,但是完整的意境他却很是享受,你让他说出为什么,他也没办法道清楚,但是你活生生地剥夺他享受美的权利,不是很残忍吗?
所以完整、真实的语言环境对孩子很重要。
1-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以意义为中心
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
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说说最后一点:自主权
自主权是一种主动性,让他自己选择,拥有选择权是一件幸福的事,老是被动着听说读写,虽也能习得知识,但倘若课堂程式老化些,资源匮乏些,课堂必定乏味很多,让他们主动也是一种个性的解放,比如一年级的小朋友,本身就是叽叽喳喳的年纪,你让他端端正正坐40分钟,那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要提供一些自由,当然并不是无所欲为,课后的一个词语,围绕一个词语写话,孩子们可以尽情挥洒,于是每天可以看到很多童言稚语呢。

当语言是真正自然的
是完整的,
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与学习者相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经验的,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资源是唾手可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具备上述条件时,学习是轻松的,我们都不喜欢被动地去做一件事,就算去做了,也不是心甘情愿地完成,那么完成的这部作品,即使再完美,也或多或少带着负面的气息,与其被动接受,被动吸收,自主愉悦地学习不是更好吗?
我忽然想到了我之前也很反感被动地吸收僵化的知识,我也总是被别人说着异想天开,可我就想坚持自己的原则,我就想让他们在一种愉悦、自主的环境里学习知识、技能甚至道理,当然道理是潜移默化的,并非我说你写。
现在想来,肯定是不能和全语言课程相提并论的,但至少出发点都一样,让他们学习时能有自主的权利,能主动学习。相对宽松的环境并不总是坏事。
1-1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由下而上的学习观
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错误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这里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一点,这是很多人先入为主的想法,总认为我的经验比较丰富,一定要把知识点细化,才能容易接收,很多语言被破解的支离破碎不说,语言的魅力荡然无存,孩子们喜欢的完整性,有经验化的内容,他可能没记住那单个词的意思,但是完整的意境他却很是享受,你让他说出为什么,他也没办法道清楚,但是你活生生地剥夺他享受美的权利,不是很残忍吗?
所以完整、真实的语言环境对孩子很重要。
1-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以意义为中心
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
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说说最后一点:自主权
自主权是一种主动性,让他自己选择,拥有选择权是一件幸福的事,老是被动着听说读写,虽也能习得知识,但倘若课堂程式老化些,资源匮乏些,课堂必定乏味很多,让他们主动也是一种个性的解放,比如一年级的小朋友,本身就是叽叽喳喳的年纪,你让他端端正正坐40分钟,那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要提供一些自由,当然并不是无所欲为,课后的一个词语,围绕一个词语写话,孩子们可以尽情挥洒,于是每天可以看到很多童言稚语呢。

当语言是真正自然的
是完整的,
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与学习者相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经验的,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资源是唾手可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具备上述条件时,学习是轻松的,我们都不喜欢被动地去做一件事,就算去做了,也不是心甘情愿地完成,那么完成的这部作品,即使再完美,也或多或少带着负面的气息,与其被动接受,被动吸收,自主愉悦地学习不是更好吗?
我忽然想到了我之前也很反感被动地吸收僵化的知识,我也总是被别人说着异想天开,可我就想坚持自己的原则,我就想让他们在一种愉悦、自主的环境里学习知识、技能甚至道理,当然道理是潜移默化的,并非我说你写。
现在想来,肯定是不能和全语言课程相提并论的,但至少出发点都一样,让他们学习时能有自主的权利,能主动学习。相对宽松的环境并不总是坏事。
1-1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由下而上的学习观
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错误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这里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一点,这是很多人先入为主的想法,总认为我的经验比较丰富,一定要把知识点细化,才能容易接收,很多语言被破解的支离破碎不说,语言的魅力荡然无存,孩子们喜欢的完整性,有经验化的内容,他可能没记住那单个词的意思,但是完整的意境他却很是享受,你让他说出为什么,他也没办法道清楚,但是你活生生地剥夺他享受美的权利,不是很残忍吗?
所以完整、真实的语言环境对孩子很重要。
1-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以意义为中心
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
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说说最后一点:自主权
自主权是一种主动性,让他自己选择,拥有选择权是一件幸福的事,老是被动着听说读写,虽也能习得知识,但倘若课堂程式老化些,资源匮乏些,课堂必定乏味很多,让他们主动也是一种个性的解放,比如一年级的小朋友,本身就是叽叽喳喳的年纪,你让他端端正正坐40分钟,那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要提供一些自由,当然并不是无所欲为,课后的一个词语,围绕一个词语写话,孩子们可以尽情挥洒,于是每天可以看到很多童言稚语呢。

当语言是真正自然的
是完整的,
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与学习者相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经验的,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资源是唾手可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具备上述条件时,学习是轻松的,我们都不喜欢被动地去做一件事,就算去做了,也不是心甘情愿地完成,那么完成的这部作品,即使再完美,也或多或少带着负面的气息,与其被动接受,被动吸收,自主愉悦地学习不是更好吗?
我忽然想到了我之前也很反感被动地吸收僵化的知识,我也总是被别人说着异想天开,可我就想坚持自己的原则,我就想让他们在一种愉悦、自主的环境里学习知识、技能甚至道理,当然道理是潜移默化的,并非我说你写。
现在想来,肯定是不能和全语言课程相提并论的,但至少出发点都一样,让他们学习时能有自主的权利,能主动学习。相对宽松的环境并不总是坏事。
1-1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由下而上的学习观
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错误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这里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一点,这是很多人先入为主的想法,总认为我的经验比较丰富,一定要把知识点细化,才能容易接收,很多语言被破解的支离破碎不说,语言的魅力荡然无存,孩子们喜欢的完整性,有经验化的内容,他可能没记住那单个词的意思,但是完整的意境他却很是享受,你让他说出为什么,他也没办法道清楚,但是你活生生地剥夺他享受美的权利,不是很残忍吗?
所以完整、真实的语言环境对孩子很重要。
1-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以意义为中心
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
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说说最后一点:自主权
自主权是一种主动性,让他自己选择,拥有选择权是一件幸福的事,老是被动着听说读写,虽也能习得知识,但倘若课堂程式老化些,资源匮乏些,课堂必定乏味很多,让他们主动也是一种个性的解放,比如一年级的小朋友,本身就是叽叽喳喳的年纪,你让他端端正正坐40分钟,那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要提供一些自由,当然并不是无所欲为,课后的一个词语,围绕一个词语写话,孩子们可以尽情挥洒,于是每天可以看到很多童言稚语呢。

当语言是真正自然的
是完整的,
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与学习者相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经验的,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资源是唾手可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具备上述条件时,学习是轻松的,我们都不喜欢被动地去做一件事,就算去做了,也不是心甘情愿地完成,那么完成的这部作品,即使再完美,也或多或少带着负面的气息,与其被动接受,被动吸收,自主愉悦地学习不是更好吗?
我忽然想到了我之前也很反感被动地吸收僵化的知识,我也总是被别人说着异想天开,可我就想坚持自己的原则,我就想让他们在一种愉悦、自主的环境里学习知识、技能甚至道理,当然道理是潜移默化的,并非我说你写。
现在想来,肯定是不能和全语言课程相提并论的,但至少出发点都一样,让他们学习时能有自主的权利,能主动学习。相对宽松的环境并不总是坏事。
1-1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由下而上的学习观
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错误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这里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一点,这是很多人先入为主的想法,总认为我的经验比较丰富,一定要把知识点细化,才能容易接收,很多语言被破解的支离破碎不说,语言的魅力荡然无存,孩子们喜欢的完整性,有经验化的内容,他可能没记住那单个词的意思,但是完整的意境他却很是享受,你让他说出为什么,他也没办法道清楚,但是你活生生地剥夺他享受美的权利,不是很残忍吗?
所以完整、真实的语言环境对孩子很重要。
1-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以意义为中心
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
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说说最后一点:自主权
自主权是一种主动性,让他自己选择,拥有选择权是一件幸福的事,老是被动着听说读写,虽也能习得知识,但倘若课堂程式老化些,资源匮乏些,课堂必定乏味很多,让他们主动也是一种个性的解放,比如一年级的小朋友,本身就是叽叽喳喳的年纪,你让他端端正正坐40分钟,那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要提供一些自由,当然并不是无所欲为,课后的一个词语,围绕一个词语写话,孩子们可以尽情挥洒,于是每天可以看到很多童言稚语呢。

当语言是真正自然的
是完整的,
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与学习者相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经验的,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资源是唾手可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具备上述条件时,学习是轻松的,我们都不喜欢被动地去做一件事,就算去做了,也不是心甘情愿地完成,那么完成的这部作品,即使再完美,也或多或少带着负面的气息,与其被动接受,被动吸收,自主愉悦地学习不是更好吗?
我忽然想到了我之前也很反感被动地吸收僵化的知识,我也总是被别人说着异想天开,可我就想坚持自己的原则,我就想让他们在一种愉悦、自主的环境里学习知识、技能甚至道理,当然道理是潜移默化的,并非我说你写。
现在想来,肯定是不能和全语言课程相提并论的,但至少出发点都一样,让他们学习时能有自主的权利,能主动学习。相对宽松的环境并不总是坏事。
1-1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由下而上的学习观
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错误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这里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一点,这是很多人先入为主的想法,总认为我的经验比较丰富,一定要把知识点细化,才能容易接收,很多语言被破解的支离破碎不说,语言的魅力荡然无存,孩子们喜欢的完整性,有经验化的内容,他可能没记住那单个词的意思,但是完整的意境他却很是享受,你让他说出为什么,他也没办法道清楚,但是你活生生地剥夺他享受美的权利,不是很残忍吗?
所以完整、真实的语言环境对孩子很重要。
1-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以意义为中心
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
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说说最后一点:自主权
自主权是一种主动性,让他自己选择,拥有选择权是一件幸福的事,老是被动着听说读写,虽也能习得知识,但倘若课堂程式老化些,资源匮乏些,课堂必定乏味很多,让他们主动也是一种个性的解放,比如一年级的小朋友,本身就是叽叽喳喳的年纪,你让他端端正正坐40分钟,那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要提供一些自由,当然并不是无所欲为,课后的一个词语,围绕一个词语写话,孩子们可以尽情挥洒,于是每天可以看到很多童言稚语呢。

当语言是真正自然的
是完整的,
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与学习者相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经验的,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资源是唾手可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具备上述条件时,学习是轻松的,我们都不喜欢被动地去做一件事,就算去做了,也不是心甘情愿地完成,那么完成的这部作品,即使再完美,也或多或少带着负面的气息,与其被动接受,被动吸收,自主愉悦地学习不是更好吗?
我忽然想到了我之前也很反感被动地吸收僵化的知识,我也总是被别人说着异想天开,可我就想坚持自己的原则,我就想让他们在一种愉悦、自主的环境里学习知识、技能甚至道理,当然道理是潜移默化的,并非我说你写。
现在想来,肯定是不能和全语言课程相提并论的,但至少出发点都一样,让他们学习时能有自主的权利,能主动学习。相对宽松的环境并不总是坏事。
1-1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由下而上的学习观
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错误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这里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一点,这是很多人先入为主的想法,总认为我的经验比较丰富,一定要把知识点细化,才能容易接收,很多语言被破解的支离破碎不说,语言的魅力荡然无存,孩子们喜欢的完整性,有经验化的内容,他可能没记住那单个词的意思,但是完整的意境他却很是享受,你让他说出为什么,他也没办法道清楚,但是你活生生地剥夺他享受美的权利,不是很残忍吗?
所以完整、真实的语言环境对孩子很重要。
1-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以意义为中心
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
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说说最后一点:自主权
自主权是一种主动性,让他自己选择,拥有选择权是一件幸福的事,老是被动着听说读写,虽也能习得知识,但倘若课堂程式老化些,资源匮乏些,课堂必定乏味很多,让他们主动也是一种个性的解放,比如一年级的小朋友,本身就是叽叽喳喳的年纪,你让他端端正正坐40分钟,那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要提供一些自由,当然并不是无所欲为,课后的一个词语,围绕一个词语写话,孩子们可以尽情挥洒,于是每天可以看到很多童言稚语呢。

当语言是真正自然的
是完整的,
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与学习者相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经验的,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资源是唾手可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具备上述条件时,学习是轻松的,我们都不喜欢被动地去做一件事,就算去做了,也不是心甘情愿地完成,那么完成的这部作品,即使再完美,也或多或少带着负面的气息,与其被动接受,被动吸收,自主愉悦地学习不是更好吗?
我忽然想到了我之前也很反感被动地吸收僵化的知识,我也总是被别人说着异想天开,可我就想坚持自己的原则,我就想让他们在一种愉悦、自主的环境里学习知识、技能甚至道理,当然道理是潜移默化的,并非我说你写。
现在想来,肯定是不能和全语言课程相提并论的,但至少出发点都一样,让他们学习时能有自主的权利,能主动学习。相对宽松的环境并不总是坏事。
1-1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由下而上的学习观
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错误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这里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一点,这是很多人先入为主的想法,总认为我的经验比较丰富,一定要把知识点细化,才能容易接收,很多语言被破解的支离破碎不说,语言的魅力荡然无存,孩子们喜欢的完整性,有经验化的内容,他可能没记住那单个词的意思,但是完整的意境他却很是享受,你让他说出为什么,他也没办法道清楚,但是你活生生地剥夺他享受美的权利,不是很残忍吗?
所以完整、真实的语言环境对孩子很重要。
1-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以意义为中心
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
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说说最后一点:自主权
自主权是一种主动性,让他自己选择,拥有选择权是一件幸福的事,老是被动着听说读写,虽也能习得知识,但倘若课堂程式老化些,资源匮乏些,课堂必定乏味很多,让他们主动也是一种个性的解放,比如一年级的小朋友,本身就是叽叽喳喳的年纪,你让他端端正正坐40分钟,那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要提供一些自由,当然并不是无所欲为,课后的一个词语,围绕一个词语写话,孩子们可以尽情挥洒,于是每天可以看到很多童言稚语呢。

2-1语言是什么
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和知识的成长
很多离我们久远的年代,我们无法获悉,便从口耳相传的语言中探知一二。
语言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
语言属于我们自己,我们每个人的语言风格各有千秋,虽说都是同一种语言,有的时候我就很清晰地认识到我与父母的谈话会出现偏差,我本是调节气氛的一句话,却被认为是不尊重,这就是时代特色啊。
语言由系统化的符号组成
这是强调语法规则的重要。
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
现在越来越多网络语言的盛行不正是印证这一点吗?duang
2-2语言为什么重要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
社会的运转,需要沟通,不沟通的场所注定是无趣的。
语言是用来学习的,
语言是思考和学习的媒介。
双语和多语的环境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虽说我们没有讲多国语言,但是我的孩子确实面对着3种不同的语言,现在讲话还不是很清晰,但很庆幸的是和我交流一直都是普通话,我挺害怕他会弄混淆,也总认为他讲不清楚话就是因为语言混杂,但看到这里还真有点拨开雨雾见青天的感觉,但愿如此吧,能尽快理清头绪。

语言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所有的学习都涉及冒险,学校和家庭一样,鼓励个人有冒险精神的话,将会是孩子们学习语言的一大福音。学习语言也是一种自创的过程。父母的每一次回应实质上就是一种纠正。这不是教的纠正,所以他们乐于接受,听到回应之后,他将会又是一种新的语言呈现,这样的学习便周而复始,虽然累着但也幸福着。
3-1语言学习的历程
功能先于形式
这让我想到了一部影片《地球上的星星》,伊夏,书写有困难的小男生,老师,家长都失去信心,已经没有办法扭转的情况却在遇到一个另类的美术老师后有了改观,他既发现了伊夏的画画天赋,也让伊夏的书写得以改变,伊夏的人生亮了。形式真的那么重要吗?
由整体至部分
回归整体,将是一种情境还原,学习是为了干嘛?增长知识,活学活用,如果光学不用,怎么样?自然是忘记,这就是为什么我当初引以为豪的英语,现在什么都不是了,不就是缺少一种实战场地吗?想让学习变得容易,合情合理的情境很重要,先从整体出发,再去关注细节。整体营造出氛围,孩子才愿意融进去,才愿意听你分析,假如起初你就割裂开,就是abc,生活变得无趣,不知如何整合,怎么写出好的作品
学习如何理解和表达
婴儿时期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有它的特定意义。我们忽视意义之后,孩子的语言将得不到理解,得不到理解就意味着得不到回应,没有回应就没有纠正,没有纠正就很难有下一次进步,那么表达将变得生硬起来。我们不能忽视语言的目的性和意义性,不然语言真的很难进行下去。
提供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
这个经常有
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运作
既要放开创造,让外延更大,又要有的放矢,能制衡,不然一匹脱缰的野马是不能成大气候的。

3-2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
书面语言绝不是口头语言的简单记录。书面语言包含其他复杂层面
这话该如何理解?
书面语言比口头语言还精细吗?还是平分秋色?
书面语言有许多重要功能,这是口头语言无法企及的。那我是不是该理解为书面语言更胜一筹呢?
无论是书面语言还是口头语言,都是为了满足学习需要。听说读写是一个整体,光读,光写都是断章取义,所以我似乎又明白了一点,但还是模糊。



 

[展开全文]

      《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初读笔记1

              D387 西风鸣鹤

“全语言”对我而言,完全是个陌生的概念。看到这书名,再次让我感到自己的孤陋寡闻,再次让我感到自己阅读视野的狭隘,再次让我感到自己给自己读书补课的必要!

《作者序》——怎么样的完整,才称得上是完整呢?

本书的目的是希望解答“本来就是相当成功的全语言教师,却对自己有所怀疑”的老师们的疑虑,而不是要建立一个“比你更完整”的全语言教学观。

所以本书是在于描绘全语言运动的本质,包括全语言的理论基础、重要观点以及未来的发展。具体地说,本书将会:“描述我们对语言及语言发展的观点”;“呈现全语言在读写发展上的立场”;“为家长和老师提供一些基本原则,帮助儿童发展读写能力”;“介绍各种成功的全语言课程方案”;“帮助老师从旧课程转型为全语言课程”。最重要的是:全语言课程方案是由全语言教师所导引经营的教育方案。

对一个人而言,全语言包含了多重繁复的意义,而不是一种必须遵循的狭隘教条。书中的任何论点,都不应该限制老师发展自己对全语言的界定。由此看来,全语言应该是在老师们的不断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每个老师对全语言的认识也是不尽相同的,全语言课程的方案也是依赖于全语文教师去经营的。实践永远是检验真理的最好办法!

《译者序》——全语言是一种教育哲学观

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师对教学和课程有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反叛精神,所以才有了全语言的运动。一是对教科书主导的教学和以技能训练为目标的语言课程产生了怀疑;二是认为课程应该更合乎学生的学习本质和需要;三是老师在教学上应该有较大的自主权。为此,老师们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去寻求答案。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的研究成就了全语言观念的形成,而肯·古德曼的这本书是他对全语言最重要的诠释,他本人也被誉为“全语言之父”,在国际学术界居于领导地位。

全语言融合了与语言相关的许多理论、课程观、教学观、认知理论以及学习的社会因素等精义,所以,全语言不只是一种语言教学法,它更是一种教育哲学观,产生了有别于传统的态度。

反观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老师们往往无视学生的实际,紧扣教科书每天进行一成不变的程式化的教学,把语文素养分解得支离破碎,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只为那最后可怜的考试分数,可是有谁真正关心过学生内心的需要呢?即使有老师想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但被当前教育体制下,许多学校唯分数至上的评价和考核压得喘不过气来,许多时候也就只能无奈的退而求其次了!老师没有教学的自主权,学生没有学习的真正需求,这样的教学注定是很难有效的。为什么我们现在各个层面的教师培训层出不穷,在我看来始终是在技能、方法上打转转,为何不去提高教师的诸如全语言这样的一些观念、态度和原则呢?

理论的缺失是一线教师最严重的缺失,可是却鲜有教师的培训去帮助老师们进行“洗脑”,总企图急功近利式的提过教师的专业水平,这和当前浮躁的社会,已经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追求不是一致的吗?如果我们的老师在面临教学上的问题和矛盾时,能够认真阅读、思考、检视,以理清观念,那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许就能更加完整全面些!

第一章《全语言》——发展语言较容易的途径

语言的目的——意义的沟通

在学校刻意想把语言学习变得容易一些时,为何却是事与愿违呢?就在于学校把完整的(自然的)语言,拆成抽象而细碎的小片段,认为幼儿学习简单细小的事物会学得比较好。可是这样一做,却把语言变成了与儿童需要和经验无关的抽象事物,忽视了语言最重要的目的——意义的沟通。

一个有某种需求时,他总会想方设法的要去得到,同样一个孩子有了表达的需求时,他怎么能不去努力的学习语言呢?孩子的表达是要说清一个完整的意思,而不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支离破碎的音节、单字或词语,所以我们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应该力求为学生提过实际使用语言的机会。或鼓励学生谈论他们学习的事物;或要求学生问问题,聆听对方的回答,对对方的回答作回应或作进一步的谈论;或建议学生记录生活里发生的事,与他人分享经验;或指导学生为获取资讯而阅读,注意生活周围的文字,或欣赏一则美化的故事。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始终难以抛弃老师的表演和“口若悬河”,学生的言语实践的机会和时间实在是少得可怜,总觉得似乎我们老师不细致入微的讲解,学生就无法掌握似的,很霸道地剥夺了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权利,而且许多时候,我们对孩子言语时的错误也总是难以容忍,既剥夺了孩子的语言使用权,又让孩子丧失了学习语言的信心,而在我看来,全语言恰恰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语言学习的康庄大道!

语言的特质——完整而自然

一个全语言的课程方案,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一个是愉快而有趣的,而且也是更有效率的。全语言的特质:真正的、自然的;完整的;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有趣的;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的经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具有社会功能;是有目的的;自己想学的;学习是资源唾手可得的;有使用的自主权。语言拥有了这些特质,孩子的学习就会变得容易多了。

语言的习得——实际运用

语言学习困难的原因:自下而上的学习观、人工化的技能程式、错位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无趣无意不相关的课程。

任何一种事物的学习都应该是先整体,后局部的,比如我们打量一个人,都是先从头到脚扫视一番,然后才会去关注她的容貌、衣着等。语言的学习同样应该把一些词语、句子放到完整的、真实的语言情景中去,这样才能把握住语言真正的内涵,才不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可我们的现在教学却是常常抽象出具体的技能或能力,然后进行专项训练,为语言而语言,许多时候学生和老师并不明白语言的学习是为了表达和理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小学高年级都会有“综合改错”这样的题型,学生看见头疼,老师训练麻烦,不知在考试前做了多少次的训练,可考试时错误率依然还是很高。不去让学生多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感,再多这样的训练又有何用呢?我不清楚这样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有什么帮助,如果把训练的时间让孩子多读一些优美的文章,多看一些经典的书籍,难得不比这个效果好吗?在孩子的生活中,在将来的工作中,会有“综合改错”这样的事情吗?与孩子无趣、无关、无意义的课程和事情,孩子怎么会有兴趣,又怎么会不感到学生困难呢?

语言学习容易的因素:与学习者生活经验有关、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以意义为中心、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学生作文感到头疼,我们老师往往会怪罪于学生,却不知道问题恰恰出在我们老师自身,如果给学生一个活生生的素材,如果我们让亲身参与一个活动,如果我们能带着孩子走进自然,让孩子参与,让孩子感知,让孩子震撼,让孩子有表达的需求,孩子还会无话可说,还会挤牙膏式的写作文吗?

全语言的学习就是让学生有学习语言的自主权,有表达的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正视每个孩子的语言差异,让孩子在传达意义的同时,不知不觉地习得语言,那样语言会学得更好!

全语言的教学思想,让我想到了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而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教育重视直接经验,强调以做为中心,主张在学校里的一切活动凡是儿童自已能够做的,都应当让他自已做。他还主张整个教学法,即不主张分科教学,他认为分科教学是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是违反儿童的生活和心理的。他提倡“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因为儿童生活是整个的,材料也必然是整个的、互相连接不能四分五裂的。他主张最好由一位老师去教,以体现整体性,而不致割裂。这应该与全语言的教学思想比较接近。

此外,我们也不难想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陶先生这种注重生活、注重实践的思想也应该和全语言的教学思想较接近的吧!

具有下列特质时,比较容易学习

具有下列特质时,比较难学习

是真正的、自然的

是人工的、不实际的

是完整的

是零碎而片段的

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

是无意义的、无法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呆板且无趣的

是与学习者有关的

与学习者无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的经验

是属于他人的经验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与实际生活不相干

具有社会功能

不具任何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对学习者而言没有明显的目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者被强迫而学

学习资源是唾手可得的

学习资源是难以取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学习者完全没有自主权

从上表相应的语言特质及学习难易度来看,语言比较容易学习的是属于“主动性学习和表达”,语言比较难学习的是属于“被动性学习和表达”。

平时学习的习作,总感到无从下手,要么看看《课课通》上的范文,进行模仿,或者干脆照抄,以应付交差;要么自己随便胡诌乱编,简简单单写一件事了事,这样的作文不是从学生的内心流淌出来的,学生写得痛苦,老师读起来当然也是味同嚼蜡,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根本也没能得到训练和发展。而晏俊同学的这篇作文一方面让我们看到,如果平时的习作教学能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写与他们有关的、有意思的、真正的、想表达的等内容,那学生习作才是“主动地表达”,内容才会真实,语言才会鲜活;另一方面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启发,只有我们从学生的内心需要出发,给学生以具体可感的生活,孩子才会有表达的欲望,从他笔下流淌出的语言才会鲜活,长此以往,学生的表达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同时也证实没有一个孩子是不能写好作文的?需要的是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全语言的课程方案,这样的学习和表达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愉快而有趣的,读写效率也都是很高的。

作者对“语言学习变得很难”所论述的四个要点,分别从学习的先后顺序、技能的训练模式、学习的意义目的和学习的课程内容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的。

⑴ 由下而上的学习观:对成人而言,从小单位开始学起,似乎非常合乎逻辑,因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掌握了一个部分,就掌握了整体。但是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事实上,我们是先学整体,再注意到细节。因此,对字母、字音、字词、句子等这些语言中的小片段,全语言教师不会单独去处理,而是将这些小片段放在完整、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让孩子学习。

我们平时打量一个人,都是习惯于先从头到脚的扫视一遍,然后才会专注于这个人面部或特别惹眼的衣着等,这也是符合整体认知规律的吧!同样对语言的学习也应该是先整体,后细节的,但我们平时的教学往往是习惯于从局部到整体的,比如学习一篇新课文,老师们都是习惯于先从读字词开始,然后到一句话或一段话,最后才是读整篇课文,并概括主要内容。其实在课文的具体语境中,读字词,更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

⑵ 人工化的技能程式:许多所谓的“技能”,事实上是有某些人主观推断出来的。…… 所以,当学校课程充斥着这种人工化、程式化的技巧训练时,学校就变成了一个充满挫折和迷惑的地方,让学生在失败中挣扎。

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下,依然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状,急功近利式的教育教学,就无法避免这种“人工式的技能程式”。大量的机械抄写、默写,枯燥乏味的背诵,单调重复的练习,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部给磨光了,甚至是学得疲惫不堪,哪还有学习的激情?

⑶ 错位的焦点:语言教学如果只是“为语言而语言”,或是让学生像语言学家一样去分析讨论语言时,原来的学习焦点――为使用语言而学习,就被混淆了。学习者会弄不清自己的学习目的,忘记了学习语言是为了表达或理解,而是会在学习语言的枝节上打转,如只关心某个音要怎么发才标准、某个字的笔画要怎么写才正确等等。

一个生字的学习,总要课文中抽出来,从音形意三个方面进行条分缕析式的讲解,甚至还要从这个字的声母、韵母、偏旁部首、笔画笔顺等多方面进行分析讲解,这样做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为语言而语言,为考试而语言,对学生的生活,以及学生读写能力有何帮助呢?

⑷ 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对少数民族的儿童而言,他们已经觉得自己的世界与学校的视觉有极大的差异,于是,当语言课程只是一些无趣、和自己无关的练习时,这些孩子就会学得更加艰难;而听、说、读、写的内容,与他们自身的想法、生活或经验没有什么关系时,这样的学习更难极其这些孩子的学习兴趣。

课程内容应该要与生活有紧密的联系,这样的课程内容才便于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他们才会觉得有趣,也才能进行充分的表达。但我们现在的教材总感觉有些滞后,如苏教版教材每单元后面的习作,有些内容总感觉与学生的生活有些远,不便于学生进行习作。

⑴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语言学习必须是完整的、有意义的,而且是与生活经验相关的。

语言只有在生活中,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如我们现在所用的苏教版教材,每个单元后面的练习里都有“语文与生活”这样的栏目,都是来自生活词句或内容,如六年级下册练习2中有关农具的认识,通过图片认识,通过查字典了解用途,再通过复习有关古诗句,进行巩固运用,农具来源与生活,有的农具学生自己用过,这样语言学生自然是有趣的,容易理解的。

⑵ 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学生必须是为了自己生活上或学习上的需要而使用语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实践性、综合性课程。而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自己的表达吗?前段时间一直在读《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就多次强调运用已有的旧知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最好的,而且特别强调了阅读背景的作用,一个学生拥有的知识越丰富,阅读背景越广阔,那他学习、理解新知就会越容易,这样学生也就能体会到学习和阅读给自己带来的便捷和愉悦,学习的过程也就会显得高效而快乐。

⑶ 以意义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通过语言学习了其他的事物。如果把注意力放在所要传达的意义层面,而不是只在语言本身,反而可以将语言学得更好。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在感知文本的语言同时,也就自然的感悟了文本的内容。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的学习,为了学习课文中人物刻画的方法,我让学生分别从文中找出描写扫路人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句子,在感悟文字内容的同时,学生自然明白了这些描写的作用。此外,我还让学生反复朗读文中描写天游峰“高”和“险”的句子,在感悟句子的同时,让学生明白这是“以景衬人”的写法,进而让学生模仿文中这种“白描”和“以景衬人”的写法,也来刻画一个熟悉的人物。学生就是在感悟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反而将语言本身学得更好,以致可以达到尝试运用的效果。

⑷ 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学校所提供的语言课程,应该善于利用学生入学前已具备的语言能力,以及他们在学校以外的学习经验。如果学校尊重第一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也就没有所谓“学习困难”的学生了。

孩子在入学前和课外,其实在生活中都一直在学习语言,但每个人接触的生活是不一样的,所以学习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都是在自己已有的语言基础上进行个体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每个人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获得发展。

同样,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每一个老师也能尊重每个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努力提高,而不是搞一刀切,那学生一定也会有所发展的,只不过是快慢不同而已。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很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总是一样的讲授,布置一样的作业,考一样的试卷,一样的评价标准,以致让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自信,这样看来出现“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对一个学生来说,“尊重”比“爱”,显得尤为重要。

⑸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学校的课程应该能在学习上授权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学生在发展读写能力时,运用语言的自主性愈大,学习成功的机会也就愈高。如果否认学习者在使用语言上的自主性和选择权,只教学生读、写、识字,就无法让他们了解自己在语言使用上的自主权,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倾听、交流,那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就一定是轻松而愉悦的,更不会感到有压力。如果我们能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语言交流平台,积极营造语言交流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语言交流的快乐,并能分享别人丰富的语言经验,给予学生语言使用上的自主权,那学生就觉得语言学习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第二章 语言是什么?为什么?

孩子的语言,会因为需要的增加而快速成长。在他们通过语言学习事物时,同时学习了语言本身以及与语言有关的知识。语言学习的这三种向度,从一开始就在完整的语言情境中同时进行着。

感悟:人生活在世界上,必然要学习各种事物,而在学习一个具体的事物时,语言却是学习的工具,在使用语言工具的同时,我们也发展了语言能力,并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慢慢掌握了语言的相关知识,以便以后能更好地运用语言和学习事物,语言学习的这三种向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人类有了语言,才能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计划,才能相互沟通。

有些动物也能够发出人类语言所用到的各种声音,例如鹦鹉。但是,他们的声音不是一种语言符号;也就是说,这些语言并不代表思想。因为只有人类才有抽象思考的能力,也就是以无意义的符号来呈现思想,表达经验、感觉、情绪和需要,这种现象让人类的语言得以存在;只有人类需要人际互动,也因此需要依赖语言。

感悟:语言让人类有了相互沟通的可能,在沟通的过程中,用无意义的符号来呈现了我们的思想,表达了我们的各种需要,反过来说,也正是有了交流和表达的需要才发展了人类的语言,人际之间的互动,又断然是离不开语言的。

2—1 语言是什么

 

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和知识的成长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工具。通过语言孩子在成长中逐渐建立自己的生命观、文化观,并了解自己所属文化里的各种意义。我们用语言来来反映经验,并以符号呈现。通过语言,我们才能分享所学所知,获得单凭个人所无法获取的知识。人类社会通过语言来积累学习经验,通过语言,我们甚至能分享彼此艺术及情绪层面上的经验。

书面语言(文字)大大延展了人类的记忆范围,因为它可以储存大量的知识,超过任何人类头脑所能储存的容量,甚至能让我们能和远距离的或其他时空的人,包括过去的作者产生联系。

感悟:人类最初的沟通交流的需要催生了语言的发展,让语言成为了人类沟通的工具,语言文字的积淀,产生了每一种语言所属的文化意义。只有通过语言,我们彼此之间的学习、交流才得以实现。文字的诞生,让人类又实现了超时空的学习和交流,并能大量储存知识,为后人的学习提供了可能。如果没有文字的保存,今天我们是无法了解古人的生活、学习古人的经验,以及学习认识古代文化的。

语言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

我们从婴儿时期开始,就有与他人沟通的需要和能力,甚至会创造自己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逐渐发展、修正自己的语言,使它合乎家庭和社会的规范。

语言如果只属于我们自己,它就无法满足我们与他人沟通的需要。我们必须与我们的父母、家人、邻居及其他人共用一种语言。很有意思的是,“表达”和“理解”这两种社会需要,会削弱我们创造语言的个体张力,让个人的语言落入社会语言的惯用模式中。

感悟:个人有发展语言和创造语言的能力,但这必须要符合社会规范,因为只有这样,个人的语言才有交流的实际作用,如果一个人的语言,别人都听不懂、看不懂,那这样的个人语言就毫无意义。语言其实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约定俗成,个人的发展和创造是在遵循社会规范基础之上的,也只是相对的。

语言由系统化的符号组成

符号本身并不具有意义。语言的意义是使用者赋予的,而不附在符号本身上面。

我们可以组合数个符号(如口头语言中的音,或书面语言里的字母)变成字,用来代表某一种事物、感觉或想法。但是,无论从个人还是从社会的层面来看,这些代表符号的意义,都仅止于我们所赋予的意义而已。如果我们希望语言能够发挥作用,这些代表符号就必须得到彼此的认同。但是如果有必要,我们也可以修改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含义。事实上,社会以及个人,都不断地添加、更换、修改所使用的符号,以符合新的需要,表达新的意义。

但是我们所需要的,不仅是符号而已;我们也需要组织这些符号的系统,让我们可以表达某些事物、感觉和想法,还能传递各种事物之间多变的关系。

当然,我们可以把语言视为是音、字母、字、词和句子的组合。但是,语言要达到沟通的目的的,就必须在使用的情境中,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同时有符号、系统和一个使用的情境,才能发挥作用。

语法,就是统整语言的系统,它包含的是语言使用的规则。有了这些规则,说相同语言的人们才能了解彼此的意图。规则在语言中是看不见的,自然无法靠模仿学会,孩子们必须从自己的经验中推断出来。

感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相互沟通,而沟通只有在语言相通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语言相通就必须有一个相同的符号、系统和使用的情境,这样语言才具有意义和生命力!所谓的“符号”和“系统”,也是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大家都必须遵守,这样的符号才能为大家理解和接受。事实上,要表示一个事物或意思,人类当初可以用这个符号,也可以用那个符号,但一旦确定某个符号之后,就不能随便更改了,不然人们之间的交流就会混乱,意思表达别人也无法理解,如果这样,语言也就失去了她应有的意义。

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

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

任何一个人类族群,都有口头语言。史前人类和现代人类一样,也需要沟通,而口头语言正好满足这种需求。但语言不限于说与听,我们可以用任何符号系统来创造或代表语言。

当人类社会察觉到口头语言无法进行跨时空的沟通时,书面的语言系统便应运而生。人类创造的书面语言,正可用来延伸社会的群体记忆,拓展沟通的极限。

在现代社会里,语言的定义更为宽广,甚至包括电脑语言或机器语言。一个全语言的课程,接受学校从各种角度来处理语言的全面性。

只是,既然个人和社会都在持续变化,语言也一定会跟着不断变化,以符合个人和社会的使用需要。让我们来想想下列的几个现象:

 每一代的语言,多少都跟前一代有些不同。例如:老一辈的,会称“人老了”为“快回老家了”,但年轻的一代可能不喜欢这种用法,他们就会发明新的词汇来替代,以便更切合他们那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 在乐师、青少年、科学家和作家这一类的群体中,经常产生一些词汇,并快速地流行起来。这些称之为俚语的词汇出现得快,也消失得快。但并非全都如此,有些时候,某些俚语会慢慢融入日常用语中,成为永久性语言的一部分。

 类似高科技的专有名词,或精彩的隐喻词等,这些特殊的语言形式,常常是一群拥有共同兴趣和经验的特定群体所发明的。例如:医生、律师、老师、电脑工作者或其他可以说得出来的特殊群体,都有他们自己才听得懂的术语。英国人称之为“专属用语”(registers),意思是:在特别状况下所使用的特殊语言形式。我们每一个人,在工作上、兴趣上、宗教上火政治活动上,也都有自己特定的“专属用语”

 各种语言其实都算是同一个语系的方言。人们因为距离、天然障碍、社会阶层、种族歧视,或律法上的因素而有所隔离,也因而各自发展出不同的语言形式。这些形式上的差异,可能是词汇上的、声音上的、语法上的。或成语用法上的差异。每种方言的变异,都反映这群人生活经验上的不同,也让这个发言与其他方言之间继续存在着差异,甚至发展得越来越远。这种现象即使在信息产业的时代也是如此。

学校应该欣然接纳语言中充满活力和多变的本质。学生在方言和用语上所呈现的多样性,并不是什么坏事。老师不以所谓的语言标准性或合理性来要求学生,而是完全地支持学生在语言发展上的全面性及多样性,这又是多么令老师有成就感啊!

感悟:语言是在不断变化的,史前人类使用的口头语言,那时进行的是一些简单的交流和表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前进,显然口头语言已经适应不了交流和表达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书面语言便应运而生,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与此同时,人类还发明了一套符号系统来创造和代表语言,拓宽了人们交流和表达的时空。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也是根据现实生活和学习的需要,不同时代的人,不同行业的人,不同区域的人等,都相应的产生了属于那个时代、行业和区域的语言。所以全语言应该欣然接纳语言中充满活力和多变的本质,老师也应该支持学生在语言发展上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第三章 语言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婴儿的每个“咿咿”、“呀呀”的发声,事实上都是一句完整的话,代表的意义可能是“过来抱抱我,我需要一些照顾、关心”。婴儿在这个时期中,每一个“词”虽然是一串无法区分的语音,但事实上,在那个特定的情境中,发声的婴儿已经归纳出特定的意义。

感悟:读到这段话,让我一下子明白,婴儿在发“咿咿”、“呀呀”这些声音的时候,总是伴随着一些动作和表情的,他所表达的意思只是因为受到发声的限制而没法表达清楚而已,其实我们成人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已经能够明白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下所表达的意思,这时候婴儿也能用他们的反应回应成人的反应。婴儿发出的一串无法区分的语音其实就是一句完整的话,表达了他们的一个诉求,这种生活的需要较快地促进了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言能力并非天生的,也不是靠模仿学得的。要能掌握一种语言,首先必须掌握该语言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必须学习者亲自去尝试、发明和创造,才能类推归纳出规律来。

学习语言是一个社会的,更是个人的创造历程。每个人在尝试与外界沟通时,便重新创造了语言。但是,这些自创的语言,都是以个人所属社会的共同语言为基础,经过使用者一再的测试、修改、舍弃,最后才能精确地表达其意义。

所有的学习都涉及冒险。由于大部分家长对婴儿最初的语言尝试都采鼓励的态度,也就减少了婴儿冒险的威胁,他们便能够自在地犯错,一试再试。就语言发展而言,学校必须和家庭一样,鼓励个人有冒险的精神。

感悟:作者的观点是孩子的语言能力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模仿得来的,而是在不断尝试、发明和创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语言的规则,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了一种语言。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尝试与外界沟通的过程,也是重新创造的过程。一个孩子只有在不断尝试、修改之后,才能习得语言的表达方法,并能符合社会语言规则,而这当中离不开家长的鼓励和宽容,孩子在没有任何压力和威胁的情况下,学习语言的进步更加快!

现在学校里孩子的语文学习,却严重地忽视了当初家庭那样宽松的氛围,以致让许多一般的孩子失去了学习语言的信心,也失去了学习语言的动力。如果我们给学生大量接触语言的机会,让孩子不断测试,不断储存语言资源,到了一定的时候,孩子就一定能驾驭语言规则等,较好地掌握一种语言!

3-1语言学习的历程

功能先于形式

 

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形式的注意,总是在感受到实用功能之后才产生。幼儿知道他们想用语言来做些什么,这个想法刺激他们去操控语言的形式,让语言能帮助他们满足需要。要再次强调的是。如果孩子觉得语言是有用的,他们学语言就容易得多了。

如果真的必须等到他们学会了所有传统的拼字原则之后,才能开始书写,恐怕他们永远不会有提笔的时候,更不可能在学习书写的过程中发现拼字的重要了。

人类使用语言是因为它具有实用的功能,使用者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才会去进行各种语言形式的实验。所以,在发展语言形式概念的过程中,使用者难免会犯下一些错误。

他们在使用语言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时,会逐步理出语言的规则。所有的孩子都具有这种能力,所以,如果学校中使用的语言,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并且如同生活中所经验的,那么他们学会控制语言形式将不再是困难事。

感悟:一个人说话、做事总是有目的的,如果目的明确了,做事的效率才会很高。孩子在学习语言上,也是如此,为了能满足自己表达上的需要,他就会努力地学习语言,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犯一些错误也是很正常的,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如果我们也能有像对待婴幼儿时的宽容,孩子才不会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老师却很难有这样的宽容和耐心,总奢望每一个孩子都是学习语言的天才。一个孩子失去学习的信心,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在孩子知道语言的功用之后,为了能更好地使用语言,他就会不自觉地关注语言的形式!

由整体至部分

事实上,人类学习语言,是由整体开始,再逐步进入局部的。我们先在熟悉的情况中,发出完整的话语,稍后才会注意到像音或字之类的语言细部,进而发展出控制这些细部的能力,并慢慢地开始去实验他们之间,以及它们与意义的关系。整体永远多于各局部总和,而且,任何局部的价值或意义,都只能在真正的说话事件中、在完整的话语里,才有可能学得完整。

想办法防止孩子犯语言使用上的错误,绝对会让他们产生不安全感,并且阻碍他们语言的最终发展。

如果没有一个真实需要写信的情境,学习这些写信的步骤与技巧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所以,想让语言学习变得容易,就必须帮助学习者从整体出发,再去注意语言的细节。

感悟:对事物的认识,我们也是先整体后局部的,感悟语言也是如此,没有一个整体的感悟,就很难有正确的具体细节的品味,而且最终还得回到整体,整体的意义永远大于局部的总和。在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宽松的氛围,允许孩子犯错,才有可能让孩子大胆地尝试,才会得到继续发展,语言的学习和许多其他事物一样,是螺旋上升的,而不是直线上升。

平时,学生进行习作时,应该让他们产生一种自我表达和交流的需要,而不能枯燥地讲解表达上的技巧,讲得再多,终究代替不小孩子自己的尝试。习作时给学生真实的生活场景,表达就能容易许多,甚至语言也会鲜活起来。个人认为生活情境、情感表达,才是习作的真正出路。正所谓“情动而辞发”!

学习如何理解和表达

在学校中,人们常常将语言从有意义的、具功能性的真实使用情境中抽离,将语言变得不像语言。事实上,对学习者而言,语言惟有在社会情境中,语言才容易学习。从生命的初始,语言就和孩子心灵内在的感受性息息相关。如果我们将语言变成不具意义、难以理解的东西,那么,语言学起来绝对不容易。

感悟:语言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而只有在社会情境中,语言的学习才有可能变得有意义,这样的学习学生才会变得容易。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必须提供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

提供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

听说事件(speech event)中所使用的是口头语言(oral language)。其实,一个听说事件所包含的,不只是语言本身,还包括说话和听话的人,他们的目的和意图,以及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当然还包含了说话时的状况和情境,在听说事件中,参与者选择用什么方式来说,都取决于上述各项情况。参与者会判断他们的意图是否达成,再决定要不要改变说话的方式(当然包括所用的语言),以便达成更有效的沟通。

读写事件(literacy event)中则使用书面语言(written language).读写事件与听说事件拥有相同的特性,但有一点例外。在一个听说事件中,说者和听者都在场,而且常常呼唤角色;然而在大部分的读写事件中,通常只有写者或读者一方在场。因此,写者在写的时候,心中必须有读者的存在,而读者在阅读时,心中也必须有写者的存在。虽然读写事件也有它特定的情境关系,但通常不包含听说事件中必须具备的现场情境。因此,书面的文字必须提供线索,以便于读者或写者建立一种“情境感”。

我们已经不止一次地叙述孩子如何在听说事件中发展他们的语言;同样的,孩子在入学前,就已经在读写事件中发展他们文字上的能力了。从很小开始,他们就对环境中的文字、书本及大人为他们念的儿童书有所反应。只要处在丰富的书面语言环境中,孩子自然会发展出理想的读写能力。

语言教育学者卡罗·艾德斯基(Carol Edel-sky)曾指出,学校的语言课程,经常将真实的语言与听说及读写事件之间的关系切断。听说和读写事件都应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而所使用的语言应该是真实的、和生活相关的语言。课程设计者却将语言变得极为抽象,已经从根本上摧毁了它。将语言从情境中抽离,事实上是把它变得难学了。你将不难发现,在一个成功的全语言课程方案中,老师会尽最大可能地提供各种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中。

感悟:语言的习得除了要有情境感,无论是听说事件,还是读写事件,都必须有具体的情境。无论是听说事件,还是读写事件,都必须有“听者”或“读者”意识,因为我们的说话也好,写话也好,都是为了和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或是表达自己的情感,都应该是有对象的。因此,我们平时的习作,就应该提醒学生要有读者意识。此外,发展语言的一个最好的途径,就是大量的阅读,或是听读,有了丰富的语言环境,加上长期的熏染,孩子的语言感受能力才会不断增强。

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运作

第一股力量是由内往外扩张的个人创造力,这股力量让孩子不停地发明语言,持续地打破语言的限制,扩展它的使用范围。另一股力量则是由外往内集中的凝聚力,来自周围的人群,持续地将孩子的语言集中到一个共通的意义和形式上去。如果这股内在的创造力量没有经过外在的集中力量,那么个人的语言永远无法达到与社会沟通的目的。只有当语言的使用具有目的性,并且发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这两股力量才能发挥互相制衡的的作用,让孩子愿意去修正语言。学校可以参与这个制衡的过程,但不应该以超前的、脱离情境的方法,去教导语言的规则,而使得这两股力量失去平衡。

感悟:孩子语言的发展是由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制约的,外发的创造力让孩子不断地发明语言,具体个性;内收的凝聚力让孩子的语言必须符合大众的规范,让孩子的语言达到与社会进行沟通的目的,是一种“自由”和“规范”的相互发展、相互制约,没有自由的规范是没有个性的、没有生命力的语言,没有规范的自由却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语言、失去其功用的语言。我们应该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学校内和学校外的语言发展历程应该是相同的

不管在学校内或在学校外,儿童的语言发展历程,事实上都是一样的。学校外那些助长语言发展的条件,同样可以用来帮助儿童在学校内的语言学习;反过来说,学校中那些特意的安排,让学习语言变得很难的情况,即使在学校以外的情境中,也同样会妨碍语言的学习。一个成功的语言课程,必须基于对语言自然发展过程的了解。如果语言课程能包涵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老师有充分的语言发展知识,并能注意、追踪和支持幼儿语言的成长,那么,学校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如果学校能尽量营造出让语言容易学的条件,它就能使学生的语言发展和通过语言学习知识,这一体两面同时达成。

感悟:语言的发展历程在校内和校外应该都是一样的,一个成功的语言课程,应该是包涵听说读写事件的,而且老师要有充分的语言发展知识,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又能通过语言学习其他知识,即学习知识和发展语言是融为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在语文课标里体现的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3-2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语言系统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媒介,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重叠。如果你能读能写,那么你可以按照沟通的需要,选择比较适合的方式沟通。

书面语言具有口头语言的所有基本特质,那就是在有意义的语言活动中,所使用的符号和系统。

确实,很多人在学习读写之前,已经学会了说话,而这种情形,也的确对于学习读写有些帮助。但是,有听觉障碍的人,即使没学会说话,也一样能学会阅读和书写。此外,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很多人所经历的读与写的机会和需要,似乎也比说话多。这两个例子当中,阅读的发展都先于听、说、写的发展。简单地说,听、说、读、写四种语言形式中,人们会先去学习他认为最重要的那一种。

书面语言并非只是口头语言的记录,它还包含其他复杂的层面。书面语言绝对不只是口语的记录而已。

感悟:书面语言不仅仅是口头语言的记录,有属于自己的语言系统。一个人即使没有学会说话,同样也能学会阅读和书写。选择哪种方式进行沟通,这完全取决于沟通的需要。

书面语言有很多重要功能

在文明的社会中,书面语言有许多重要功能:

 环境文字:提供街名、地名、店名、指引和规定等信息。

 职业文字:人们在工作时所做的阅读和书写。

 信息文字:用来储存、组织或提取信息的书面语言。它的可以用密集浓缩的方式呈现,也可以用凸显的方式以强调某条信息。

 休闲文字:我们从事休闲活动时所选择阅读或书写的语言。

 仪式文字:许多宗教团体在他们的仪式中所使用的书面语言。

感悟:在不同的场合,语言发挥着不同的功能,语言文字的多样性,较好地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

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其实学习书面语言和学习口头语言的方式相同,都是为了满足需要,而在真实的读写事件中不断地使用,直至学成。

正因为这些小片段已经脱离了使用的功能,而且又在语言情境之下外教技巧,重点只放在文字本身,反而让阅读变得更难学习,甚至对某些学生而言,是根本不可能学会的。史密斯认为,比较“辛苦”的方法,是尝试找出学生正在做的事,并且协助他们去做这些事。事实上,学生在做的事,不过是试着要了解文字和意义而已。帮助他们的方法,就是将学校营造成一个读写环境,为孩子创造各式各样的读写事件,同时具备洞察力的老师在场,持续地关注、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感悟:让语言回归基本的功能——满足交流和表达的需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努力做好这些事,并将之营造成一个读写环境。学生就能在这个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读写训练,发展读写能力!老师的作用仅仅是协助,所以我们平时的教学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才是发展学生语言的主阵地!

 

 

[展开全文]

全语言读书笔记1

看到书的题目,就觉得好奇,什么是“全语言”?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书的封面也与众不同,像拼图一般。接着看下去,这本书告诉我们:“全语言”主张语言学习的历程要回到真实的世界中,通过孩子在生活中实际运用语言的机会——问问题,聆听对方的回答、对对答做出回应等,从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全方位的学习语言。

 

第一章 全语言发展语言较容易的途径

孩子入学时,就已经掌握了语言,他们十分希望了解周围的世界。如果学校把语言切割成小片段,有意义的事物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而无意义的事物,是孩子们很难理解的。抽象的学习片段,也让孩子们很难以掌握、不容易记住,孩子们变逐渐认为,学校只是一个学习无意义事物的地方。

【感想】:对于一个只有两三岁的幼儿来说,他能够看动画片,并且会发出“哈哈”的笑声,对于这些幼儿来说,他们不一定都能明白动画片的内容,但这并不影响他看动画片。

语言特质与学习难易度对照表

当语言具有下列特质时,比较容易学习:

是真正的、自然的

是完整的

是有意义、可以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与学习者相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的经验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资源唾手可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当语言具有下列特质时,比较难学习:

是人工的、不实际的

是零碎而片段的

是无意义、无法理解的

是呆板且无趣的

与学习者无关的

是属于他人的经验

与实际生活不相干

不具任何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没有明显的目的

学习者被强迫而学

学习资源是难以取得的

学习者完全没有自主权

1-1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1、由上而下的学习观

   对字母、字音、词语、句子等这些语言中的小片段,全语言教师不会单独去处理,而是将这些小片段放在完整、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让孩子学习。

【感想】:语言不能孤立的去学,而应该放到具体语境中去学。

2、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许多所谓的“技能”,事实上是由某些人主观推断出来的。

3、错位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4、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1-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1、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对学习者而言,语言必须是完整的、有意义的,而且是与生活经验相关的。

2、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学生必须是为了自己生活上或者学习上的需要而使用语言。

3、以意义为中心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通过语言学习了其他的事物。

4、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学校所提供的语言课程,应该善于利用学生入学前已具备的语言能力,以及他们在学校以外的学习经验。

5、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学校的课程应该能在学习上授权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第二章 语言是什么?为什么?

孩子的语言,会因为需要的增加而快速成长。在他们通过语言学习事物时,同时也学习了语言本身以及与语言有关的知识。语言学习的这三种向度,从一开始就在完整的语言情境中同时进行着。

2-1语言是什么

1、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和知识的成长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我们用语言来反映经验,并以符号呈现。书面语言(文字)大大地延展了人类的记忆范围,因为它可以储存大量的知识,超过任何头脑所能储存的容量,甚至让我们能和远距离的或者其他时空的人,包括过去的作者产生联系。

2、语言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

   语言非少数人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发展语言的天赋,甚至在必要的时候,有些人还可以学会两种以上的语言。

【感想】:最近在读三毛的作品,她在文中,发出这样的感概,“我在西班牙讲日文,在德国讲英文,在美国讲中文,在台湾讲德文。”正好诠释了一个人可以学会两种以上的语言,你看,三毛可以学5种语言,中文、日文、英文、德文、西班牙文。

3、语言由系统化的符号组成

   符号本身不具有意义。我们可以组成数个符号变成字,用来代表某一种事物、感觉或想法。

   我们所需要的不仅是符号而已,我们也需要组织这些符号的系统,让我们可以表达某些事物、感觉和想法,还能传递各种事物之间多变的关系。

   语法,就是统整语言的系统,它包含的是语言使用的规则。

4、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

   任何一个人类族群,都有口头语言。但语言不限于说与听,我们可以用任何符号系统来创造或代表语言。

   当人类社会察觉到口头语言无法进行跨时空的沟通时,书面的语言系统便应运而生。

   在现代社会里,语言的定义更为宽广,甚至包括电脑语言或机器语言。

2-2语言为什么重要?

1、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

    推动幼儿学习语言的动力,是他们沟通的需要。语言的实际发展,是关系到个人生存的事情。因为人类出生时,是完全无助的,所以必须借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才能得以生存。

2、语言是用来学习的

语言是思考和学习的媒介。语言的发展会随着学习历程往前推进。

语言就是人类最常见的呈现形式。

3、双语或多语的环境

生长在双语或多语环境中的孩子,很快就能意识到周围语言的多样性,而且会选择使用对他们而言最必要的语言。

许多双语的孩子,虽然能够完全了解家中的母语,但在交谈时,却宁愿用英语。这样的行为,正显示出语言的复杂功能及这些孩子微妙的社会价值观。

第三章  语言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婴儿的每个“咿咿”、“呀呀”的发声,事实上都是一句完整的话,代表的意义可能是“过来抱抱我,我需要一些照顾、关心”。婴儿在这个时期中,每一个“词”虽然是一串无法区分的语音,但事实上,在那个特定的情境中,发声的婴儿已经归纳出特定的意义。

3-1语言学习的历程

1、功能先于形式

人类使用语言是因为它具有实用的功能,使用者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才会进行各种语言的实验。

2、由整体至部分

   人类学习语言,是由整体开始,再逐渐进入局部。想让语言学习变得容易,就必须帮助学习者从整体出发,再去注意语言的细节。

3、学习如何理解和表达

    人们常常将语言从有意义的、具功能性的真实使用情境中抽离,将语言变得不像语言。事实上,对学习者而言,语言惟有在社会情境下,在使用的情况下,才具有意义。

4、提供真实的听说或读写事件

   听说事件使用的是口头语言,读写事件中则使用的是书面语言。

5、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运作

   只有当语言的使用具有目的性,并且发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这两股力量才能发挥互相制衡的作用,让孩子愿意去修正语言。

 

[展开全文]

1、肯古德曼在《全语言》前的序明白的表示,此书里的相关内容只是一个平台,一个基础,而不是概念、框架,阅读者可以自行延伸:书中任何论点,都不应该限制老师发展自己对全语言的界定。作者希望通过他的语言进一步促进大家思考日常教育教学现象,而是期待我们一起思考并作出调整。这样的调整也同样是我期待的,因为我处于刚入职阶段,诚然经验匮乏,但对于老教师的一些做法与言语不敢苟同,秉着“孩子是成就你的人”“教育是一生都再误”的观念,对一些现象自己摸索的艰难,而遇到《全语言》,我将它看作是一双自己为自己定制的鞋子:它的材质、厚重都是我所期盼的,但是如何与自己的脚型、肌肤完全糅合,我想我需要其他辅助工具(相关理论、实践经验)慢慢帮助磨合。

2、初期认为课程中的一切应该是设定好了:拼音——字词——短句子——长句子——段落——篇章。
阅读序言中相关内容就已经知道自己这种观念完全错误,孩子是在完整的语言环境中认识、消化、吸收与自己相关的信息与知识,随着他们智能、思维的发展,会在必要的引导下逐渐意识到当中的细微之处。端正自己错误的观念,明晰“whole=整合、完整”的重要性,当然也要明白,完整与细节,有时不可死板,权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控。
但就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将程式化的教学资源和方式统统丢开还不切实际。

3、作者的全语言教学与历史上皮亚杰提出的“完整建构主义”接近,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从中衍生出来的全语言教学观念主张让孩子置身于真实自然、丰富的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

4、其中论点一“由下而上的学习观”中理据相异:成人从小单位学起到大单位十分合乎逻辑;将小片段放在完整、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让孩子学习。其实个人认为在不放弃在整体中学习细节的大方向的前提下,这“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可以灵活调控,孩子也需要老师帮他们将细节领出来归类整合。

5、除了语言还有音乐、舞蹈、建筑、绘画、刺绣等等途径可与别人分享彼此的知识、艺术甚至情绪层面上的经验,它们和语言相比可以不完全需要通过语言文字传递信息,但是没有语言它们并不能以一种明晰的状态呈现给对方,蕴含其中的情绪、艺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朦胧状态。比如一首好的轻音乐可以让听者在其中感受到若干情愫,夹杂回忆、潜能的激发、理想的碰撞等等。

 

6、人的本性夹杂着各种欲望,各种欲望的最直接呈现方式就是表达,而人的个性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没有束缚的状态,那么这直接导致不受任何束缚的人的表达是极具个性特征的、为了达成自己的欲望,张力十足,有时与他人的欲望相违背,对他人对身边的社会团体来说就是一根刺。可是生活在社会团体中的人为了不让自己的刺显得那么生硬,他会将自己的欲望慢慢磨平、与周围糅合,这也直接导致其外在语言、行动上表达出来的方式符合大众的认知。而任何一个生活中社会团体中的个人,为了想方设法融入进去以获得自己需要额信息、满足自身的欲望等,为了让他人理解自己的意愿,就必须从他人的视角去考虑、去理解,用他人可以接受的模式来表达自己,慢慢的他的思维模式、言语呈现方式也都会落入社会团体的惯用模式中去。

最简单的例子:孩子想要明白身边成人到底在表达什么,而他自己又想要让成人明白自己的意愿那么他不能总是咿咿呀呀或是哭闹,再者想要表达想要理解他人的过程中,孩子进入模式了。



第一章
教育现状:我们把语言拆成单字、音节及单独的语音……同时也把语言变成一些与儿童的需要和经验无关的抽象事物,而忽略了语言最重要的目的——意义的沟通。
(我们为了教而教,忽略儿童认识事物的顺序、规则,课堂展示的语言多是为了完成任务。)

较易学习的语言特质:真正的、自然的、完整的、有意义的、可理解的、有趣的、与学习者相关的,属于学习者个人经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具有社会功能,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是自己想学,学习资源唾手可得、学习者有自己的使用自主权。
(关于集体中的“全语言”:一个班级那么多孩子,教师所组织的语言如果能符合大部分孩子的个人经验、日常生活等方面,个人认为已经很算是高效。可是,因为教师自身某些因素的限制、孩子成长的环境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一个集体中肯定会有一部分孩子不能融入这“全语言”。那么,如何发挥全语言教师自身最大的功能?这全语言如何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因为孩子是不固定的、成长的、个性化的个体,所以肯才说这“全语言”的界定我们可以自己发展吗?)

由上而下,由整体到细节的学习观念;将注意力放在所要传达的意义层面,而不只是语言本身;帮助学生学会了解、运用自己在听说读写上的自主权利,从而帮助发展语言和思考能力。
(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是自以为给了孩子一根拐杖、一个楼梯,以为自己在“授人以渔”,殊不知只有让孩子确立自己的主导立场、清楚自己对语言的自主权后,才是真正从孩子内在帮助其站立、行走。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学会了解、运用自己在听说读写上的自主权利?)

第二章
孩子的语言因为需要的增加而快速成长。他们通过语言学习事物时,同时学习了语言本身以及语言有关的知识。
因为语言人才能互相沟通、学习、共同计划,否则会有挫败感。
(回忆自己小时候,内向、自卑等情绪多是因为自己表达能力的欠缺,一时没找到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二也是受家庭、学校的大环境影响。)

语言是什么
1、是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和知识的成长,是沟通工具。
通过语言孩子孩子在成长中逐渐建立自己的生命观、文化观,并了解自己所属文化里的各种意义。
(这就是一个的人言语能看出他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原因了)
2、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美国人逐发展、渐修正自己的语言,使它合乎家庭和社会的规范,但仍可以保留语言中的一些个人特性。语言如果只属于我们自己就无法满足于他人沟通的需要。我们必须与他人共用一种语言。但“表达”和“理解”这两种社会需要,会削弱我们创造语言的个体张力,让个人语言落入社会语言的惯用模式中。(家人的嘲讽与不理解、学校老师给的框架、社会的认可度等,影响最大的还是来自家人的不解、老师的认可与考试的条条框框。)
3、语言由系统化的符号构成。语言的意义是使用者赋予的,而不在符号本身上面。如果个人希望自己的语言发挥作用,这些代表符号就必须得到彼此认同。但如果有必要也可以修改符号的含义。社会及个人都不断的添加、更换、修改所使用的符号,以符合新的需要,表达新意义。
语言除了要符号,以及结合符号的次序和规则外,还要有组织这些符号的系统,我们才有可能根据相同的系统彼此了解。
但语言要达到沟通的目的,就必须在使用的情境里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即同时有:符号、系统、一个使用情境。
语法使用规则是看不见的,孩子必须从自己的经验中推断出来,再学会说话和听懂别人说话的过程中,他们显示了卓越的推断能力——思维因而得到发展。
(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明确:你的语言是你自己的,在方便大家理解的基础上,可以有你自己个人的特点。语言是从个人——社会——个人模式的过渡,一旦语言使用者的语言停滞在某种状态,他即呈现出一种自我满足的停止成长的状态,很多人迷失在第二阶段的”社会“里面找不到自我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孩子没有人教会他们自己独立思考的方向,因而往往逗留在第二阶段,甚至第一阶段。)
4、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差异:年代差异、文艺群体中的俚语、专业人群中的术语等
”学校应该欣然接纳孩子语言中充满活力和多变的本质,不以所谓的语言标准性或合理性来要求学生,而是完全支持学生在语言发展上的全面性即多样性“

通过语言学习孩子学习事物+学习语言本身+学习语言知识。
语言是思考和学习的媒介。
生活在双语或多语环境中的孩子,很快能意识到周围语言的多样性,且选择使用对他们而言最必要的语言。因而若要外语教育成功,课程必须包含最真实、具有功能的使用语言的机会。

第三章
语言学习的历程
1、功能先于形式

要掌握一种语言,首先必须掌握该语言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必须学习者亲自去尝试、发明和创造,使用者经过一再的测试、修改、舍弃,慢慢发现使用语言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时,精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就进一步归纳出来父母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并非真正的去”教“,他们其实是以回应的方式帮助个人不断修正、发展。
2、由整体至部分
3、学会如何理解和表达

家人、老师都应该允许犯错、鼓励尝试。想办法防止孩子孩子犯语言使用上的错误绝对会让他们产生不安全感,并阻碍他们语言最终的发展。
”孩子以有意义的方式学习成为什么样的人“。
4、提供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
提供真实、丰富的听说读写事件,孩子会自然发展处理想的读写能力。
5、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互相运作
强调的是,只有当语言的使用具有目的性,并且发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这两股力量才能相互制衡,让孩子愿意去修正语言。
6、学校内和学校外语言发展历程是相同的

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
但是,不同的人因自身各方面因素的不同,总有发展的快慢、先后,而获取信息是人类的必须,人们渴望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获得外界与自己相关或无关的一切,从而能间接获得安全感、成就感等。所以,听说读写四种语言形式中,人们多会选择学习他认为最需要的一种。

帮助孩子创造各式各样的读写事件,同时有具备洞察力的老师在场,持续的关注、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展开全文]

    孩子的语言,会因为需要的增快而快速成长。读到这一句时就想到孩子从牙牙学语到可以说一个字,一个词,到一个句,到可以讲一个完整的故事,那个时候没有老师,孩子们因为自己的需要而学习语言,是那么的自然。语言学习的这三种向度,从一开始就在完整的语言情境中同时进行着。语言学习的“三种向度”是什么?

    语言是什么?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和知识的成长,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工具。通过一眼,孩子在成长中逐渐建立自己的生命观、文化观,并了解自己所属文化里的各种意义。语言是这样的重要,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更有责任让孩子们学好母语。一个民族的分裂总是从语言文字开始的。

    语言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我们都保留了语言中一些个人的特性,例如,每个人的声音听起来都不一样,说话也各有风格。语言的风格,《汉语修辞学》中我们探讨过。

    语言由系统化的符号组成。

   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

   语言为什么重要?

   幼儿很早就能掌握语言的这种普遍现象,如何解释?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推动幼儿学习语言的动力,是他们沟通的需要。孩子的语言会因为需要的增加而快速成长。在他们通过语言学习职务时,同时学习了语言本身,以及有关语言的知识。

    语言是用来学习的。语言是思考和学习的媒介。语言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个人学业的成功与否。

    语言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有学者认为语言能力是天生的,但是作者说语言能力并非天生的,也不是靠模仿学得的。

    学习语言是一个社会的,更事个人的创造过程。为什么婴儿的语言能飞速发展,是因为他们接受到的信号都是鼓励,他们能够自在的犯错,然后一试再试。这个现象就告诉我们,就语言发展而言,学校必须和家庭一样,鼓励个人有冒险的精神。

    语言学习的历程

    功能先于形式。人类使用语言是因为它具有实用的功能,使用者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才会去进行各种语言形式的实验。如果学校中实用的语言,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并且如同生活中所经验的,那么他们学会控制语言形式将不再是困难事。如何才能让孩子们觉得学校中实用的语言是真是的呢?

    由整体至部分。这个就是我们语言教学中的把握整体,一味地强调字、词、句,就失去了整体性,学生也无法很好的学习语言了。

    学习如何理解和表达。在学校中,人们常常将语言从有意义的、具功能性的真是实用情境中抽离,将语言变得不像语言。事实上,对学习者而言,语言唯有在社会情境中,在实用的情况下,才具有意义。

    提供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学校的语言课程,经常将真实的语言与听说及读写事件之间的关系切断。听说和读写事件,都应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而所使用的语言应该是真是的、和生活相关的语言。

    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运作。

    学校内和学校外的语言发展历程应该是相同的。如果语言课程能包含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老师有充分的语言发展知识,并能注意、追踪和支持幼儿语言的成长,那么,学校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

    书面语言有许多重要功能。

    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人们味和要创造,并且学习书面语言?因为需要!人们又如何学会它的呢?

    帮助他们的方法,就是将学校营造成一个读写环境,为孩子穿凿各式各样的读写事件,同时有具备洞察力的老师在场,持续地关注、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下面我希望阅读到的就是如何将学校营造成一个读写环境,着让我想起另一本书《打造儿童阅读环境》)

 

    

    

   

 

  

 

[展开全文]

       为什么孩子们逐渐认为学校只是一个学习无意义事物的地方?这是有原因的。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而很大一部分孩子进入到小学阶段以后,变得不会好像不会讲话了,他们最怕学,而又最

学不好的恰恰是语文这门学科,这是教育部门、专家学者们、一线教师们越来越关注的一个现象,甚至为了引起大家对语文学科的重视,要加大语文学科在高考总分中的比重。但是读了这本是我觉得我们光是重视是不够的,我们要改变方法,让孩子们真正地学习语言,让语言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事。

       书的第一章中有一张《语言特质与学习难易度对照表》,我把它抄在了我的笔记本上,读的时候我一边读,一遍抄,一边反思我的教学,反思我给学生的是怎样的一种学习。我们的初衷是要帮助孩子学习语言,让他们语言能力更强,没想到,却让孩子学得那么辛苦。读到这里我就非常想知道为什么孩子们学习起来会那么困难,是我们拔高了要求吗?

      书中给了我答案,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由下而上的学习观、人工化的技能程式、错位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使用语言,二不是研究语言)、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展开全文]

              D388恽兰玲 初读笔记1

       《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1-3章)

    《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 这是我读书班的最后一本书。在读前三本书的时候,就听过N遍它的名字。一个“全”字给我的直觉:这是一本高深、难啃、高大上的书!可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么薄?没搞错吧?真心对不起这个“全”字啊!不过仔细想想:“全语言”?什么是全语言?怎样的语言能称其为全语言?它全在哪里?这些问题我好像都没好好想过呢。

    看着眼前这本书,封面就挺有意思:绿色的背景,上面依稀看出是一个小孩的脑袋图案,被分成好多小方块,然后像玩“华容道”似的被打乱了方格的顺序。这是什么意思?是说人大脑中的知识结构都是块状的、没有形成体系的?还是说人的语言因为没有“全”的概念,所以有凌乱、支离破碎之感?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我翻开了这本薄薄的书。
                      

【 序言、第一章:全语言发展语言较容易的途径】

           

1.对 “全语言”的认识
(1)语言历程应该回归到真实世界中,关注日常生活常见的事物,这些都是孩子们最初的阅读对象。所以,全语言主张语言历程应该回归到真实世界中。传统的将一个句子拆得支离破碎的分析、拼读教材、作业簿应该收起来,而是应该透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实际使用语言的机会,要求孩子问问题、聆听对方的回答、对回答内容的响应等,从听说读写中全方位学习语言。

【感想:“全语言主张语言历程应该回归到真实世界中”,这一点我比较认同。拿刚入学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学习充满了好奇,有太多的表达欲望,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首先将他们置身于枯燥抽象的拼音教学中,导致有些爱表达的孩子在拼读中渐渐失去了表达的兴趣,觉得学习语文是件无趣的事情。试想如果联系学生心理实际和表达欲望设计教材,让他们进行相关语言交流互动,学习应该是件有用又有趣的事吧。再拿中高年级写作文的孩子来讲,因为作文变成了一种写给老师看、写给大人看的东西,孩子想说的心理话不能说,真实的不完美的话不敢说,因此这样的无用的、虚假的语言表达成了孩子笔下的痛。】
(2)全语言之父——肯·古德曼,全语言除与语言相关的理论,也融合了杜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观及反思式教学观、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以及维果斯基所探讨的学习的社会因素等精义,超越了单一语言课程论。

【感想:初读,不太理解。猜想,这是“全”的一部分吧。】
(3)全语言不只是一种语言教学法,它更是一种教育哲学观,是通过对语言、学习、课程、教学与教师四者的重新思考,而产生的有别于传统的态度。

【感想: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全语言并不是教给教师教学语言的方法,而是告诉你应该用全语音的视角和教育观念去指导自己的语言教学?】

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1)传统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语言的学习。因为学校把完整的语言,拆成抽象而细碎的小片段,人为幼儿学习简单细小的事物会学得比较好,把语言拆成单字、音节及单独的语音,这么一来,同时把语言变成一些与儿童的需要和经验无关的抽象事物,忽略了语言最重要的目的——意义的沟通。

【感想:就是“语言特质与学习难易度对照表”上讲的:具有社会意义、对学习者而言有目的的才是学生感兴趣的,反之自然就难了。】
(2)由下而上的学习观:应该先学整体,再注意到细节。对字母、字音、词语、句子等这些语言中的小片段,不要单独处理,应该放在完整、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让学生学习。

【感想:这让我想起小孩子看动画片,在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中听语言,或许有些词他还是不理解,但并不影响他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时间久些,他还能蹦出好些个新鲜词汇以及N多熟溜的长句子出来。这还真不是先学词汇再组装成句子的传统学习过程。】
(3)人工化的技能程式:学校课程中人工化、程序化的小技巧训练,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

【感想:语文老师都有感受,能举出好多实例,真切的疼痛感,不多说。】
(4)错位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语言教学的学习焦点应该是:为使用语言而学习。一旦为语言而语言,就会在一些无关问题上周旋,失去了其最终意义。

【感想:这是有一阵特别强调“语用”的原因吧,因为我们教学时为语言而语言,却忘了学习语言最终的目的——运用语言。】
(5)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语言课程的无趣、无意义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当听说读写与学生自身的想法、生活或经验无关联时,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想:最近在教拼音,如果单纯的就拼音教拼音,孩子会上得打哈欠。但是如果将所学拼音词放在一个语境儿歌中,孩子立马读得兴趣盎然。如果再让他联系生活找找这些音节藏在哪里,他们会更有兴趣,因为他回答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将词汇进行语言的表达,这也是语用。】


3.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1)与学习者生活经验有关:对学习者而言,语言必须是完整的、有意义的,而且是与生活经验相关的。
(2)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学生必须是为了自己生活上或学习上的需要而使用语言,学生对自己的语言学习有自主权,可以决定使用语言是为了什么目的、如何去使用、何时使用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些权利。
(3)以意义为中心: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要把注意力放在所要传达的意义层面,而不是只在语言本身,可以学得更好。
(4)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语言课程应该善于利用学生入学前已具备的语言能力、个人特点、个体差异,以及他们在学校以外的学习经验。
(5)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学校的课程应该能在学习上授权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感想:这里讲的跟上一节内容是相对的,很容易理解。我尤其想到了我们语文教学上老师和学生普遍头疼的写作问题。当于永正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转述”的时候,学生是多么乐意去表达自己,因为那是和他生活经验相关的、有意义的。当管建刚老师创建“班级周报”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的时候,学生的表达真正做到了“我手写我口”,写自己想说的话,这既是自我表达的需要,又是同学交流的必要。当写作表达有意义、允许有自我、有差异的时候,即使是写作这样的大难题也变得轻松简单起来了。】

 

【第二章  语言是什么?为什么?】

2-1语言是什么?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工具。通过语言,孩子在成长中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生命观、文化观、并了解自己所属文化里的各种意义。当孩子掌握了一种语言,他们同时也了解了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和价值观。语言,让人们的各种思想能够微妙而复杂地连结在一起。

    我们以语言来反映经验,并以符号呈现。

如果对读写或文字的使用加以限制,无异是对社会和个人力量的限制。

    人类的语言,代表着使用者的思想,并不只是一串声音而已。

    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

    新词,人来创造的书面语言,正可用来延伸社会的群体记忆,拓展沟通的极限。

    一个全语言的课程,接受学校从各种角度来处理语言的全面性。

   ·每一代的语言,多少都跟前一代有些不同。

【感想:所以,管建刚老师提倡学生的作文中,要写属于学生时代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有时代性、有新鲜感、有感染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喜欢说,喜欢听。】

   ·在乐师、青少年、科学家和作家这一类的群体中,经常产生一些词汇,并快速地流行起来。这些称之为俚语的词汇出现得快,也消失得快。

【感想: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网络流行语(神马、酱紫、冏、给力、醉了)等等,一旦流行,传播很快,但是很快又会被新一波的新词所替代。没有多少生命力。】

    学校应该欣然接纳语言中充满活力和多变的本质。学生在方言和用语上所呈现的多样性,并不是什么坏事!老师不以所谓的语言标准性或合理性来要求学生,而是完全地支持学生在语言发展上的全面性及多样性,这有时多么令老师有成就感啊!

【感想:确实如此,老师们发微信,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诸如“点赞、萌萌哒、蛮拼的、正能量”之类的语言都层出不穷地吸人眼球,怎能限制接受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强悍的学生呢?如果学生平时说的是一套他们认可的“语言系统”,上课、作文时又是另一套老师认可的“语言系统”,这样的语言学习怎能有效并令人愉悦呢?】

 

2—2   语言为什么重要?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孩子必须与周围的人保持持续的、紧密的沟通,而语言正是他们进行沟通的关键。凭借语言,孩子逐渐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也知道其他人对世界的看法。孩子学习语言,正是因为语言是生存的工具之一。这样的学习目的既明确又清晰,语言的学习也就自然变得容易了。孩子的语言,会因为需要的增加而快速成长。在他们通过语言学习事物时,同时学习了语言本身以及与语言有关的知识。语言学习的这三种向度,从一开始就在完整的语言情境中同时进行。

【疑惑:语言学习的三个向度是什么?是我加粗的三句话吗?】

    语言是用来学习的。语言是思考和学习的媒介。语言的发展会随着学习历程往前推进。史密斯认为,认知发展有三个阶段:觉知——形成概念——呈现。依照这种说法,学习必须在概念呈现出来之后,才算完成。语言就是人类最常见的呈现方式。

【感想:呈现应该就是语言表达。而所谓的完成学习,就是必须能够通过语言表达呈现出来,才算是真正的理解。有点像我们的研读,开始只是初步的触碰和感知,慢慢梳理形成一个概念,最后能够通过语言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个方式可能是回答问题,可能是阐述观点,但都需要语言表达。】

    一个多语环境中的小孩,从来不会因为人们讲不同的语言带来困难。他们很快就能理出头绪,知道对何人在何时该讲何种语言。当语言是必须且随手可得时,学习语言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第三章    语言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3—1   语言学习的历程

一、功能先于形式

    如同许多其他事物一样,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形式的注意,总是在感受到实用功能之后才产生。

    人类使用语言是因为它具有实用的功能,使用者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才会去进行各种语言形式的实验。所以,在发展语言形式概念的过程中,使用者难免会犯下一些错误。全语言课程方案接受孩子在冒险和犯错中学习的事实。

二、由整体到部分

    事实上,认为婴儿先学单字,再将单字组合成句子的想法,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的产生,其实是因为婴儿在一开始的时候,控制发音的生理能力极为有限;但是,每个如“咿咿”、“呀呀”的发声,事实上都是一句完整的话,代表的意义可能是“过来抱抱我,我需要一些照顾、关心”。婴儿此时正处于某些学者所称的“单词句”时期。

    事实上,人类学习语言,是由整体开始,再逐渐进入局部的。整体永远多于各局部的总合,而且,任何局部的价值或意义,都只能在真正的说话事件中、在完整的话语里,才有可能学得完整。每一个人都必须在一个整体的情境、经验中,才能学会其中比较片段的语言成分或技巧。

【启发:所以,当我们给孩子解释一个词语时,你整个语句的表达都对这个词语起到了辅助作用,不要忽视自己语言的整体性。再比如低年级的孩子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因为年龄、阅历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不表示他们不理解大人的语言。因此,老师或者成人的语言系统都是他们学习语言的范本或运用的情境,因此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美感。】

三、学习如何理解和表达

    事实上,对学习者而言,语言惟有在社会情境中,在使用的情况下,才具有意义。

    听说事件中所使用的是口头语言。一个听说事件所包含的,不只是语言本身,还包括说话和听话的人,他们的目的和意图,以及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当然还包含了说话时的状况和情境。

    读写事件中则使用书面语言。在大部分的读写事件中,通常只有写者或读者一方在场。因此,写者在写的时候,心中必须有读者的存在,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心中也必须有写者的存在。虽然读写时间中必须具备的现场情境。因此,书面的文字必须提供线索,以便于读者或写者建立一种“情景感”。

    只要处在丰富的书面语言环境中,孩子自然会发展出理想的读写能力。听说和读写事件,都应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而所使用的语言应该是真实的、和生活相关的语言。课程设计者却将语言变得极为抽象,已经从根本上摧毁了它。将语言从情境中抽离,事实上是把它变得难学了。

    一个成功的全语言课程方案中,老师会尽最大可能地提供各种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

【感想:或许是一种巧合,最近刚刚申报了一个小课题“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语境的还原与创设的研究”,就是想到可否将文本中抽象的、难理解的语言,进行一个语境的还原或创设,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能共鸣的情境,从而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相关训练,从课堂中发展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学习了这本书,我想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一定会更深入一些。】

 

四、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运作

    孩子的语言发展,也有两股力量:第一股力量是由内向外扩张的个人的创造力,这股力量使孩子不停地发明语言,持续打破语言的限制,扩展它的使用范围;另一股力量则是由外往内集中的凝聚力,来自周围的人群,持续地将孩子的语言集中到一个共通的意义和形式上去。

    必须强调的是,只有当语言的使用具有目的性,并且发生在真实的社会情景当中,这两股力量才能发挥互相制衡的作用,让孩子愿意去修正语言。学校可以参与这个制衡的过程,但不应该以超前的、脱离情境的方法,去教导语言的规则,而使得这两股力量失去平衡。

    学校内和学校外的语言发展历程应该是相同的。学校外那些助长语言发展的条件,同样可以用来帮助儿童在学校内的语言学习。如果学校能尽量营造出让语言容易学的条件,它就能使学生的语言发展和通过语言学习知识,这一体两面同时达成。

【感想:第一股力量是内因,是孩子的自我发展需要;第二股力量是外因,是环境的作用。作为学校和老师而言,我们应该尽量营造出让语言容易学的条件,帮助学生通过语言学习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使一体两面同时达成。】

 

3—2    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媒介,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重叠。

    书面语言具有口头语言的所有基本特质,那就是在有意义的语言活动中,所使用的符号和系统。

    阅读的发展都限于听、说、写的发展。听、说、读、写四种语言形式中,人们会先去学习他认为最需要的那一种。

【疑问:既然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那为什么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还不错,但书面语言使用起来就比较困难呢?而有些孩子擅长写作,可站起来说话却吞吞吐吐呢?这足以说明书面语言并非只是口头语言的记录,它还包含其他复杂的层面;而口头表达也并非比书面表达更容易,它也包括表达者当时的心理活动、性格特点等等。那这个平行怎么理解呢?】

 

[展开全文]

《全语言的全 全在哪里》序言 第一章—第三章初读笔记
 D393  萨那依尔

 第一章 全语言发展语言较容易的途径

孩子入学时,就已经掌握了语言,他们十分希望了解周围的世界。如果学校把语言切割成小片段,有意义的事物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而无意义的事物,是孩子们很难理解的。抽象的学习片段,也让孩子们很难以掌握、不容易记住,孩子们变逐渐认为,学校只是一个学习无意义事物的地方。

语言特质与学习难易度对照表

当语言具有下列特质时,比较容易学习:

是真正的、自然的

是完整的

是有意义、可以理解的

是有趣的

是与学习者相关的

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的经验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

学习者自己想学的

学习资源唾手可得的

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

当语言具有下列特质时,比较难学习

是人工的、不实际的

是零碎而片段的

是无意义、无法理解的

是呆板且无趣的

与学习者无关的

是属于他人的经验

与实际生活不相干

不具任何社会功能

对学习者而言没有明显的目的

学习者被强迫而学

学习资源是难以取得的

学习者完全没有自主权

1-1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1、由上而下的学习观

   对字母、字音、词语、句子等这些语言中的小片段,全语言教师不会单独去处理,而是将这些小片段放在完整、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让孩子学习。

2、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许多所谓的“技能”,事实上是由某些人主观推断出来的。

3、错位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4、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1-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1、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对学习者而言,语言必须是完整的、有意义的,而且是与生活经验相关的。

2、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学生必须是为了自己生活上或者学习上的需要而使用语言。

3、以意义为中心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通过语言学习了其他的事物。

4、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学校所提供的语言课程,应该善于利用学生入学前已具备的语言能力,以及他们在学校以外的学习经验。

5、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学校的课程应该能在学习上授权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第二章 语言是什么?为什么?

孩子的语言,会因为需要的增加而快速成长。在他们通过语言学习事物时,同时也学习了语言本身以及与语言有关的知识。语言学习的这三种向度,从一开始就在完整的语言情境中同时进行着。

2-1语言是什么

1、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和知识的成长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我们用语言来反映经验,并以符号呈现。书面语言(文字)大大地延展了人类的记忆范围,因为它可以储存大量的知识,超过任何头脑所能储存的容量,甚至让我们能和远距离的或者其他时空的人,包括过去的作者产生联系。

2、语言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

   语言非少数人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发展语言的天赋,甚至在必要的时候,有些人还可以学会两种以上的语言。

3、语言由系统化的符号组成  

   符号本身不具有意义。我们可以组成数个符号变成字,用来代表某一种事物、感觉或想法。

   我们所需要的不仅是符号而已,我们也需要组织这些符号的系统,让我们可以表达某些事物、感觉和想法,还能传递各种事物之间多变的关系。

   语法,就是统整语言的系统,它包含的是语言使用的规则。

4、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

   任何一个人类族群,都有口头语言。但语言不限于说与听,我们可以用任何符号系统来创造或代表语言。

   当人类社会察觉到口头语言无法进行跨时空的沟通时,书面的语言系统便应运而生。

   在现代社会里,语言的定义更为宽广,甚至包括电脑语言或机器语言。

2-2语言为什么重要

1、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

    推动幼儿学习语言的动力,是他们沟通的需要。语言的实际发展,是关系到个人生存的事情。因为人类出生时,是完全无助的,所以必须借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才能得以生存。

2、语言是用来学习的

语言是思考和学习的媒介。语言的发展会随着学习历程往前推进。

语言就是人类最常见的呈现形式。

3、双语或多语的环境

生长在双语或多语环境中的孩子,很快就能意识到周围语言的多样性,而且会选择使用对他们而言最必要的语言。

许多双语的孩子,虽然能够完全了解家中的母语,但在交谈时,却宁愿用英语。这样的行为,正显示出语言的复杂功能及这些孩子微妙的社会价值观。

第三章  语言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婴儿的每个“咿咿”、“呀呀”的发声,事实上都是一句完整的话,代表的意义可能是“过来抱抱我,我需要一些照顾、关心”。婴儿在这个时期中,每一个“词”虽然是一串无法区分的语音,但事实上,在那个特定的情境中,发声的婴儿已经归纳出特定的意义。

3-1语言学习的历程

1、功能先于形式

人类使用语言是因为它具有实用的功能,使用者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才会进行各种语言的实验。

2、由整体至部分

   人类学习语言,是由整体开始,再逐渐进入局部。想让语言学习变得容易,就必须帮助学习者从整体出发,再去注意语言的细节。

3、学习如何理解和表达

    人们常常将语言从有意义的、具功能性的真实使用情境中抽离,将语言变得不像语言。事实上,对学习者而言,语言惟有在社会情境下,在使用的情况下,才具有意义。

4、提供真实的听说或读写事件

   听说事件使用的是口头语言,读写事件中则使用的是书面语言。

5、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运作

   只有当语言的使用具有目的性,并且发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这两股力量才能发挥互相制衡的作用,让孩子愿意去修正语言。

6、学校内和学校外的语言发展历程应该是相同的

   不管在学校内还是在学校外,儿童的语言的发展历程,事实上都是一样的。学校外那些助长语言发展的条件,同样可以帮助儿童在学校内的语言学习;反过来说,学校中那些特意的安排,让学习语言变得很难的情况,即使在学校以外的情境中,也同样会妨碍语言的学习。

3-2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媒介,并有相当程度的重叠。

1、书面语言由许多重要的功能

    在文明的社会中,书面语言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环境文字、职业文字、信息文字、休闲文字、仪式文字。

2、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事实上,学生在做的事,不过是试着要了解文字和意义而已。帮助他们的方法,就是将学校营造一个读写环境,为孩子创造各式各样的读写事件,同时有具备洞察力的老师在场,持续的关注、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展开全文]

《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初读笔记1(序言,第1-3章)

作者序: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描绘全语言运动的本质,包括它的理论基础、重要观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更明确地说,本书将会:

描述我们对语言及语言发展的观点。

呈现全语言在读写发展上的立场,包括对阅读和书写或写作发展的看法。

为家长和老师提供一些基本原则,帮助儿童发展读写能力。

介绍各种成功的全语言课程方案。

提供建议,协助老师建立一个全语言课程方案,或是由旧课程转型为全语言课程。

译者序:

全语言不只是一种语言教学法,它更是一种教育哲学观,是通过对语言、学习、课程、教学与教师四者的重新思考,而产生的有别于传统的态度。

第一章    全语言

让语言保留它的完整性吧!

只有当孩子必须使用语言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学习才有目的,才能发挥功用。

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由下而上的学习观;人工化的技能程式;错位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以意义为中心;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感受:

“全语言”对我来说,是一个新鲜的词汇,也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此书章节不多,但正如译者所说,概括了全语言的主要精神。阅读序言和第一章的内容,我想谈谈自己对“全语言”的粗浅理解。我们的语言教学应以全面同步提升儿童聆听、语言表达、识字、阅读和语言思维发展能力为目标,通过有趣、系统、循序渐进的综合学习,使孩子的语言智力得以发展,孩子的语言潜能得以开发,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

第二章  语言 

语言是什么?

1.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和知识的成长。

2.语言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

3.语言由系统化的符号组成。

4.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

语言为什么重要?

1.语言是用来沟通的。

2.语言第用来学习的。

3.生长在双语或多语环境中的孩子,很快就能意识到周围语言的多样性,而且会选择使用对他们而言最必要的语言。

第三章  语言学习

语言学习的历程

1.功能先于形式

2.由整体至部分

3.学习如何理解和表达

4.提供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

5.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运作

6.学校内和学校外的语言发展历程应该是相同的

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

1. 书面语言由许多重要功能

2.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感受:

读到关于语言的学习,让我想到最近听的一节课。课文教学,先从字入手,把生字排排队一个个罗列出来,让低年级的孩子读,加拼音读、去拼音读。当时我就在想,这样做科学吗?单独的一个字,在毫无语境的情况下,让孩子读,他们理解吗?知道如何运用吗?将语言从有意义的、具功能性的真实使用情境中抽离,这还有意义吗?所以,对于学习者而言,语言惟有在社会情境中,在使用的情况下,才具有意义,这样的语言学习才更容易。正所谓我们平时所讲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是一个道理吧。

[展开全文]

D402刚强

《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初读笔记1(序言,第1-3章)

第一章 全语言  发展语言较容易的途径

作者在书中说道,几乎所有的婴儿,不需经过正式的教学,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流利地说自己的母语。但在上学之后,有些孩子却在语言学习上发生问题,尤其在学习书面语言时,更是问题多多。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作者认为是学校把完整的(自然的)语言拆成抽象而细碎的小片段,这样同时“把语言变成一些与儿童的需要和经验无关的抽象事物,而忽略了语言最重要的目的——意义的沟通”。当语言课程只是一些无趣、和自己无关的练习时,这些孩子就会学得更加艰难;而当听、说、读、写的内容,与他们自身的想法、生活或经验没什么关系时,这样的学习更难激起这些孩子的学习兴趣。

【感受:子曰:“知之者不如好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支撑,没有与之相关的知识经验做铺垫,谈何意义?谈何学习?】

让语言保留它的完整性!只有当孩子必须使用语言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学习才有目的,才能发挥功用。

在书中,肯·古德曼教授列出了语言特质与学习难易度的对照表。

【疑惑:对于语言“是人工的、不实际的”这一提法我不大明白,在汉语中,真还有这样的语言吗?还是我们的教师人为地把语言变成了那样?】

【感受:语言学习在孩子有意义的生活里显得那么容易,进了学校之后,却变得那么困难。我想,在生活中的口语和学校要求写下来的书面语存在很多的不同,这就好比伶牙俐齿的村妇怎么也不可能写出优美的文学作品来一样。口语强调的是相互的交际,因为有情境的支撑,地域的局限,很多的意义都融合在生活的场景中,对于语言的使用者要求并不高,口语流传的范围也有限。而要成为文字流传的书面语要求则非常高,它要符合广大受众的心理和认识水平,符合绝大多数人能理解的言语规则。孩子们掌握书面语言很艰难,正是这层要求造成的,我们应该遵循孩子语言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组织语言教学活动,让学生学好祖国的母语。】

1-1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由下而上的学习观,人工化的技能程式,错位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我们应该将一些小片段放在完整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让孩子学习。

1-2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以意义为中心,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感受:想起我们正在实施的“学程导航”课堂教学模式,就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放在突出的地位,先学后教,顺学而导,点拨生成,反馈提升,这些课堂教学的板块搭建起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这里,最关键的还是教育要链接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丰富学生经验的目标。】

 

第二章  语言是什么?为什么?

2-1语言是什么?

1、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和知识的成长

  我们用语言来反映经验,并以符号呈现。通过语言,我们才能分享所学知识,获得单凭个人所无法获取的知识。

2、语言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

3、语言由系统化的符号组成

  语法,就是统整语言的系统,它包含的是语言使用的规则。然而,规则在语言中是看不见的,自然无法靠模仿学会,孩子们必须从自己的经验中推断出来。

 【感受:我们经常会说,语文要培养孩子的语感,语感就是一种规则,是看不见的。它,就是语法表现的一种形式。所以说,语言不是单纯的符号,它是有生命力的。】

4、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

2-2语言为什么重要?

引言里提到:可以在很小的时候就将语言学得很好时,对此更是深信不疑。让我联想到序言里说的,为什么孩子进了学校发现语言难学,带着疑问去书中寻觅。 

1、语言是用来沟通的

孩子学习语言,正式因为语言时生存的工具之一。这样的学习目的既明确又清晰,语言的学习也就自然变得容易了。

沟通---语言---生存    完整的语言情境

2、语言是用来学习的

  语言是思考和学习的媒介。语言的发展会随着学习历程往前推进。

3、双语或多语的环境

  许多双语的孩子,虽然能完全了解家中的母语,但在交谈时,却宁愿用英语。这样的行为,正显示出语言的复杂功能及这些孩子微妙的社会价值观。

 

第三章 语言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3-1语言学习的历程

1、功能先于形式

所有的孩子都具有这种能力,所以,如果学校中使用的语言,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并且如同生活中所经验的,那么他们学会控制语言形式将不再是困难事。 

【感受:孩子知道语言的实用性,有了目的性,才能有助于学好语言。】

2、由整体至部分(细节)

事实上,人类学习语言,是由整体开始,再逐渐进入局部的。我们先在熟悉的情况中,发出完整的话语,稍后才会注意到像音或字之类的语言细部,进而发展出控制这些细部的能力,并慢慢地开始去实验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整体意义的关系。整体永远多于各局部的总合,而且,任何局部的价值或意义,都只能在真正的说话事件中、在完整的话语里,才有可能学得完整。”

【疑惑:这里的整体,就是指具体的语言情境吗?】

3、学习如何理解和表达

  事实上,对学习者而言,语言惟有在社会情境中,在使用的情况下,才具有意义。

4、提供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

学校的语言课程,经常讲真实的语言与听说及读写事件之间的关系切断。将语言从情境中抽离,事实上是把它变得难学了。老师尽最大可能地提供各种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

【感受:由此,我想到了三年级的起步作文,习作1就是要求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教学时,我与孩子们做了一个游戏“独一无二的宝贝”,我准备了一个盒子,在盒子内放了一面镜子,让孩子们猜猜里面放了什么宝贝;然后让孩子们自己来看,通过照镜子,发现原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贝就是自己。活动时,我让孩子们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心理活动,同学们的表情。活动后,孩子们基本都能把活动的经过完整地写下来。我想,这可能就是因为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写作事件吧。】

5、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运作

必须再一次强调的是,只有当语言的使用含有目的性,并且发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当中,这两股力量才能发挥互相制衡的作用,让孩子愿意去修正语言。

6、学校内和学校外的语言发展历程应该是相同的

如果语言课程能包涵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老师有充分的语言发展知识,并能注意、追踪和支持幼儿语言的成长,那么,学校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3-2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

【感受:关于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我认同书面语言绝对不只是口语的记录而已。在课堂上,我们会发现,会说的孩子不一定会写,平常不说话的孩子,可能会写出好的文笔。我们班就有一个孩子,上课发言挺积极的,也能说到点子上,但是自己写起作文来,连最起码的文从字顺,也很难做到。这是我们教学中遇到的难题,而我们现在提倡的“读写结合”,是不是能改变这个现象呢?】

[展开全文]

初读笔记(1

薄薄的一本书,能够带来哪些我们所期待的东西呢?

作者在序中说,这本书将会:描述我们对语言及语言发展的观点;呈现全语言在读写发展上的立场,包括对阅读和书写或写作发展的看法;为家长和老师提供一些基本原则,帮助儿童发展读写能力;介绍各种成功的全语言课程方案;提供建议,协助老师建立一个全语言课程方案,或是由旧课程转型为新课程。

其实从专家理论中,一线教师最想知道的就是如何去做,能够有一个已经成功的方案让我学着去做,有一个评测标准让我知道哪里做得不好,知道从哪个方面去改,而不是在理论中再自己去建构一个方案。希望自己读了这本书后明白什么叫全语言,全语言的教师是什么样的,全语言的课程方案如何建立,以后能在工作中应用这些理论与方案。

但在译者序中这样说:“全语言既然不是一种教学法,而是一些观念、态度和原则,自然无法以呈现教学过程的方式来介绍;只参考教室实践,也无法掌握全语言的精髓。”

这和上面我的期待是矛盾的,全语言课程方案,即使有实例,你无法照搬,要自己去实践摸索,朝着理想的目标去靠近,靠得更近,但似乎你不能说我这是最完美的全语言课程方案。每个人对全语言应该有自己的理解。

作者在序中还谈到“本书讨论到全语言的完整性时,所描述的全语言教师及教学特质,都知识作者个人的观点。对每一个人而言,全语言显然包含了多重繁复的意义,而不是一种必须遵循的狭隘教条。全语言结合了我们对于语言、学习、孩子和教师的观点。书中任何观点,都不应该限制老师发展自己对全语言的界定。”

照应了上面我的理解,老师对全语言应该有自己的理解,这其实也是在提醒我们,学习理论时要结合实际,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全盘否定自己既有的东西,要学会批判性的阅读。

(2)

语言让交往成为一种可能;语言让人类对抽象符号的理解能力大大提高。

语言是什么?

1.语言是人和人之间交流的工具,它反映着 个体的经验,承载着人的情感世界。

 

2.语言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个体运用语言表达和他人理解语言都得建立在一个统一的语言模式当中,这样才能满足与人沟通的要求。

3.语言由系统化的符号组成。一个完整的语言系统内按照一定的次序和规则组合起来的符号就是语言,在这一系统内将球语法规则、语言情境和排列的顺序。

4.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时间的更替让语言烙上了历史的烙印,地域的变化,让语言有着异同。

语言为什么重要?

1.语言是用来沟通的。在人与人交往沟通的过程中运用语言,学习语言本身,学习相关事物,学习语言知识。

2.语言是用来学习的。通过语言将习得的知识呈现出来。

3.双语或多语的环境能够更快更好更多的学习语言本身。

(3)

   学习语言是一个社会的,更是个人的创造历程。家庭中学习语言很有意思也确实如此,父母和家中的其他成员是采用回应的方式,帮助个体修正、发展语言。不用告诉其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只是在回应在示范,让他人模仿,让他人明白该如何去表达而已。这样的方式可能更易于别人接受。

学习语言的历程

1.功能先于形式。重视语言本身功能作用,而不用关注其具体的形式。传统的观念往往阻碍了语言发展。人们往往在控制发音前就开始说话,在掌握拼音法则前就开始阅读,在学会拼写前就开始书写。学习语言就是在自然的状态下开始,当个人有了语言沟通的需求就有了学习的需求了。阅读前置、交流前置,拼写前置、说话前置,在错误中发展语言,这样就大大增强了语言学习的功能。

2.由整体至部分。这在第一章节中就已经提及,这是语言学习变得容易的一种模式。

3.学习如何理解和表达。语言置身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在使用的情况下才具有意义。

4.提供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听说事件中所使用的是口头语言,听说事件包含语言本身、说话和听话的人说话目的,人物关系,说话状况和情境。读写事件与听说事件特性相同,但是读者和写者不会同时存在。

5.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运作。只有当语言的使用具有目的性,并且发审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着两股力量才能发挥户型制衡的作用,让孩子愿意去修正语言。

6.学校内和学校外的语言发簪历程应该是相同的。学校内外,儿童的语言发展历程,事实上都是一样的。学校外那些主张语言发展的条件,同样可以用来帮助儿童在学校内的语言学习反过来,学校中那些特意的安排,让学习语言变得困难也会妨碍学校外的语言学习。

    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媒介,有相当程度的重叠。

书面语言有许多重要功能:环境文字、职业文字、信息文字、休闲文字、仪式文字、

    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展开全文]

D394江畔春晓《全语言的全  全在那里》序言、第一—三章初读笔记

一、序言和第一章:

读着《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序言和第一章,联想起自己教语文的道路,感觉越来越不会教语文了。就如这本书所说:是不是自己的教学人为地将语文的学习变得很难?是不是采用的是由下而上的学习观?是不是采用了人工化的技能程式?是不是为语言而语言?是不是上了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我发现其实不是一张白纸。据研究,5、6岁孩子的语言状况大致是:已经能够听说母语中所有因素的发音,掌握了三四千个口语词汇,能自由运用简单陈述句式和疑问句式,且平均句长达八九个字,被动句、双重否定句等较难的句式也基本已被掌握。这不是说孩子完全具有“读”的基础和能力吗?于是和学生一起读儿歌、读童话故事、讲童话故事、讲生活中的故事。让语言学习变得容易,让语言同学生生活经验相关,让学生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这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优秀的更优秀,学困生也有了点滴的进步。

全语言不只是一种语言教学法,它更是一种教育哲学观,是通过对语言、学习、课程、教学与教师四者的重新思考,而产生的有别于传统的态度。

如果学校把语言切割成小片段,有意义的事物就变得毫无意义;而无意义的事物,是孩子们很难理解的。抽象的学习片段,也让孩子难以掌握、不容易记住,孩子们便逐渐认为,学校只是一个学习无意义事物的地方。在我们刻意想把语言变得比较容易学时,其实却是把它变难了。怎么会这样呢?因为学校把完整的语言,拆成抽象而细碎的小片段,认为幼儿学习简单细小的事物会学得比较好。

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由下而上的学习观

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错位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什么情况下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加容易?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以意义为中心

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让学习这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一个有效地全语言课程方案,会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这种力量,更会在学生发展语言和思考能力的同时,让他们学会有用的,并且是与他们相关的知识。

学校开始让学生有机会实际使用语言,鼓励学生谈论他们学习的事物,要求学生问问题,聆听对方的回答,对回答的内容作回应或作更进一步的讨论,建议学生记录生活里发生的事情,与他人分享经验,指导学生为获取资讯而阅读,注意生活周围的文字,或欣赏一则美好的故事。

当语言具有下列特质时,比较容易学习:

是真正的;是完整的;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是有趣的;是与学习者相关的;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的经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具有社会功能;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学习者自己想学的;学习资源是唾手可得的;学习者拥有使用的自主权。

当语言具有下列特质时,比较难学习:

是人工的、不实际的;是零碎的而片段的;是无意义的、无法理解的;是呆板而无趣的;是与学习者无关的;是属于他人经验的;是与生活实际不相干;不具任何社会功能;对学习者而言没有明显目的;学习者被强迫而学;学习资源是难以取得的;学习者完全没有自主权。

一个全语言的课程方案,不论是对学生或是对老师而言,都是比较愉快而有趣的,并且也会更有效率。孩子入学时,就已经对语言有基本的掌握,他们非常想了解周围的世界,如果学校把语言切割成小片段,有意义的事物就变得毫无意义;而无意义的事物,是孩子们很难理解的。不仅如此,这些抽象的学习片段也让孩子难以掌握、不容易记住。如此一来,孩子便逐渐认为,学校只是一个学习无意义事物的地方。

这就是为什么语言学习在孩子有意义的生活里显得那么容易,进了学校之后,却变得那么困难得原因。

个人疑问:

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中的自主权指哪些?

二、第二、三章:

读着《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第二三两章,我会时不时地想到第一章的内容,特别是那张“语言特质与学习难易度对照表”。原因是这两章是对这张对照表的一个解读:即语言是什么?为什么?语言学习是如何发生的?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工具,它是用来沟通的、学习的;语言的学习功能先于形式,由整体到部分,在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中学习理解和表达。

我将这两章学习到的知识、观点来反照我们的平时的教学实践发现既有肯定的地方,也有许多修正的地方。

我们每学习一篇课文基本上是从整体出发,然后再回到部分。在这儿找到了依据:整体永远多于各局部的总合,而且,任何局部的价值或者意义,都只能在真正的说话事件、在完整的话语里,才有可能学得完整。我们平时让学生写日记周记时会引导他们关注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件,并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言论。在这儿也找到了依据:事实上,对学习者而言,语言唯有在社会情境中,在使用的情况下,才具有意义。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语言才容易学习。

那大多数的时候为什么语言的学习变得如此的艰难呢?这都是我们老师和家长人为地主观地认为某种方法或策略可以是学生语言学习变得容易,其实恰恰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让学生包括自己苦不堪言,收效甚微。这就出现了“语言特质与学习难易度对照表”第二部分中所说的情况。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这样强调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此时我们进一步明白了这样强调原因所在:语言的功能先于形式,在学生在使用语言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时,会逐步理出语言的规则。只有当语言的使用具有目的性,并且发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当中,学生才愿意在老师家长和同伴指引下修正语言。

 

 

[展开全文]

《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学习之旅

这本书的学习,我可真不容易!首先到处都买不到书,从购买《汉语修辞学》的书开始,就在寻找全语言,可是,了无踪迹。和我同样遭遇的读书班同学一起在群里哭诉着,幸好,御苑雪中送炭,送来了电子版。这可比购买复印书强多了,打印出来可是厚厚的一大叠,终于有书读了。

新问题又来了,购买不了课程,进入不了学习班,连着两三天都没有办法解决。只好先看书,完成初读笔记,再考虑其他事情。唉,为什么,我每次操作起来这是怎么不容易?难道我傻了?加入班级就花了整整一周。

 

目录

  • 全语言  发展语言较容易是途径
  •  语言   是什么?为什么?
  •  语言学习  是如何发生的
  • 学校  从全语言的观点来谈
  • 全语言的“全” 什么使它“全”
  • 发展读写能力  全语言的整体实践方法
  • 语言学习的补救方法  自我价值和读写观的重建
  • 全语言现况  世界各国的实施情形
  • 全语言教师   全语言运动中的关键角色.

第一章 全语言 发展语言较容易的途径

     孩子入学时,就已经基本掌握了语言,他们十分希望了解周围的世界。可是,学校采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实质上阻碍了孩子们语言的学习。我们刻意地想把语言变得比较容易好学时,事实上却是把它变难了。学校把完整的自然语言,拆成抽象而细碎的小片段,认为幼儿学习简单细小的事物会学得比较好。可这样做忽略了语言最重要的目的——意义的沟通。【我的孩子正在读一年级学习拼音,拼读起来很辛苦,就是因为我们把汉语拆成抽象的生母、韵母和音节,再凑成音节词,然后是句子,与生活经验没有多大关系,所以没有参加学前班的孩子一年级的前两个月都比较辛苦,家长也很辛苦。】

因此,让语言保留它的完整性吧,只有当孩子必须使用语言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学习才有目的,才能发挥功用。学校开始让学生有机会实际使用语言,鼓励学生谈论他们学习的事物;要求学生问问题,聆听对方的回答,对回答的内容作出回应或做更进一步的讨论;指导学生为获取资讯而阅读,注意生活周围的文字,或欣赏一则美好的故事。

全语言课程方案就是如此地将语言、文化、社区、学习者及老师结合成一个不可分割、息息相关的学习网络。

一个全语言的课程方案不论是对学生或是对老师而言都是比较愉快而有趣的,并且也会更有效率的。【韩兴娥老师海量阅读,三个星期教完拼音,两周教完一本教材能够受到那么多老师的追捧学习,就是因为,她把学习拼音时时与阅读联系在一起,一边拼读学生感兴趣的儿歌,一边学拼音,更有动力,有内需。】

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很难?

  1. 由下而上的学习观【学习拼音,应该就是自下而上的学习观,中国人学英语先学字母,再学单词句子语法,很困难,也是这个原因吧!】
  2. 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许多“技能”,事实上是由某些人主观推断出来的。【今天数学老师在办公室议论:3个2,许多孩子总是列式3+3,这也是人工化的技能程式吗?对于孩子3个2,相当陌生,一般不会这么说,只是老师为了归纳乘法的意义而强调吧。】

  1. 错位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语言教学如果是“为教语言而教语言”,或是让学生像语言学家一样去分析讨论语言时,也不再为使用语言而学习了。【很多汉字孩子们容易写错,多一笔或少一笔,语音也是平翘舌、前后an不分,是不是也可以认为我们的考试让老师们为“教语言而语言”,生活中,平翘舌、前后an,在方言区并不需要分清,大家都明白意思。】

  1. 无趣、无意义、不相关的课程。

【揠苗助长,也会让孩子学习无趣。】

什么情况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起来?

  1.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

【《再见了,北京》这篇课文的教学老师们都反应很难教,就连读通读顺课文都不容易。当孩子们搜集有关北京奥运会的资料,观看开幕式和闭幕式已经运动员夺冠的视频种种过程,给学生提供了生活经验,孩子们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

  1. 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

必须为了自己的生活或学习上的需要而使用语言。

  1. 以意义为中心

学习语言好,和通过语言来学习事物,是同时进行的;我们并非通过学“阅读”这个词,而学会了阅读,而是在平常读故事、杂志报纸等的同时学会了阅读【阅读并不是语文课的唯一目标,阅读也不在语文课达成,那么语文课我们一篇又一篇地分析课文,是为了什么?】

  1. 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2. 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
  • 第二章  语言 是什么?为什么?

孩子的语言,会因为需要的增加而快速成长。在他们通过语言学习事物时,同时学习了语言本身以及与语言有关的知识。语言学习的这三种向度,从一开始就在完整的语言情境中同时进行着。

 

语言是什么?

  1. 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和知识的成长。

我们用语言来反映经验,并以符号呈现,通过语言,我们能分享彼此艺术及情绪层面上的经验。书面语言(文字)大大地延展了人类的记忆范围,因为它可以储存大量的知识,超越人类头脑所能储存的容量,甚至能让我们能和远距离的或其他时空的人,包括过去的作者产生联系。【因为有了文字,我们能阅读,知识能传承,所以人类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特别是在网络年代,国内外大事顷刻之间便是家喻户晓。】

  1. 语言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

我们才婴儿时期开始学习语言,创造自己的语言,然后逐渐发展、修正自己的语言,使它合乎家庭和社会的规范。但是,每个人的语言还是各有特性。

人类的语言,代表着使用者的思想,并不只是一串声音而已。只有语言能让我们将新想法表达给从未听过这个想法的人,让对方了解。“表达”“理解”这两种社会需要会削弱我们创造语言的个体张力,让个人的语言落入社会语言的惯用模式中。

  1. 语言由系统化的符合组成的。

语言的意义是使用者赋予的,而不在符号本身上面。语言要达到沟通的目的,就必须在使用情境里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同时有符合、系统和一个使用的情境,才能发挥作用。

语法,就是系统完整的语言,它包含的是语言的使用规则。有了这些规则,说相同语言的人们才能了解彼此的意图。规则是语言中看不见的,自然无法靠模仿学会,孩子们必须从自己的经验中推断出来。在学会说话和听懂别人说话的过程中,孩子们显示了卓越的推断能力。

  1. 语言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不同社会与族群的语言有着差异。

人类创造的书面语言,正可用来延伸社会群体记忆,拓展沟通的极限。现代社会里,语言的定义更为广泛,甚至包括电脑语言和机器语言。一个全语言的课程,接受学校教育从各种角度来处理语言的全面性。

个人和社会都在持续变化,语言也一定会跟着不断改变,以符合个人和社会的使用需要。

老一代和年轻一代的语言有代沟,年轻一代喜欢发明新的词汇来替代。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特殊的语言,专属用语等也有可能成为永久性语言。同一语系的语言,由于地域的差异,也发展出不同的语言形式。

学校应该欣然接纳语言中充满活力和多变的本质。学生在方言和用语上所呈现的多样性,并不是什么坏事!老师不以所谓的语言标准性或合理性来要求学生,而是完全地支持学生在语言发展上的全面性及多样性,这又是多么令老师有成就感。【推广普通话,已经让许多方言渐渐在孩子一辈的生活中消失了。标准化的答题卡,怎么能让学生发展多样性的语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语言为什么重要?

  1.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

孩子必须与周围的人保持持续的、紧密的沟通,而语言正是他们沟通的关键。凭借语言,孩子们逐渐了解他们的周围世界,也知道其他人对世界的看法。孩子学习语言,正是因为语言是生存的工具之一。【阿斯伯格综合症,这是我最近刚刚接触到的新名词,对照这个症状的特征,发现教书的二十多年,遇到的很多个孩子智商很高,可是与同伴的沟通、交往能力却很差,在班级中总是孤单的行者,这些孩子总有这方面或那方面显得特别固执,与同学格格不入,其实他们或多或少都是阿斯伯格综合症的患者,只是程度轻重的区别。我身边的这些孩子多数是教师子女,大部分是在他们的婴儿期就开始智力方面的开发,比如认字等。】

  1. 语言是用来学习的。

【我身边的阿斯伯格综合症的孩子他们都热爱阅读,早早认字,让他们学会使用书面语言进行认字,了解这个世界,可是上帝为他们开启了智商的窗口,却关闭了情商的大门,这种推论有理吗?】

  1. 双语或多语的环境   第三章语言学习  是如何发生的?

语言学习的历程

  1. 功能先于形式

全语言课程方案接受孩子在冒险和犯错中学习的事实。不管是孩子涂鸦、字母倒写、自创拼字、自创标点符号,或是阅读及书写上与原文有差异等,都是令人喜悦的现象,因为这表示他们正在发展驾驭语言的能力。他们在使用语言满足自己的需要时,会逐步理出语言的规则。

  1. 由整体至部分

事实上,人类学习语言,是由整体开始,再逐渐进入局部的。幼儿早期口语中的语法规则,是由早期的“单词句”中归纳出来的。幼儿语法上的错误正是他们语言成长的最佳指标。

在语言发展的任何阶段,不论是刚开始辨识文字的初学者,或是想学着看懂电视指南,或是想完成一份研究报告的学生,每一个人都必须在整体的情境、经验中,才能学会其中比较片段的语言成分或技巧。所以想让语言学习变得容易,就必须帮助学习者从整体出发,再去注意语言的细节。

  1. 学习如何理解与表达

对学习者而言,语言唯有在社会情境中,在使用的情况下才有意义。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语言学习才容易。从生命开始,语言就和孩子心灵内在的感受性息息相关。如果我们将语言变成不具有意义、难以理解的东西,那么语言学起来绝对不容易。

  1. 提供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

【一个六年级的孩子父母在外地做生意,平常寄在亲戚家托管。中秋节时老师布置作文:写一篇关于自己父母关心孩子故事的作文。孩子回答亲戚家,大发脾气:“这个作文怎么写?他们什么时候关心过我?我不写,我不交!老师问,我就说没有带来,天天都没有带来。”接着哇哇大哭!好不委屈。表哥走过来一本正经地说:“来,我教你写,这有啥难?百度一篇,再修改就可以了。现在,哪篇作文会说真话,都是编的,假的。”过了一会儿,两个孩子嘻嘻哈哈去玩了,作文也及时上交了。现实就是如此孩子们的作文多是虚假的,哪来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在一个成功的全语言课程方案中,老师会尽最大可能地提供各种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

  1. 外发的创造力和内收的凝聚力相互运作。

两股力量如何塑造孩子的语言发展。第一股力量是由内往外扩张个人的创造力,这股力量是让孩子不停地发明语言,持续地打破语言的限制,扩展他的使用范围。另一股力量则是由外往内集中的凝聚力,来自周围的人群,持续地将孩子的语言集中到一个共通的意义和形式上去。只有当语言的使用具有目的性,并且发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这两股力量才能发挥互相制衡的作用,让孩子愿意去修正语言。

  1. 学校内和学校外的语言发展历程应该是相同的。

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

这两个不同的语言媒介有相当程度的重叠。书面语言具有口头语言所有的基本特质,那就是在有意义的语言活动中,所使用的符号和系统。听说读写四种语言形式中,人们先去学习他认为最需要的那一种。

  1. 书面语言有许多重要功能

环境文字,职业文字,信息文字,休闲文字,仪式文字。

  1. 协助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展开全文]

授课教师

研修营导师组

课程特色

文档(7)
作业(3)

学员动态

倚楼听听风 的作业""已被批阅
绿茵 的作业""已被批阅
萨那依尔 的作业""已被批阅
石头姑娘 的作业""已被批阅